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殺死自己,再迎接明天

“在這個世上所有我以為的真的是我以為嗎?”

“也許對你來說,還有明天,還有一千或三千天或一萬天,那麼多時間可供你享受,那麼多時間可供你浪費,但對有些人來說,只有今天。你今天所做的事很重要,不光在這一刻,甚至可能留下永遠的影響。可在我死前,這些我都不知道,問題在於,你生前是不會知道的。你不會醒來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或者看到移動的陰影。如果你像我一樣,在你的閨蜜來接你之前的24分47秒之前醒來,如果你像我一樣,最後一天是這麼開始。”

勞倫·奧利弗的《忽然七日》文章伊始,便向我們提了一個深刻而又尖銳的問題“假如只有七天,你會怎麼做?”。十七歲的少女薩曼莎。金斯頓,選擇了認真審視自己十七年來的塵世生活,深深的去體悟生命裡的愛與痛,罪與罰,並盡己所能力求贖罪。這是一個關於死亡與重生的故事,結構奇特,我們隨著情節的推進,隨著尋求救贖的薩曼莎一起走進她生活的細枝末節,走進周圍人心靈最隱蔽的角落,也許我們會大吃一驚,會在看到真相的那一瞬間痛徹心肺。

“年少時的張揚與輕狂,往往會變成生命中的錯與傷。我們平凡卻可貴的人生,錯了就不會再重來。”

我們平凡卻可貴的人生,錯了就不會再重來。”書的主題就是這樣,關於平凡,可貴,重來。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在美好的“丘位元日”遭遇不幸,卻在她死後,彷彿復生一樣的過了七個“丘位元日”。這是一個關於救贖與覺醒的故事。沒有爛俗的情節,華麗的文字,只是生生的寫著一個讓人想要流淚的故事。

先殺死自己,再迎接明天

《忽然七日》以新鮮的視角,給讀者講述了一個關於“反思”的故事,高三女生薩曼莎在一次聚會後的車禍中奇異的陷入了生死輪迴之中,不斷地重複著出事當天的生活,在重複的生活中,她從迷惑不解,到嘗試摸索,再到幡然頓悟,這七天是她不斷反思的過程,也是不斷重塑自我的過程。七天中,她做了以前從不會去做的事情,好事也有壞事,她用了一天的時間肆意妄為:勾引數學老師、吸食大麻、逃課,當她完成了所有以前奢望過卻不敢完成的事情後,並沒有感到欣喜和輕鬆。而當她幡然悔悟,瞭解到該去珍惜什麼,該去回饋什麼的時候,她徹徹底底的改變了。她不再把可愛的小妹妹拒之門外,而是帶著她出去遊玩;她不再頂撞父母,而是小聲的說出了:“媽媽,我愛你”;她不再為了面子去迎合學校受歡迎的男生,而是正視自己的內心,對那個一直默默挨著她的老實男孩肯特表達了愛意。於是,她得到了幸福的回饋。

“希望使你活下去。即使當你死去的時候,希望也是唯一能讓你活著的東西。”

先殺死自己,再迎接明天

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同一天教她思考,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迴圈。她曾經以為收集關於一個人的全部資訊就代表愛,可是不是這樣。她以為逃離那場聚會就能逃過死亡,可是不是。即使她對母親說了我愛你,即使她對從前不屑一顧的人改變了態度,即使她注意到了生活中美好的小細節,即使她明白了自己並不理解日常生活裡看到的其他人,她仍舊發現無論自己怎麼掙扎,終究還是會跟命運糾纏在一起。“希望使你活下去。即使當你死去的時候,希望也是唯一能讓你活著的東西。”

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同一天教她思考,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迴圈。她曾經以為收集關於一個人的全部資訊就代表愛,可是不是這樣。她以為逃離那場聚會就能逃過死亡,可是不是。即使她對母親說了我愛你,即使她對從前不屑一顧的人改變了態度,即使她

有些時候時間並不重要,有些特定的時候會永遠繼續。即使一切都結束了,它們也不會結束,即使你死了,而且進入墳墓,那時刻依舊存在,倒帶、播放,直到永恆。它們無處不在,它們就是意義。而我們活著就是創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