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帥和小美”會毀掉電影嗎?|週末談

“注意看,這個男人叫小帥,他懷裡的這個女人是小美……”最近,這個句式在網上屢屢成為電影愛好者吐槽的物件。對那些沒接觸過“3分鐘看電影”的觀眾而言,他們很難想象:諸如小帥、小美這些“接地氣”的名字,既可以對應《水滸傳》裡的西門慶、潘金蓮,也可以對應好萊塢電影裡的碧眼青年、金髮女郎。

“小帥和小美”會毀掉電影嗎?|週末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這些高度“濃縮”的電影解說影片中,被簡化的不僅可以是角色的名字,也可以是情節、背景、人物關係,乃至最基本的劇作邏輯。簡單來說,只要影片作者能以原片畫面為素材,講出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故事,就算這個故事跟原片想要表達的東西八竿子打不著,也不影響影片作者在網上收穫流量。

最近幾年,這種高度濃縮的影視解說在網上越來越火,“小帥”與“小美”也處處留名。然而,在影片作者大賺點選的同時,圍繞此類影片展開的爭議與批評從未止息。不久之前,一篇題為《注意看,“小帥和小美”正在肢解電影》的文章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中廣泛傳播。在文章中,作者認為:當下在電影解說影片中日益流行的簡化人物、濫套模板、一味強調聳動畫面、消解原片嚴肅性等現象,將電影藝術劣化成了“速溶巧克力”,也將觀眾變成了“速度的奴隸”。很快,文中觀點就引發了廣泛共鳴,電影愛好者和影視從業者更是尤為認同。

嚴格來說,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並不是反對所有的電影解說。事實上,《注意看,“小帥和小美”正在肢解電影》的作者還專門對某些用心製作的“匠人解說”表達了肯定。但是,從比例上看,品位獨到、水平精良的電影解說影片畢竟是少數,開啟影片平臺,放眼望去,“小帥和小美”恐怕才是當下的主流。

回顧電影解說影片的發展歷程,“谷阿莫”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從2015年開始,這名來自中國臺灣的影片創作者連續釋出了多期以《X分鐘看完某某電影》為題的影片,很快就因其獨特的“銷魂”嗓音與搞笑的解說方式爆紅全網,帶起了一波解說影片的熱潮。當時,谷阿莫的解說物件,主要是近期上映的熱門大片與路人皆知的經典老片。其基本創作思路,是以解構、戲說的形式重新詮釋影片劇情,從而透過反差感製造喜劇效果。

“小帥和小美”會毀掉電影嗎?|週末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谷阿莫的解說中,《指環王》三部曲被總結為“一個斷你器官的故事”,《速度與激情》系列則是“一個一直裝熟的故事”。面對谷阿莫的“歪解”,看過這些電影的人會哈哈大笑,沒看過這些電影的人則難免感到雲裡霧裡,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在這種創作模式下,早年的“3分鐘看電影“定位更接近於搞笑影片,而非向觀眾介紹影視作品的正式渠道。

作為捧紅這類影片的先行者,谷阿莫或許只是想了一個搞笑的點子。但是,隨著眾多後來者的加入,電影解說影片很快成了一個型別,進而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邏輯。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與影片平臺的“井噴式”發展,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影片創作的門檻,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為數眾多的新觀眾。在這股浪潮的加持下,電影解說影片產量越來越高,涉及電影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漸漸地,這類影片的創作重點不再是對知名作品的解構、戲說,而變成了直接介紹電影。但是,要把一部電影介紹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少數能認真梳理資料的影片作者,力求把一部電影的拍攝背景、前因後果都講清楚,但這樣的作品註定只能“慢工出細活”。相比之下,簡單講個故事甚至乾脆“看圖說話”,顯然是更具效率的做法。這樣的平臺生態,促成了此類影片生產的“流水線化”。隨處可見、千篇一律的“小帥和小美”們,正是這一發展邏輯達到極致的產物。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我們可以在創作端和受眾端分別找到原因。創作端的主要原因,在於那些最值得被解構、被介紹、被分析的一線影視作品,很快就會被前赴後繼的創作者“耗竭”。後來的創作者想要維持影片的新意,又沒有能力在別人梳理了很多遍的作品中發掘出新內容,只能把目光轉向那些名氣更小、受眾更窄、質量更次的影片,透過簡單而聳動的解說,給觀眾“看個新鮮”。

不過,相比於創作端,受眾端的原因才是更具決定性的。仔細想想,不難明白:集中火力批評“小帥與小美”的人,與這類影片的主要觀眾完全不是同一類人。影視行業的專業人士也好,熟練使用豆瓣電影的“文藝青年”也罷,當然都能一眼看出“小帥與小美”的荒謬之處。但是,那些熱衷於觀看影視解說影片的觀眾,卻可能是沒有完整看過幾部電影,也沒有太多閒暇時間的“新網民”。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使得中國網民數量急速增加,很多新近“觸網”的使用者,對文藝作品沒有那麼高的鑑賞追求,而是迫切需要門檻不高、耗時不長、供應充足的網路文化產品。高度“濃縮”的影視解說影片,恰好填補了這塊空白。

“小帥和小美”會毀掉電影嗎?|週末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比於原片,“小帥與小美”當然是不完整的,甚至常常是粗製濫造、支離破碎的。要欣賞一部電影,最好的方式肯定是在安靜的環境下,對著一塊螢幕從頭到尾看完。但是,我們還應看到:這種影片的火爆背後,是不少觀眾的實際需求。那些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餘,難得擠出時間上網的人,那些年紀漸長、記憶力與認知水平日漸衰退的人,那些想要了解外國電影、卻連字幕都看著費勁的人……這些人同樣有欣賞文藝作品的需求。如果市場上缺少短小精悍、製作精良的影視解說影片,這塊空間自然會被“小帥與小美”佔領。

對此,不希望“小帥和小美”破壞電影價值的人,既不應該向這種粗製濫造的內容輕易妥協,也要小心不要讓自己的優越感蓋過對藝術的熱愛。對於那些有條件完整欣賞電影,只是因為犯懶才沉溺於“電子榨菜”的年輕人,電影愛好者們不妨多在“安利技巧”上用一些心,讓他們感受到電影真正的魅力。而對那些觀影條件不充分,確實需要解說影片的觀眾,業界則應努力找出一條“讓良幣驅逐劣幣”的道路,用更優質的產品取代“小帥和小美”的生態位。

說到底,“小帥和小美”只是一種外在現象,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會摧毀電影的美感,浮躁的行業風氣、淺薄的審美取向,才是更值得我們擔心的東西。

撰文/楊鑫宇

編輯/白毅鵬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