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1。 兒時記憶

80後的我,有關端午節傳統記憶,好像已經十分模糊。除了吃粽子之外,依稀還記得,端午節的來臨時,家長們都會買來“五色線”,佩戴在我們的小手、小腳和細長脖頸上。寓意這一年裡,能避開五毒的侵擾,平平安安的成長。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參加工作後,每年春節才能回老家。至於端午節,孩子們需要佩戴“五色線”的事情,再沒有遇到過。以至於12歲的兒子,從出生到現在,一次也沒有收到過,我買給他的“五色線”。不是因為別的,真就是這些端午習俗,已經被我忘了個一乾二淨。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2、文化斷層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但端午文化習俗在改革開放後,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斷層。一是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之相伴的是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閒暇的時間變少;二是08年之前,端午節當日不放假,人們也就更沒有時間,去張羅那些老傳統了。也因此,與端午有關的習俗,漸漸地也就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3。端午正名

但好在,2008年,端午節已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並於次年

(2009年9月)

,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遺節日

(此處不要忘了,與韓國的“端午祭”之爭)

。這兩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逐漸喚醒了國人,對端午節持續加大關注。與划龍舟,這些大型的習俗相比,

端午節的飲食習俗,離人們的生活更近,更容易重新拾起,也更適合,在“小家庭”中進行代際傳承。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那麼端午節,究竟有哪些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小編就帶大家一同穿越千年,看看我們的祖先端午節的時候,都吃些什麼?

4。 端午|百變粽子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4.1.最久遠的文字

粽子,作為民族氣息濃郁的傳統中華美食,在美食林立的今天,依然深受人們的喜愛。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

”的進行了描寫,“粽字本作“

”,《說文新附·米部》謂“

蘆葉裹米也

。從米,葼聲。”這應該是能找到的,有關粽子的最早文字記載,“粽”就是今天我能食用的粽子原型。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4.2.原是“祭祀”食品

粽子,大多數時候,被認為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食物。但這一說法,主要來源於各種傳說故事。所以學術界,對粽子的起源一直頗有爭議,而且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大家的共識,即粽子原是一種“祭祀”用品。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4.3.吃粽子,源於“夏至”

有一種說法認為,粽子本不是端午節的食物,而是夏至的節令食物,《荊楚歲時記》有云:“夏至節日食粽,周處謂為角黍(粽子),人並以新竹為筒粽。在其他的文獻中,也有類似夏至吃粽子的記載。之後由於端午節更加普及,並在時間上與夏至太近,故而很多夏至習俗,也逐漸併入了端午節。後來的人們,就錯誤地將粽子的起源,歸功於端午節。而且賦予了它,紀念屈原的內涵。也一步步形成了今天人們的共識。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4.4.色香味的演變

晉朝以前,只有

白粽

這一種粽子。到了魏晉時期,隨著筒粽(竹筒)逐漸消失,粽葉也發展為芭蕉葉、荷葉等,隨後還加入了箬葉和蘆葦葉。粽子的餡料也在不停地演變。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到了唐朝,

糯米

開始取代

黍米

,粽子的口感也更加軟糯。白粽被做成了,各式各樣的形狀,花樣繁多,而且非常精緻。有

九子粽

、百索粽、庾家粽子、粉團粽等。到了南宋,人們還開始在白粽上,淋上

蜜糖

食用,甜味正式進入了粽子。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鹹粽

,可以說是在白粽的基礎上,一步步的發展而來的。它最先出現於,我國的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在米中摻入各式肉類,製作成

“雜粽”

(高階品),並作為往來饋贈的禮品,這是肉粽的最初形態。到了宋元時期,開始出現了蛋黃粽、豬肉粽等,使得鹹粽的品種進一步增加。清朝,因食用火腿之風日漸興盛,於是還出現了“

火腿粽子

”。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甜粽

最初出現的時期大致與鹹粽相同,南北朝時期的人們開始將紅棗、板栗、紅豆裹入粽子裡,為粽子增添了新的口味。到了宋代,人們將果品入粽,稱為

蜜餞粽子

,蘇東坡就有“

時於粽裡見楊梅

”的詩句。明代粽子的附加物又增添了

豆沙、松子、核桃

等,甜粽的品類趨於完善。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4。5。 粽子的“花色”玩法

在宋朝的時候,我國有些的地方,依然保留著夏至時節,吃粽子的古老習俗。人們在吃粽子的時候,還有一種娛樂活動,亦即“

解粽

”,人們解開粽子的楝葉(包粽子的樹葉),以其長短來決勝負,

長贏短輸,賭酒賭錢

。這一段文字,被記錄在《歲時廣記》中。

(原文如下:“京師(今開封)人以端午日為解粽節,又解粽為獻,以葉長者為勝,葉短者為或賭博,或賭酒。)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粽子得以在中原大地上流傳至今,不僅和智慧的先民們的不斷創造有關,更和粽子本身的文化內涵有關。時代不同,粽子的角色一直在變,可是,它蘊含的濃濃歷史韻味、感人肺腑的人文情懷,卻一直不曾改變。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5。 端午|食五黃

端午節,還有食用“五黃”的習俗。關於五黃的有哪5種。也不不同版本的說法,較早的,可信度高的一個版本是,黃魚、黃鱔、黃瓜、鹹蛋黃、雄黃酒。最後一個雄黃酒,準備得最為考究。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端午頭一天,去中藥鋪買雄黃,並準備1-3斤白酒。在端午這一天,將雄黃研磨成粉,倒入白酒中。每斤就只放一錢雄黃。雄黃酒雖解五毒,不過需要當心的時候,雄黃本身也有毒性,採用的是以毒解毒的功效,因此不宜飲用太多。江浙一帶的人,還會用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畫上“王”字。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飲雄黃酒的習俗,亦是源於端午是“惡”日,“毒”日的認知。端午之後,氣溫升高,五毒(蠍子、蛇、蜈蚣、蜘蛛、蟾蜍)開始出沒。其實不僅是各式毒蟲,端午之後。也開始進入到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開始流行,這時候喝點有驅蟲解毒作用的雄黃酒,主要起到一種防病消災的願望。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6。 端午|十二紅

汪曾祺老先生,曾經在《端午的鴨蛋》中,回憶過兒時,端午節有12道紅色的菜餚。不過可惜的是,在寫作文章的時,能回憶起來的也只有紅米莧,油爆蝦、鹹鴨蛋這三樣。“十二紅”中的“紅”,分歧不大,一是菜品本身是紅色的,二是上了色的紅;也就是說,每道菜都是紅色的,或者是接近紅色的。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要說這端午“十二紅”,其實並無固定的搭配,看各家的情況而定,不過也有通行的一些菜品,“ 炒紅莧菜”,“熗女兒紅”(洋花蘿蔔),紅燒黃魚等。為何端午節菜品,強調一個紅字,而且不一定要是12紅,而不是11紅。有一種寓意是,12代表一年,也兼顧了“四時八節”,紅紅火火順順當當之意。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最有意思的是,作為外來入侵物種的盱眙小龍蝦。近年來,已經有人把它,也加進了“端午12紅”的選單中了。那真是紅的可以,它也成為了全桌上最靚麗的風景。

端午節|不一樣的飲食文化

7。 結束語

最後,有關端午節的飲食,比如百變粽子,“五黃”,“十二紅”等等,就先介紹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端午節飲食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在即將到來的端午節,也不妨親手為家人,準備一桌豐盛的“端午十二紅”,一家人一起品嚐“端午文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