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用細節否定宏觀”的公知,怎麼辦?

發現,一些公知總是以某個具體人物、事件為例,對紅色歷史時期大放厥詞,似乎那個時期一片悲慘。

儘管有明顯的惡搞痕跡,但因為所言確屬事實,很多人容易被帶節奏,想反駁也不容易找到突破口。

為什麼容易被帶節奏呢?

因為,人性有弱點。一方面,“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在意一大塊“白板”,卻對“白板”上的幾個“黑點”印象深刻。

面對“用細節否定宏觀”的公知,怎麼辦?

歸結在一起,就是容易記得個體的傷痛、忽視群體的幸福。

同時,現代社會環境很浮躁,年輕人的逆反心理也重,習慣於媒體“快餐”,不願意深入系統品讀歷史。所以,公知“攻擊一點殺傷一片”、

“用細節否定宏觀”,就容易

了。

例如,土改過程中,儘管不斷糾錯不斷修復,各地肯定都有偏差有錯誤有傷痛。曝光這類事情,點點滴滴很清楚,也是事實,讀到的聽到的,自然會跟著去痛去恨。但是,無數貧苦農民的歡樂、社會的進步,誰又能跟著去感受呢?

面對“用細節否定宏觀”的公知,怎麼辦?

公知時不時這樣煽動仇視紅色中華,怎麼辦呢?

兩句話很有價值。

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絡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

列寧

危險並不在於我們去掩蓋革命歷史中的巨大汙點,去掩蓋革命帶給人類的痛苦的代價,去掩蓋革命的名義下犯下的罪行。危險在於我們企圖完全忘卻並在沉默中無視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英國曆史學家E·H·卡爾

以這兩句話的要義為起點,然後再強調被他們掩蓋的大多數人的感知和宏觀效應。如此,加上針對性的具體批駁,就順暢多了。

注:配圖來自網路無版權標誌影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