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等報告是必須的,這是需要時間分析的過程

一份病理報告就像一份“判決書”!病理診斷不僅可以判定腫瘤的良惡性,腫瘤的原發灶在哪?腫瘤是否需要切除?切多大範圍?切得乾不乾淨?是否需要繼續擴大切除等,都要靠病理醫生的診斷報告來決定。惡性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該如何用藥?需不需要放化療等與預後密切相關的治療手段,也要有病理診斷來決定。那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的病理報告,在患者看來總是來得很慢,不是“立等可取”呢?大多數的病理實驗室就像黑匣子一樣不為患者所知,那我們就從標本送檢到診斷報告來一探究竟……

一、標本的前處理:固定和取材

看病等報告是必須的,這是需要時間分析的過程

已固定的標本

簡單來說,固定就是把新鮮標本放入10%福爾馬林中浸泡。看似簡單,其作用卻至關重要,一旦做不好,在後續過程無法彌補。首先,固定能防止組織自溶和腐敗,使細胞內的特殊成分,如一些蛋白質等沉澱或凝固,使其定位在細胞內的原有部位,便於後續觀察;其次組織細胞內的不同物質經固定後產生不同的折光率,對染料產生不同的親和力,經染色後容易區別;固定劑還有硬化作用,能夠使組織硬度增加,便於製片。因此,充分的固定是製作良好切片的前提,一般要求固定液量應為組織總體積的4-5倍,也可10-20倍。組織取下後應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大多陣列織應固定24小時。

送檢來的標本不一定要全部做成切片觀察,取材就是按照檢查的目的和要求切取適當大小的組織塊,以供製片進行顯微鏡檢查之用。一般要求大小1。5×1。5×0。2-0。3cm為宜,並詳細記錄取材過程,必要時對標本攝影存檔。

看病等報告是必須的,這是需要時間分析的過程

病理醫師對手術標本進行取材

二、標本的“化學加工”:脫水、透明、浸蠟

看病等報告是必須的,這是需要時間分析的過程

病理技師進行包埋操作

包埋就是用包埋劑(通常為石蠟)將組織包埋成塊的過程,只有經過包埋才能使組織達到一定的硬度和韌度,才有利於切成所需要的厚度。石蠟包埋法是病理發展過程中最經典的包埋法,也是目前病理科最常用的包埋法。為了讓石蠟進入組織,就需要進行脫水和透明。脫水是借某些溶媒置換組織內水分的過程。目前病理科常用梯度酒精來達到組織脫水的目的。之後需要一種溶劑既能與乙醇混合,又能溶解石蠟,以使石蠟浸入組織塊,這種溶劑目前病理科常用二甲苯,因其化學危害較嚴重,也有用環保透明劑代替的。在這一過程中,因水分被溶劑(如二甲苯)取代,其折射指數接近於組織蛋白的折光指數,組織塊變得透亮,因此稱之為透明。最後,組織浸入融化的石蠟,就完成了組織“化學加工”程式。

三、標本的“手工加工”:包埋、切片、染色

看病等報告是必須的,這是需要時間分析的過程

病理技師進行切片操作

接下來就到了製片的關鍵過程--切片,就是用切片機制作切片的過程,切片機對於一名病理技術員來說就像槍支之於戰士,寶劍之於英雄,戰馬之於騎士。切片要求厚薄均勻;平坦;無褶皺、摺疊;無刀痕、裂隙、顫痕。切好的片子放入攤片機中,用載玻片撈起,瀝水後放在展片機(烤片機)上烘烤,之後就可以進行脫蠟染色等處理。

看病等報告是必須的,這是需要時間分析的過程

病理技師進行瀝水和烤片、染色步驟

蘇木素-伊紅(H-E)染色是病理科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染色後組織細胞核呈藍色,細胞質呈紅色,便於診斷醫師觀察組織結構,提供診斷依據。除此之外,為顯示細胞內外特殊化學物質(如含鐵血黃素、黑色素、澱粉樣物質、基底膜等),還需要進行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利用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原理和特殊的標記技術,可以對組織和細胞內的特定抗原進行定位、定性或半定量檢測;原位分子雜交(FISH)對於腫瘤易感基因檢測、腫瘤的預後判斷和監測、腫瘤的個體化和靶向治療等方面應用廣泛。染色後的切片用中性樹膠封固,至此--切片的製作過程就結束了。

病理醫師拿到切片後,在顯微鏡下進行仔細觀察,一組標本,通常要看幾十分鐘,碰到有問題的還要看了再看。為了保證病理診斷的準確性,凡是判定惡性活檢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病理科要求必須雙籤,最終出具病理報告。所以自標本送檢之日起,一般3-5個工作日發出診斷報告,如需進一部檢查(如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原位雜交等),則需再適當延長時日。

病理報告,因為它至關重要,所以需要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