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進入2021年末,一些新專案也陸陸續續開始逐步對外開放,其中一個就是最近被頻繁提到的IM SHANGHAI長寧國際。最近,專案因業態佔比裡咖啡館或新式茶飲佔了大頭而引起了業界廣泛討論。

當然,如文章標題所述,今天我們想介紹的主角,不是咖啡,而是一家隱藏在園區深處的獨立文化空間——三明治文化中心。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在日常的推送裡,相信不少人都認識“三明治”這個以非虛構寫作為核心的自媒體平臺,最近因自主策劃的“555 Project”在地街區觀察欄目開始被更多人認識。事實上,三明治一直在堅持做“鼓勵讓更多人把故事寫出來”這件事,並且一做就是11年。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三明治

三明治於2011年3月成立於上海,旗下擁有文化中心、寫作學院及媒體平臺,以非虛構寫作的形式介入個體、代際、在地等社會領域表達,同時將非虛構故事跨界應用於獨立出版、展覽市集、空間營造等多元化領域。2870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在十多年的積澱下,三明治順應著推出了一系列與“閱讀&寫作”有關的內容產品線,例如專注於做兒童中英文閱讀寫作的品牌“故事星球Storyland”及“三明治文學社“,同時還有例如每日書、短故事學院、寫作工作坊等寫作專案,再結合線下的文化中心及媒體平臺,形成了一個有質感、有溫度的寫作社群。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 三明治的日常內容產品線

空間是一家文化型機構在生產內容時更立體的展現與表達。

也許是為了與大眾消費型場景保持一定距離,三明治文化中心的位置選擇了園區內較深的11號樓。從主街區往裡走,場所也因遠離了“咖啡館叢集”而慢慢趨於幽靜。不一會就能識別到三明治所處的位置,它所在的整個二層,因落地玻璃和光照設定使得室內的光線衍射出來,明亮而溫暖。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穿過這面“What‘s your Story?”的自動門,就來到三明治文化中心空間內。這裡有共計50000本中英文讀物的圖書館,同時,各式沙龍、講座、藝術工作坊、戲劇排練等文化活動將在這裡展開,以此形成寫作產品的線上線下連通。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 三明治文化中心

如果你是三明治的讀者,是他們寫作產品的使用者,那一定要來這裡,相信能獲得有別於常規文化空間的體驗。你感受到的是創作的靈感和美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對社會議題的關心思辨,以及一點點把人心和世界變得更好的行動力。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空間並不是三明治的第一家線下空間。

最早的三明治空間,是位於五原路弄堂內的一座民宅,被稱為“故事公園”。之後,隨著業務需要,三明治文化中心先後入駐過創意園區、愚園路的里弄內、以及前法租界的舊式大樓。目前,除了長寧國際館外,還有建國西路館,兩處中心地理特性不同,也扮演著不同的職能屬性。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 三明治的第一個線下空間故事公園

創始人李梓新告訴我,三明治從創辦第一天起就沒有把自己定位在一個純線上的組織。在實踐了第一個線下空間後,團隊反而越發感知到實體空間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

“空間是人們生活中的容器,而且它能夠激發很多創意靈感發生,所以我覺得我們做這個空間特別的重要,接下來的發展也會越來越重要。”李梓新說。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 三明治文化中心

當然,讓我們產生好奇的,還有三明治文化空間的選址。與以往更偏街巷內的選擇不同,此次三明治文化中心主動選擇擁抱主流商業體 ,去實踐不同的場地與空間與內容結合時,是否會產生不同的火花。

“這些年來我們的實踐不斷擴大到各種各樣的型別和專案,那對空間的這個需求和構想就出現了進一步升級。恰好此前與新華路街道有合作,我們便開始和長寧國際接觸,最後再敲定入駐。”李梓新告訴我。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 IM SHANGHAI 長寧國際園區

從空間便利度來看,主流商業體的配套服務更符合發展到一定規模的組織,公共交通便利,充裕的停車位,周邊餐飲咖啡等商業配套完善。在上海,市中心街邊鋪的租金又呈現了明顯的漲幅,而若沒有相應的配套服務,租金又差不多,不少原本在街邊角落的組織,的確會考慮來到主流市場。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 三明治文化中心亦是一間對家庭使用者十分友好的空間,“交通和配套便利”的確是選址時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不僅三明治,滬上不少曾是“小而美”的文化創意工作室,在近幾年都做了類似的“搬遷”決定。最典型例子,莫過於延平路的

現所

。開業後,現所瞄準了類似香蕉魚書店、超級植物公司等這樣的機構,既需要辦公場所,也需要商業空間提供與使用者的交流。

越來越多“非標類”商業綜合體的出現,讓主流商業與非大眾文化的組織連線的可能變得更多。當然,這兩者的關係,我認為不僅僅只有租賃關係。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在上海,主流商業綜合體與非主流品牌其實一直不存在“有壁”的情況。在RQ的線下活動裡、日常的業內交流中,我們總是聽到商業地產因探索“社群商業構建”所需,促使其與非連鎖的獨立店鋪交流、合作的例子。

只不過,三明治文化中心又與普通的獨立店鋪的屬性不一樣,我更願意把它歸類為“新文化型業態”代表。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團隊與學員把“句子”植入空間,當做一種空間佈置

在過去幾年裡,文化業態的可選物件非常少,幾乎只有書店。現在

我們已經習慣書店一定是複合的,除了書,還會有文創商品,文化活動,咖啡餐飲和其他生活方式零售。但最近,我們看到了曾經與商業地產強繫結的書店發展開始出現疲軟,一些書店品牌的市場接受度也逐步降低。

相反,那些專注於某個垂類的文化空間,憑藉精準性獲得一批忠實使用者的青睞。這類以文化為基準的組織,往往能提供與書店類似的內容及功能屬性,同時還有一條賴以生存的基礎業務,形成自成一派的經營模式,反而要比某些狂奔的書店發展更穩健。

不止有咖啡,IM SHANGHAI長寧國際迎來一座新型文化空間

△ 夜晚的三明治文化中心

對一些正積極突破同質化問題的新型商業地產專案來說,這類機構往往可以幫助其樹立獨特的標籤,獲得一批高質量的客群,更重要的是,有機會共創更有趣的活動。

這也是我們報道三明治文化中心的原因。我們看到了當下主流商業對文化型業態依舊有很強需求,而現在市場上可選物件已不止書店,供給量正因一批“非主流”文化機構在這幾年的成長而變得壯大。

我們樂於看見類似三明治文化中心與長寧國際合作的案例,也期望在未來,有更多商業地產向同類組織丟擲橄欖枝,讓有意思的內容越來越多出現在主流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