我為什麼不建議你追風口?

我為什麼不建議你追風口?

01

前幾天有個朋友來找我訴苦,說“如果這次做影片號再做不起來,我就不搞自媒體了”。

他2016年開始寫公眾號,2017年聽說知乎漲粉快粘性高又跑去寫知乎,2018年抖音在紅利期的時候做抖音,最近影片號特別火又開始做影片號。

這麼多年過去了,一直都做的不溫不火。沒有出過一個爆款,也沒有在一個平臺成為大V。

明明一直在追風口,可是兜兜轉轉,自己好像什麼都沒抓住。

特別理解這種心情。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當身邊很多人都在做一件事的,並且說這件事是"風口"的時候,如果自己不去做,就好像"自己主動選擇要被社會淘汰"一樣。

我關注的一些做知識付費的培訓機構,最近也開始經常推送考各種證的培訓班(各種程式設計課、健康管理師、形象管理師這幾個我都見了不下十次了),還經常和“月入X萬”“小白也能學會”這些詞相關聯。

近幾年,"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好像成了一種新的共識。

同樣是寫程式碼,有的人35歲“被最佳化”,有的人選對了公司待了幾年,趕上IPO一波財富自由;同樣是買房,有的人買在老家三線小城市,十幾年過去了漲幅寥寥,有的人買在北上廣深趕上房地產的黃金時代身價翻幾番。

於是,大家開始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選擇”上。

選擇太多了,反而有了“選擇困難症”。

經常會有喵粉來問我:這個課值得上嗎?會不會付出了努力卻沒有收穫?這個證考上了,真的能和文案裡面說的一樣賺錢嗎?會不會大家都考上了人多反而不值錢了?學完理財真的能財富自由嗎?我是小白、月光族也能財富自由嗎?

哇,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撲面而來的焦慮。

我為什麼不建議你追風口?

02

其實,如果換個角度來思考的話,就會發現“追風口”這件事並沒有真的那麼簡單。現在移動網際網路這麼發達,相比於十幾年前,資訊壁壘已經很小很小了,並沒有真正意義上你“完全無法獲取”的資訊或者知識。在這個前提下,按理說,你知道的“風口”,別人也知道。那麼問題來了——

在假定"很多人都知道風口"的前提下,為什麼真正獲益的只有寥寥幾人呢?

也就是說,大多數知道“風口來了”的人,最終並沒有抓到這個風口。

從“找到風口”到“抓住風口”,中間一定是發生了些什麼的。

舉個例子。最近股市行情好,我的“佛系理財”這一波收益大概20%多,身邊有不少專業做投資的朋友,這個月資產甚至翻了數倍。也有才入場的人,買了就趕上小幅震盪,雖然沒到血虧的程度,比起當時上車前對大漲的期待,難免還是有些失望的。

這次“行情好”真正獲益的人,都是很早之前就開始佈局的人。而得知“行情好”之後才開始入場的人,反而沒有賺到什麼錢。

"佈局早"只是表象,我們再往深挖一下,這些人究竟做對了什麼。

我其實在2017-2018年花了不少錢來買學習股票的投資課,也投入了不少時間精力。最後漸漸失去興致是因為我發現,投資並不是一件“無腦躺賺”的事,而是要花數十小時甚至上百來研究一家公司、花更多的時間來盯盤,才能獲得相應的收益,還沒我自己工作賺錢輕鬆來得快。於是後來我就把策略轉成了“長期持有”,幾個月換倉一次。而

我那些這一次資產翻了幾倍的朋友,他們有的本身就是做投資相關工作的,有的在其中花費的時間精力,我自認為我是做不到的。

他們之所以能抓到風口,並不是單純的運氣好,而是在之前做過大量功課之後,對趨勢做出了正確的預判。

我為什麼不建議你追風口?

03

我也經歷過“抓到”和“沒抓到”的風口。

知乎真正意義上的“紅利期”應當是在2016年,我17年入場的時候也不算太晚。先用了大半年時間積累了第一個10萬粉,然後藉助在這個平臺的影響力拿到了手百、微博和頭條的扶持政策,滾大粉絲雪球,同時簽約了出版社。並且透過總結自己做新媒體的經驗以及積累的人脈資源,抓住了給BAT做渠道的機會。今年又靠著自己創業開公司的經歷,以及公司發展歷程去申了MBA。

18年抖音那一波“紅利期”我也追過,嘗試了一個月以後覺得自己實在不是這塊料,最終以失敗告終。

知識焦慮又沒錢的時候,各種“學完可以月入X萬”的課我也買了不少,大部分都囤在那裡,很少有真正聽完的。

細細想來,我真正抓到的風口好像也並不是因為主動趕著去找它的,

而是我讀了這麼些書、寫了十幾年的文章(我第一次在雜誌上公開發表文章是在小學三年級,驕傲臉),機會來了,順應趨勢就做了這些事。

而我看到別人都在做,也趕著去做,生怕自己落下的,最終也還是沒抓住。

我有一段時間因為“追風口”很是焦慮。因為時間精力有限,為了追風口做某事,就不得不改變我原有的一些計劃。等發現自己沒追到的,本身“沒追到”這件事就已經夠失落的了,回頭再看發現之前打算做的事也沒做,就更懊惱了。

我加了一個“都是大咖”的社群,整個社群的氛圍都很努力,經常有人分享各種“新趨勢”。原本是計劃給自己找一個不想努力的時候“打雞血”的動力,後來一開啟就很焦慮,有一種“大家都這麼努力就我在拖後腿”的感覺。再後來,我就不看這個群的訊息了。

當我漸漸迴歸了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節奏,不去想“風口”的事,生活又重新恢復了秩序感。

我為什麼不建議你追風口?

04

那還要不要去參加各種培訓、考證呢?

我的建議是,

如果當成興趣去學的話,多學一個技能、多考一個證當然是極好的。

我的人生樂趣之一就是學習各種我沒接觸過的領域,探索未知世界會讓我對生活有更多的掌控感。從畢業到現在4年時間,社群運營培訓、各種商業和管理培訓、各種新媒體課、投資課、理財規劃師認證班、人際敏感度、公眾表達、彩妝私教課、瑜伽課學了一大把。

每次上課的時候都很開心,那種“知道我之前不知道的知識”的開心。

如果是當做職業發展的話,需要更多聚焦在"不變"的東西上。去深耕這些領域,提升自己的專業度。

比如開頭那位“一直在追風口”的朋友,其實我有委婉地和他說過,

他一直糾結在這些平臺的"形式"上,始終沒有弄清楚自己的核心資源、核心能力,也不瞭解自己的使用者需要什麼。

如今我已經在新媒體行業三年多了,從原創作者到運營、MCN、渠道、培訓都在做。和網際網路相關的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化速度極快”。平臺的政策2-3月調整一次,不同平臺、不同時期的使用者偏好不同,外加上一些新型載體的衝擊(如影片和直播對文字的衝擊),的確會給從業者很大壓力。

可是,

這些變化中總有不變的東西。

比如說,人性。如愛美之心,對他人的善意。

比如說,值得深度思考的內容。無論是電影、電視劇、影片或是書籍、文章,可以給人帶來新知的、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無論在哪個平臺都有需要的使用者。

比如說,健康和財富管理這些剛性需求。因為市場足夠大,所以無論是做實體產品、培訓還是做自媒體賬號,在這些領域還是可以分一杯羹的。

我為什麼不建議你追風口?

05

下一次,又有人告訴你“風口”來了的時候,先問問自己:

這些是我想要認真從事的職業嗎?我打算很長時間都做這個嗎?

然後,花時間去研究它,讓自己的專業水平超過這個行業90%的人。

把它當成一個長期職業規劃來看待

,而不是像發宣傳單那樣的兼職一樣,做完就結束了。

市面上有太多告訴你“學完之後可以月薪X萬”的課了,但並不是每一個都適合你去學。比如說前兩天,我看到有一個平臺在推“零基礎考CPA,年薪60萬”的課,對此我是存疑的。我認識的人中有幾個985、211會計專業的,考了3年都沒考上,非財會專業、零基礎真的可以如文案所說“毫不費力”考上嗎?

還比如,最近大火的健康管理師。如果是感興趣、為了學會了服務自己和家人,或者空閒時間比較多,或本身就是相關從業者,我覺得考個證沒啥問題。要是本身996忙得要命,本職工作時間都不夠用,為了多個補貼考這個證,我覺得還不如多花心思學習工作相關技能。

還有就是,不要糾結於方法論和形式。

有一個喵粉,學寫作半年之後還是遲遲沒有動筆,一直在不停地上不同老師的寫作課。因為每個老師講的都不一樣,他學了一堆課之後很困惑,就來問我“究竟哪個老師教的是最適合我的?”

我和他說,“

你並不需要掌握世界上所有語言才能開口說話

。”

如前面關於新媒體那部分的表述,

你要表達的核心才是最重要的

。關鍵是你自己的資源、能力,還有你給使用者提供的價值。至於你這個東西,是拍影片給別人看,還是講給別人聽,或是寫文章、怎麼寫,都沒那麼重要。

同理,推及其他職業,

你想從事什麼行業,想做到什麼樣的職業成就,才是最重要的

。這些證書、培訓,都只是幫助你達成目標的方式,而不應該裹挾你,把“考證”或者“培訓”當成目標。

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