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導語

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看見》

《看見》是由柴靜所撰的長篇自傳集,這不僅是一本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書中記錄了21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帶讀者重回那段時光,去了解真實的歷史,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背後故事。

我們身處在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每個人都喜歡根據自己所看到的,去評價別人的生活。我們在敲擊鍵盤按下回車那一刻,是否有想過:自己看到的一定就是事實嗎?還是我們自以為的事實呢?我們隨口下的定論,是否會對另一個人造成重大影響呢?

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看見》封面

柴靜的這本《看見》,核心是

“客觀”

。她以一名專業記者的角度,竭盡所能地挖掘真相,力求全方位呈現事件本身,

重視“眼見”背後的思考,才不會被片面的表象所矇蔽

。雖然距離2012年首次出版已過去整整八年,但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價值,反而變得越發厚重。

01。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人常常根據自己當下的所聽所見,立刻進行口誅筆伐,恨不能馬上給 “惡人”直接定罪,卻忽視了對事件進行全面瞭解。

我們所看見的東西,往往是別人想讓我們看見的。

正如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某網約車司機性侵事件”,當訊息傳出後,網路上幾乎全是討伐該網約車平臺的言論,每個人都高舉“正義”旗幟,在沒有全面瞭解真相時就聲討該平臺。最後峰迴路轉,警方證實該事件為一對夫妻自導自演,只為了在直播平臺上博人眼球,獲取利益。

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如果人在不瞭解事情全貌時,就以正義的立場去討伐另一方,是不可能做出客觀合理判斷的。妄下定論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往往會帶來

群體性誤導

。當今社會人人都是評論家,但真正能做到獨立思考,不被輿論牽動、不人云亦云的卻很少。

很多人都有

“刻奇心理”

,容易自我感傷並煽動別人一道感傷,當賦予感傷崇高的意義之後,就容不得別人不被感動與感傷。誰要是不加入這個感傷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測。

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想要真正看見事情真相,就得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到

“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因為不明真相就妄下論斷,既是片面狹隘的,也是對自己言行不負責任,對被評判者不公平的行為。

02。偏見是一把傷人不見血的刀

有時候,人即便看到事情全貌,也會因內心固有的偏見,而選擇拒絕接受。張北川是中國對同性戀研究最早、最有成績的學者之一。一位母親帶著二十歲的孩子來找張北川,她的孩子是同性戀者,母親說:“早知這樣生下來我就該把他掐死。”

柴靜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納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裡,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即便社會開放如此,也依然有很多人將“同性戀”貼上標籤,彷彿看待毒蛇一般,避之不及。

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搬動它。——《哪吒之魔童降世》

人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自己所屬的群體才是正常的,凡是與自己不同的,都會被劃為“異類”。

這些“異類”會受到主流群體的排擠和歧視,難以在社會中立足,甚至沒有機會為自己發聲。

“汙名化”

是一個群體將人性的低劣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並加以維持的動態過程,它是將群體的偏向負面的特徵刻板印象化,並由此掩蓋其他特徵,即

“貼標籤”

比如“同性戀”“農民工形象”等,將某一群體汙名化,反映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排擠,這是一種“社會排斥”,也是一種不公平待遇。

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就像有人會問:女孩有紋身代表什麼?答案是:代表你對她有偏見。當你還沒有試著去了解,僅憑一個“紋身”的標識,便開始對另一個人展開臆想和揣測,這不是偏見是什麼?

偏見源於無知,打破偏見就是人從矇昧中掙脫的過程。社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群體,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樣,更不應該詆譭那些與我們不一樣的人。只有摒棄偏見,才能真的看見;只有接受事物的多樣性,才能做到不輕易讚美和責難。

03。懲罰是手段,但不是目的

當我們面對一件惡性事件時應該明白:

懲罰是一種手段,但不是最終的目的。

2010年陝西西安,一個叫張妙的女人在騎電動車時被汽車撞倒,肇事者用隨身攜帶的刀,在她腹部連刺六刀,導致張妙大出血死亡,殺人者是西安音樂學院鋼琴專業學生藥家鑫。

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因事件影響惡劣,輿論聲音極大,幾乎所有人都主張應該立刻將藥家鑫判處死刑,只有他的死亡,才能撫慰受害者家人的悲痛,才能平息群眾心中的怒火。而對於藥家鑫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他這些年都經歷過什麼,似乎沒人關心,重要的是他殺了人,就必須償命。

去年一部豆瓣9。5分的電視劇,名叫

《我們與惡的距離》

,講述李曉明是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罪犯,社會輿論一致主張“殺人償命”,對於犯人的犯案動機和犯罪時的精神狀態,大家並不關心。律師王赦認為

所有的罪案都應該有相對應的起因和動機,只有挖掘出潛藏背後的成因,才可能讓刑事犯人得到最公正的審判。

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海報

李曉明被關後,社會各界的怒火依然無法平復,他們把這種憤怒牽連到了他家人身上,導致他家人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李曉明妹妹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她看著圍觀高喊正義的群眾說: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無論是當年的藥家鑫,還是劇中的李曉明,對於犯下重大惡行的他們,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是圍觀者在高舉正義旗幟的同時,也應該明白,

如果只就個體事件進行懲罰,卻不對它背後的社會原因和家庭背景進行深刻剖析,那麼就無法從根本上降低犯罪的發生。

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案件的背後,我們沒看見的也許是家庭教育的扭曲,也許是社會的不公平待遇,也許是至親的背叛,也可能是其他更隱蔽的原因。這個社會需要的,不是簡單的口誅筆伐,或者短暫爆棚的正義言論,而是需要透過現象看見本質的眼睛,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減少悲劇的發生。

結語

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衝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詆激烈,昧於事實,是謂盲爭。——《看見》

視而不見,不能稱之為“看見”。人只有睜開蒙昧的雙眼,客觀站在多個角度去分析,設身處地去感受,才能透過表象看見本質,也就能不被輿論牽制思想,擁有自己獨立的觀點。

豆瓣8.8分《看見》: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相信眼見為實

真相往往不是輕易就能掌握的,在沒有全面瞭解事實前,不要片面給出定論。面對異於自己的群體,不要隨意貼標籤或偏見對待,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接納事物的多樣性。遇事不要急於聲討,多關注一下背後的成因和社會背景,也許對解決問題更有幫助。

願我們都能睜開雙眼,走出矇昧之淵,看見世界,看見自己。

*作者簡介:我是@曼聲曼語,喜歡文字的90後摩羯姑娘,希望得到您的關注與支援,我會持續帶來優質的文章,讓我們一起思考,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