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我們成長的往往就是三個字:“想太多”

阻礙我們成長的往往就是三個字:“想太多”

想太多,反而會讓我們成為行動的矮人

阻礙我們成長的往往就是三個字:“想太多”

我是一個工具控,也是一個方法控,喜歡研究各種工具和方法論。

看書做筆記,剛開始用筆記本,後來用印象筆記,用思維導圖,用幕布,用知識卡片;

寫晨間日記,用大白紙,用印象筆記,用石墨,用幕布,用思維導圖,回過來又用起印象筆記,找各種模板;

。。。。

每當想嘗試一件事情,我先做的往往是在網上搜集各種跟這件事相關的工具,方法以及成功案例,試圖想找到一套非常成熟的方法和工具能讓自己一開始做這件事就能非常順利並且獲得很好的結果。

可我發現自己每次用了其中一個方法後,踐行幾天後就會發現有一些自己不滿意的地方,覺得這方法不太適合自己,就換另外一個方法又試了幾天,又不滿意,再換一個。就這樣反反覆覆,換了又換,我發現所有能找的方法都試過了,而自己並沒有實際的成長。

到最後,我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又開始停下了腳步,漫無目的的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

真的是如此嗎?

阻礙我們成長的往往就是三個字:“想太多”

最近,我想養成持續寫作的習慣,就看了一些寫作達人寫的書,想找一些能幫助自己的寫作技巧。

這時候,我發現那些能夠持續寫作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著跟我一樣的經歷和感受,所不同的就是,他們在那個時候沒有胡思亂想寄希望於靈丹妙藥,而就是逼迫自己每天都要寫一點什麼,哪怕此刻腦子裡沒有任何思路。很多人就是每天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一到時間,就坐在桌前,開啟電腦,遮蔽一切干擾,逼自己寫1000個字。直到寫完,才允許自己做其他事情。

我們很多時候總覺得自己沒有做成一件事,是缺少方法,總想著能找到一個世外高人或者是一本武林秘籍能突然出現在眼前幫助自己解決一切問題。如果自己還處在困局中,或者瓶頸當中,一定是因為還沒有找到。

放下執念,幹起來再說,往往是那些所謂的高手比我們能成事的真正的做事秘訣吧!

有時候魯莽一點,未必是壞事

阻礙我們成長的往往就是三個字:“想太多”

羅輯思維CEO脫不花曾經分享過一個【魯莽定律】:

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麼,不要反覆分析推演,立即去做。莽撞人反而更容易贏。

而脫不花本人也是一直在奉行【魯莽定律】。

17歲的時候,因為不想讓父母花血汗錢供自己讀書,脫不花竟然偷偷瞞著父母輟學,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廣告代理公司當上了辦公室小妹,一個月300多的工資。這還不魯莽嗎?

後來,公司接到了一個大客戶邀請,提案競標。

脫不花雖然是個打雜的,但也很想為這個機會做點什麼,可她什麼都不會啊,怎麼辦呢?

她突然想到了自己曾經蹭聽過很多廣告圈名人的講座,也拿到了他們的名片。

所以,她翻出了其中一張名片:北京奧美總經理湛國祥。抱著試一下的心態,她把電話打了過去。

接電話的是秘書,脫不花請她轉告湛先生:自己是聽過他課的一個學生,有問題想向他請教。

掛了電話後沒多久,湛先生還真的打了電話過來,並且願意和脫不花見面,並手把手教她如何做提案。

當天晚上,老闆就要坐火車去見客戶了,脫不花對於如何做提案也是一竅不通。可她在湛先生的指導下仍然不管不顧的去做,竟然在最後一刻完成了。

老闆看了提案後,提出了讓脫不花跟他們一起出發,並且還讓她負責提案一部分的講解。

雖然到最後,投標也沒有成功,不過脫不花本人卻因為自己這次的“魯莽行事”,從一個邊緣人物轉變為團隊主力,獲得了一系列展示才能的機會。

與其琢磨幹不幹,糾結幹不好的話怎麼辦,不如先幹起來,就成功了一半。

缺乏真正的思考,想再多也沒價值!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心生疑問:這豈不是在告訴我們,思考沒什麼用嗎?

注意,這裡說的是想太多, 並不是思考太多!

想不等於思考!

如何區分兩者呢?

阻礙我們成長的往往就是三個字:“想太多”

經典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把我們的思考系統分為兩部分:【系統1】和【系統2】。

我們的思考實際上是【系統1】和【系統2】相互協作的結果。

【系統1】負責我們的直覺,本能,下意識,所以它會在第一時間給出大腦指令做出反應。

【系統2】負責我們的理性思考,反應速度會比系統1慢。

可問題是,一旦【系統2】接受了【系統1】的反應後,往往會找更多的證據去強化系統1的反應,這就往往導致了我們腦子裡想了很多,卻越想越亂。

阻礙我們成長的往往就是三個字:“想太多”

舉個例子,領導分配了一個任務給到自己,任務本身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但是一旦完成對於自己會是一次很大的成長。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大多數人接到任務後,第一反應往往是感到焦慮:這任務好難啊!我不會做啊,就算能做出來質量估計也不過關啊!老闆會怎麼看我啊?會不會不信任我了啊?會不會就開了我啊?我要是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越想越焦慮,越焦慮越想。這樣只會導致自己行動力越來越低效,結果自然也不會好。真正思考的人會是什麼樣呢?有些人會覺察到自己的焦慮的感覺:

我當下是怎麼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現在能否暫時放下這種情緒呢?

當前我要完成的任務的目標是什麼?

當前的現狀是什麼?

要完成現在的目標,我面臨什麼樣的困難?

要解決目前的困難,我需要掌握什麼樣的能力,資源以及支援?

我第一步可以怎麼做?

可見,真正會思考的人能及時覺察到系統1的反應,並能跳出來,運用系統2的理性思考,以目標為導向,以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為指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最終達到目標。

阻礙我們成長的往往就是三個字:“想太多”

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曾經運用這樣的思考方式做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把這樣的思考方式命名為【稻草戰略】。

【稻草戰略】源於一個稻草富翁的故事。故事說的是一個貧窮的男子用手裡的一根稻草換取了一個橘子,經過多次的以物易物,他不僅得到了高階布料和馬匹,最後還換到了一棟房子,從此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孫正義剛開始創辦軟銀的時候,沒名氣,沒資本,就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可當時孫正義的目標就是要進軍通訊行業,並超越當時日本通訊行業老大NTT DOCOMO成為通訊行業新老大。這個目標看起來,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孫正義並不這麼想,他首先避開了競爭激烈的通訊主戰場,選擇進軍當時幾乎無人涉及的ADSL業務。之所以無人涉及,因為ADSL在當時看來是一個耗時又耗力卻沒多大價值的領域。

而孫正義恰巧能在這樣一個領域中看到了機會,進軍ADSL領域之初,就大力拓展新客戶,等競爭對手反應過來時,軟銀已拿下了500萬的ADSL使用者,一躍成為可以和日本電信並駕齊驅的日本第二大電信公司。這樣,軟銀接下來很順利的和同樣500萬用戶的日本電信強強聯手,讓軟銀的使用者數達到了1000萬。

同樣是面對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相信當時的孫正義腦子裡的系統1也同樣會向他傳遞不安的訊號。而他的厲害之處就在於能清晰辨別出來,並運用系統2嚴格執行【稻草戰略】,並最終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想太多,不如寫下來

也許又會有讀者提出疑問: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孫正義那樣的膽識和魄力,那我們如何能在遇到困難和挑戰的時候避免想太多而導致自己成為行動的矮人呢?

給大家介紹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寫下來!

我們的大腦所有的想法都是無形的,零散的,如果不透過一定的方式梳理,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亂。

而如果能有意識地把這些零散的想法都寫下來,自己的【系統2】已經在對這些零散的想法有了一個過濾和篩選的過程。

等到這些想法真正形成文字以後,大腦能夠再一次對這些文字進行確認,判斷哪些想法不著邊際,哪些想法又是真正的理性思考。透過寫下來,我們很多混亂的想法會逐漸變得有序。

阻礙我們成長的往往就是三個字:“想太多”

《零秒思考》這本書就為我們介紹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書寫方法:

拿出一張A4紙

每張紙寫一個主題,每頁寫4-6行,每行10-20字

爭取在1分鐘之內寫完每個主題

每天寫10個主題

這樣的一個方式,每天持續練習,堅持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的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遇到問題的時候,都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做出有效的思考。

我自己也一直在踐行這個方法。只不過有時候沒有那麼多A4紙,就直接在電腦上用一些筆記軟體來書寫。

比如我有時候發現自己因為怕面子,而去隱瞞問題,就寫下了如下的主題:

經常愛面子會有怎樣的危害

* 害怕不斷試錯

* 為保住面子拒絕變化

* 堅守固定型思維

* 始終含有紅燈思維,不聽他人勸告

* 有嫉妒心

看,就是這麼簡單,有任何想法,都寫下來,讓自己的思緒透過這樣的方式變得越來越有序。

結語

常有人說“三思而後行”,我們在行動前一定要思考清楚才行。可往往我們很多人把遇事後無雜亂的思緒以及逃避行動的藉口都當成了思考。這些只會讓我們越來越恐懼行動,而成為了行動的矮人。

我們要做的就是能正視自己內心的不安,面對不確定的時候,該行動的時候就主動行動,先幹起來就成功了一半。

當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時候,可以跳出不安的感覺,運用我們大腦的【系統2】,以目標為導向,運用【稻草戰略】一步步達成自己的目標。

有時候為了梳理雜亂的思緒,我們也可以採用書寫的方式梳理它們,讓自己能持續做出有效的思考。

願這篇文章,這些建議能夠給你啟發,讓我們一起避開大腦陷阱,真正成為行動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