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企業轉型 | 作者:汪淨 整理:小蝶

房企高負債、低利潤的前行之路

2018年開始,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圖:規模房企資產負債率情況 (資料來源:各房企年報整理)

從整體來看,2018年52家規模房企的資產負債率進一步提升,從2017年平均值77。05%上升至78。53%,同比提高了1。48個百分點。

其中有26家房企的資產負債率超過了80%的警戒線。

比如:中南置地2018年的資產負債率達到了91。69%,高居首位;建業地產、融創中國、碧桂園等8家房企均超過85%,超過70%的房企總計達到47家。

到了2019年,國內上市房企第3季度財報資料顯示,房企負債率為80。5%。7家公司的負債率高出行業平均值,*ST華業以154%的負債率位居榜首。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高負債已經讓房企舉步維艱,加上政策調控升級,融資環境收緊,讓高度依賴資金的房地產行業壓力山大。

除了高負債的巨大壓力,房企的利潤空間也受到了空前擠壓。

2015年左右,房企的利潤還能有20%-30%,而現在,不到10%。

為什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利潤的變化會如此大呢?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上游“原材料” 漲價。

近幾年來,房企受到史上最嚴的資金管控,融資困難,只有極大地增加融資成本才能弄到錢。在土地方面,城市新增供地數量也嚴格受限,還有諸多拿地條件限制,即便這樣,土地原材料價格還在逐年遞增。

另一方面,下游“渠道商”也漲價。

房企在高負債高槓杆的壓力下,為了快速去化,希望透過包銷商接盤,渠道商帶客等多種方式儘快回籠資金,這本身就增加了營銷成本。其中很多房企加上本身地塊位置不佳,產品競爭力不夠,不得不過於依賴中間商。此外,限價、限購等一系列政策也比過往更加挑客戶,再加上中間商的模式以人力驅動為主,自身成本也居高不下,等等……種種原因綜合作用,渠道價格就越來越貴。

一方面是高負債,一方面是低利潤,房企是不是真的無法前行了呢?

要看待這個問題,得有點歷史視角。

首先,房企高負債並不是第一天發生的事,這個行業的屬性本身就決定了這一點。房地產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一直都依靠資金驅動,

行業的運轉邏輯是:融資-拿地-建樓-銷售,迴圈反覆。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在其它行業看來,一個專案一旦啟動,就可以一直持續,直到社會需求出現巨大的改變。比如化工廠、鋼鐵廠等等。但是,房地產專案依託於一塊又一塊的土地資源,一個專案再賺錢,你不投入下一個,下下一個,就沒有生產的載體。

所以,房地產不一樣,它需要不停的拿地,這就會一直保持較高的負債率。

為什麼說要用歷史視角呢?因為很多當初進入這一行的企業,是知道這一點的,可他們卻義無反顧地紮根進來,因為雖然高負債,卻也有高利潤。

比如萬科。行業的領頭大哥萬科,前身是一家叫“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的公司,這家公司1984年在深圳註冊成立,最初的主營業務是⾃動化辦公裝置、以及專業影視器材的進⼜銷售。經過了幾年的摸爬滾打,在5年後的1988年,嘗試房地產開發獲益後,同年正式進入房地產行業,公司也更名為“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後來的很多房地產商都是從其它行業而來,其中有些你光聽聽他們的名字,就知道他們原本都不是做房地產的,比如新希望、美的、中糧……

為什麼?很簡單,

因為錢是聰明的,總是會往能生錢的地方流去。

當初正是因為看到房地產的高利潤空間,才湧入了這個領域。往後的事情你已經知道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向著大城市匯聚,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造就了今日許多千億房企。即便一直揹負著高負債,但利潤也一直都很豐厚。

但是請注意,現在房企的利潤空間受到空前的擠壓,而高負債卻還持續存在。

為此,有許多人在想怎麼救地產,可如果你用歷史的視角來看,就不會想怎麼救的問題,而是會想怎麼發展。投資都是往高利潤的空間去發展的,誰規定房企永遠都只能是開發企業?

既然利潤不斷被擠壓,資金當然會流向下一個,下下一個高利潤的領域。就像現在的房企在歷史上從其它企業而來一樣,現在的房企也很有可能華麗轉身,變成其它企業,去往高利潤的行業發展。

有沒有證據?太多了。就說一條,中央一直說“房住不炒”,經濟調控一直在“去槓桿化”,但從來沒有什麼官方政策,要求“去地產化”。但是,社會上卻有一個強烈的聲音在說“去地產化”。

誰在說“去地產化”?就是房企自己。

去地產化動向

房企在高負債、低利潤的壓力下,已經開始去地產化發展,所以去地產化不是政策,是房企正在踐行的動作。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在自身力量的推動下,房企的動向主要圍繞減負、賺錢、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今天,我先給你介紹幾種去地產化的常見做法。

①物業服務的擴充

物業服務,很多公司至今還當作賣房的補充,是一項售後的增值服務。

但其實,物業服務早已是一門“擴大化”的生意。

比如我自己住華潤和藍光的樓盤,我選擇這兩個開發商的樓盤,物業的質量是我非常看重的一個選房指標。

這兩個物業都有自己的App,他們的App已經從原本的物業繳費等低頻服務,變成生活平臺,家政、維修、社群服務、周邊商戶便利服務等等,應有盡有,為居家生活提供了很多高頻的服務。

在物業服務的擴充上,服務的質量、便捷如何,是值得我們重點關注的。更重要的,還有它的商業盈利能力。從物業公司上市情況,你大概能瞭解他們的盈利能力如何。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圖片來自地產風聲公眾號

從上圖物管企業的上市情況可以看出,花樣年旗下的彩生活是第一個上市的物管企業,現在上市的物管企業近20家。

彩生活是從傳統房企的售後,變成了專業的第三方物業公司。

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住宅社群服務運營商,彩生活主要依託的是彩之雲APP和彩管家APP以及針對社群服務運營內容設立的智慧社群生態圈系統。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目前,彩之雲服務的7000多個社群中99%都不是花樣年地產集團開發的社群,幾乎全部是第三方社群。

彩生活除了有傳統的保安、保修、保潔、保綠以外,還包括裝修、繳費和投訴。除此以外彩生活還推出了彩惠人生,對接了大量的第三方生態,同時將電商、家政服務、周邊商圈等生態提供的增值服務在平臺上的折扣返點讓利給業主,作為業主繳納管理費、停車費時的抵扣金。

他們還和電商社群店合作,

將物業辦公室變成電商社群前置倉與展示區,快速滿足業主的日常生活需求。透過廣泛的生態合作模式,彩生活平臺迅速積聚了大量的流量人氣。

更多的業主開始使用彩之雲平臺進行各種日常消費(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彩之雲平臺註冊使用者數突破2600萬,活躍使用者數突破1400萬)。

此外,彩生活還推出“彩富人生”的金融服務,小額貸、房產首付貸和金融賣車賣房也陸續進入業務版塊。

透過精準運營和網際網路技術,彩生活開啟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商業帝國。

如今,若干個“彩生活”正在蓬勃發展的路上。

②精裝修智慧家居為主的家裝產業

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管控,陸續出臺全裝修、精裝修政策,精裝房儼然已經成為未來房地產市場主要形態。

而現在置業主力軍80、90都偏向選擇精裝修房,智慧化更是這些主力軍所偏愛的。

智慧窗簾、自動咖啡機、掃地機器人、燈光自動調整這些智慧家居不僅僅發揮功能的作用,更是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體現。

恆大、萬達、綠地等地產商分別同TCL、小米、海爾達成合作,完成和網際網路產品、平臺的對接,開始將智慧家居理念融進他們的地產專案。智慧家居的配備為居住使用者提供便捷服務,抓住了人們追求高品質、高智慧生活的心理。

精裝修智慧家居為主的家裝產業,不僅能夠打造房企自身的特色,還是去地產化的新方向。

③自己做商業運營生意

中國正在深度啟用國內消費需求,未來經濟主要靠內需拉動,人們的消費在時間上不斷增加,在空間上不斷拆零到各個社群,進入下沉市場,此外,消費的檔次也在不斷升級。

這給了房企自己做運營生意的大好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升級,不一定是消費金額升級,而是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升級。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以前我們約上三五好友聚會,主要就是吃吃喝喝,然後各回各家。

現在呢?除了吃喝、看電影、逛街購物以外,可能還會選擇密室逃脫、狼人殺、極限體驗等等,如果人多的話,我們還會選擇轟趴聚會,比如睡衣趴、紅色主題趴、生日趴……

剛才提到的這些升級的娛樂方式,都需要非常大空間場地。

大空間的場地,意味著有機會提供更多樣性的業態,吸引更多體驗型的消費者。與萬達合作的孩子王,佔万達面積的1/35面積,但佔万達14%的客流量。

所以這種生活方式升級帶來的客流效應,必然會盤活其他店鋪的生存,看起來也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而萬科的“非住業務”也涉及了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甚至在2017年成立的冰雪事業部,也是萬科在非住領域的嘗試。

從下面企業發展週期圖我們可以看到,

房企新產品的佈局和企業發展的生命週期緊密關聯,當企業進入到轉型期,必須有新的產品補充,才能進入到下一週期的發展。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房企在高負債、低利潤的壓力下,選擇做自己的商業生意,不僅能夠減輕這一時期的資金壓力,還能找到自己的轉型之路。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④進軍內容產業

內容產業一直是這兩年備受追捧的行業,

而內容產業中的電影,可謂是蒸蒸日上。600億左右的市場,不容小覷。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我們也看到很多房企也進軍內容產業,比如萬達院線,也在這裡面分了一杯羹。

在電視領域,

去年暑假的上線的《陳情令》和年末《慶餘年》這兩部電視劇的大火,超前點播付費形式,

雖然因為盜版流出有所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形式確實創造了很大的收益。

進軍內容產業,利潤很高,投資也很大,但是內容產業的利潤空間,上限不可估量。

因為內容產業和地產還不一樣,地產是需要滾動資金,而內容產業製作完成後就坐等收益。

拍電影和電視劇做砸了以後,確實沒有辦法。但是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這種熟悉又帶點驚喜的電影,50億的票房成績,這樣的利潤空間,的確誘人。

秘密就在於,內容產業的邊際成本在遞減,到了一定的發售規模,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所以雖然有一定風險,但卻是一種投資趨勢。

究竟是誰在“去地產化”?——房企的自我減負之路

總結

我們針對今天的內容來做一個總結:

1、房企在高負債、低利潤的背景下,自己開始去地產化。所以,去地產化並不是一種政策,而是房企正在踐行的動作。

2、錢是聰明的,資金都傾向於流向高利潤、輕資產的產業。

3、我將市場上去地產化的動向做了四個方面的介紹,分別是:

高質量的物業服務擴充、精裝修智慧家居為主的家裝產業、房企自己運營商業生意,以及內容產業。

掛一漏萬,如果你也瞭解關於去地產化的方向,歡迎在留言區與我交流。

4、今天我和你分享的去地產化方向,是一些標杆房企的動作,你所在的企業未必能夠複製貼上,也不建議你全套照搬,但是希望多少能夠給你一些啟發。

祝你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