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 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麗莎白·德比茨基主演的電影《信條》在9月4日上映,不到3天《信條》票房在中國內地已破億,而伴隨著票房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不同解讀《信條》的文章,其實看完整部電影不難發現《信條》是物理學下的特工片——也就是核裂變下無意中發現的反向時間空間。

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在《信條》這部電影中出場最多的詞就是:

正向與逆向

,而這兩個詞則是點出諾蘭想要在這部影片指出的主旨

“因果輪迴”

,也就是過去印證了未來,而未來反映回過去這一概念。

影片多有一些小細節都能看到諾蘭在影片中埋下的伏筆,影片過程鏡頭超過2次出現的畫面都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在看影片的時候我們可以著重於那些小物件和小細節。

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信條》這部電影講述的大概內容為一個叫“信條”的組織需要阻止一位名叫安德烈的軍火商毀滅世界,而男主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無名者則與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搭檔尼爾一起透過“逆轉時間”的方式去阻止世界被毀滅的同時,無名者男主還順帶拯救了軍火商的妻子凱特遠離渣男的PUA行為。

電影《信條》中簡要的劇情梳理

聽起來《信條》整體故事情節很簡單,但拋去這些簡單的脈絡後迴歸於——

時間

這個大概念。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其實有很多小細節在一刷時還是沒有捋清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二刷),在影片中不時會穿插一些承上啟下的小內容而這些小細節在影片的下半場都會一一的做出解釋,如:書包上紅色的掛件出場次數、無名者在進入自由港時與蒙面人打架鬥毆時的場面子彈的位置、凱特在影片上半部分說的“我看到一個人跳入海中”、爭奪鈽時的槍擊戰場景……這些場面都是鋪好的道路只為最後一環扣一環的展現出最終的答案。

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在《信條》裡除了細節需要關注外,裡邊涉及的一些專有名詞和術語也值得我們品味。

熵增和熵減

簡要說明熵增的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按照生命的軌跡不逆反的走向死亡,而熵減則是熵增的逆形式,因而在影片中才會有男主回到過去時尼爾對他說:

你回到過去可能不是被炸死而是被凍死

。這也驗證了熵增與熵減在時空中不同的情態。

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藍與紅的審問室

在影片裡大反派軍火商安德烈在審問室裡拿著槍頂著妻子凱特的腰部逼著男主說出鈽的下落時,影片的色調分為一藍一紅,這兩種顏色在最後進行爆破大樓時也有運用上。“紅藍兩色”其實分別代表著現在與過去,即正向與逆向。安德烈不斷地在藍色區域重複審問也就是說明其實他已經重重複覆在過去尋找鈽多次,也就有了同樣一段對話與舉動都是在同一色調下進行。

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鈽(Pu)是一種放射性元素,是原子能工業的一種重要原料,可作為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變劑。投於長崎市的原子彈,使用了鈽製作核心部分。

在影片裡多次提及的鈽—241則是引誘出反向空間時間論的伏筆,因為有這個元素的存在才有男主要回到過去不讓軍火商得到演算法去毀滅世界,其實把核原料拿到影片中來講述還是有些隱晦的提及未來現實生活中人類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就是“核戰鬥”,所以個人感覺諾蘭其實在這部影片中想要傳遞的一點則是與核相關的戰爭問題,雖隱晦但反思極深。

時間鉗形運動

鉗行這個術語一般運用在軍事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把隊伍分為兩個部分,一部隊與二部隊,同時向敵軍進攻。

在《信條》裡鉗行運動+時間空間論就演變成:正向部隊與逆向部隊=現在時間的部隊與過去時間的部隊兩個隊伍,這個時間鉗行運動在最後爆破鈽時出現,而“紅藍標誌”在這裡再一次出現,紅色代表正向,藍色代表逆向兩個時間段一起爆破一棟大樓也就形成了雙重的爆炸讓這個爆炸物在過去與現在同時受到破壞的意思。

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最後這一段槍戰戲有點混亂而且還融入了女主與其丈夫在過去(越南度假)的那一段進行對時間空間論的輔助性加持,大家在看的時候最多能get到的是女主在之前提到的看到一個人從輪船一躍而下的其實就是自己,其餘剩下的場面就只剩混亂了。

祖父悖論

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矛盾的情況: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母,祖母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母呢? 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母沒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殺死祖母?

這就是為何在影片中尼爾與男主死命不讓凱特殺死自己的丈夫一般,如果把逆向回去的丈夫殺死那就意味著源頭的消滅那就形成了“祖父悖論”。(不過最後安德烈還是被凱特殺死……)

影片背後傳遞的思想

在電影中其實很容易劃分為三種不同的部分,分別為:男主與尼爾、軍火商與妻子以及核原料引起的“反向時間空間”思考題。

男主與尼爾

先來說說男主與尼爾吧,兩人最初的遇見是在開頭的大劇院爆炸中,尼爾拯救了男主,尼爾的出現其實是一條暗藏的主線,看似整部劇的節奏都是由男主在推動但細看一下尼爾在裡邊的作用涉及面更廣包括他是如何推進“反向空間”讓男主拯救回女主凱特也包括在最後爆破鈽時最後一刻一擊斃命軍火商的手下以及“信條”這個組織如何源起等等細節都是由尼爾進行推動。

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最有深意的則是那句:

是未來的你僱傭了過去的我。

也就是說尼爾與男主早就認識而這一次的戰鬥只是男主創造“信條”組織旅程的一半,要不也就沒有尼爾那句:我等著你。

乍看一下尼爾像一位站在整條故事線外的旁觀者也像大多數評論者所說的:尼爾=多啦A夢的效果一般。

軍火商與妻子凱特

這對夫妻可以堪稱是虐戀+相愛相殺,作為軍火商的丈夫控制慾極強,為了束縛住妻子不離開她設法給她下了一個局而這個局的源頭就是那幅假畫。這副畫也是男主通往解開逆向子彈的線索之一,也是這幅假畫讓女主凱特在最後因結識男主而得以拯救自己的生命。

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軍火商安德烈因常年受到核輻射導致有前列腺癌症命不久矣,為了能夠找回與妻子凱特之間的感情度過最後的時光利用反向空間回到過去,也因為不爽只有自己一人離去想把整個全世界的人類(未來的)全部都毀滅,這一部分就涉及到了祖父悖論(影片沒有過多的贅述,看就完事兒了),最後受盡折磨的凱特在之前不敢下手殺夫到勇敢做回自己把丈夫殺了之後重新活出另外一個鮮活的自己。因此安德烈與凱特這條線最多是輔助+引導作用罷了,但也是推進故事內容的重要線索。

核原料

—241誘發出來的“反向空間論”給予大家的思考

其實在影片中不難有很多對話是在描述逆向空間與正向空間兩者之間對於人的生命作為另外一種觀點去進行詮釋。大多數人看到的是空間、時間而我則看到的是這些時間空間背後生命的重量。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要感受它”

這不就是在暗指這些“逆向”是生命當中無法解釋的現象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生命裡去感受去承認它這種現象就好了。

“無知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也就可以理解成因為無知我們無法去判定未來的走向也就是任何事情都會隨著這個“無知”走向另外一種結局,即便能夠逆回過去但無論如何“無知”的空白讓任何事情都變得有可能。

“所有未發生的事情必定會發生,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

這句臺詞更像是一句人生哲理,而這句話也多次在影片中提及未發生的事情在時間軌道上必然會發生,而已發生的事情即便再往回走都是改變不了的也就是有種“因果輪迴說”的感覺,把這句話套在尼爾與男主的相遇也就能明白,

一切事物都在未來給出答案,而“逆回”過去只是把形成這個答案的過程給重新走一遍。

結語

這只是本人一刷後的淺析,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繼續二刷,《信條》這部電影一刷能抓大概二刷應該就能抓住精髓了,但最後對於想看但又不想嘗試深究的小夥伴送影片中的一句話: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要感受它。

三天票房破億,《信條》:一場核裂變引出的反向時間空間論

文:愛吃巧克力的朵拉

寫文不易,切勿抄襲,一旦發現絕對維權

我是愛吃巧克力的朵拉喜歡以小眾視角看影視,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噢❤️

更多好文:

如果只看見大尺度,《普通人》就不會被吹爆評分8。8

《八佰》票房7天破15億:一場被“直播”的戰爭四類不同的主角

羅晉挑大樑的《灰燼重生》:本是懸疑劇卻被電影的色彩和構圖圈粉

伊能靜談女性價值觀翻車,那什麼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女性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