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酶 I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

摘 要

目的

探討輔酶 I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VMC) 患兒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 2015 年 8 月至 2017 年 4 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炎患兒80例,採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 40 例。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注射用輔酶 I 治療。比較兩組患兒的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治療總有效率。

結果

治療後 24 h,觀察組患兒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乳腺脫氫酶( LDH) 水平均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觀察組患兒的射血分數( EF)、每搏量(SV)、心排出量(CO)水平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後 7 d,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5。0%)顯著高於對照組(82。5%),臨床療效優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結論

注射用輔酶 I 治療心肌炎患兒療效確切,有利於改善患兒心肌酶水平,增強心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心肌炎; 治療; 輔酶 I; 心肌酶; 心功能

病毒性心肌炎(VMC)屬於小兒常見病和多發病,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侷限性、瀰漫性急性或慢性炎症, 感染病毒以腸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病毒如柯薩奇病毒、艾可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較為常見。VMC患兒臨床表現多樣,病情輕重不一,重度VMC可誘發患兒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危及患兒生命安全。臨床對VMC患兒的治療以抗病毒、抗心律失常、營養心肌、改善供氧等對症支援治療為主,但整體效果欠佳。輔酶 I 作為心肌細胞線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護生物膜完整性的生理作用。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筆者採用注射用輔酶 I 治療 40 例心肌炎患兒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VMC患兒80例,採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兒男27例,女13例;年齡3~11歲,平均(5。72±1。02)歲;病程4~12d,平均(7。28±1。23)d;有呼吸道病毒感染史24例,有腸道病毒感染史 14 例, 無明顯感染史 2 例。觀察組患兒男26 例,女 14 例;年齡 3~10歲,平均(5。71 ± 1。01) 歲;病程 4~13d,平均(7。30 ± 1。21) d;有呼吸道病毒感染史23 例,有腸道病毒感染史 14 例,無明顯感染史 3 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病程、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1)患兒符合臨床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胸悶、乏力、心悸等,在患兒血清中檢測到病毒核酸(病毒核酸探針檢測),在患兒糞便、血液、咽拭子中分離出病毒;(2)患兒發病後未接受任何治療;(3)患兒無藥物過敏史;(4)患兒家屬對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併重要臟器功能損害;(2)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3)既往有先天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溼性心肌炎病史;(4)過敏體質。

1.3觀察指標

1。3。1 對照組 患兒臥床休息,增加營養;給予抗炎、抗病毒、吸氧治療;靜脈注射果糖二磷酸鈉注射液(內蒙古康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5525)治療,果糖二磷酸鈉維生素C(100~200 mg/kg·d)+ 5% 葡萄糖100~250 mL 靜脈滴注,1次/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注射用輔酶 I(開封諾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721)肌肉注射治療,每次5 mg,與0。9% 氯化鈉 2 mL 聯合使用,每日 1 次。治療14d 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4觀察指標

1。4。1 心肌酶 治療前及治療後 24h,分別抽取患兒靜脈血 15 mL,採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日立公司 7600型)測定兩組患兒的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腺脫氫酶(LDH)水平。

1。4。2 心功能 治療前及治療後 24 h, 分別測定兩組患兒的射血分數(EF)、心排出量(CO)、每搏量(SV) 水平。

1。4。3 臨床療效 治療後 7 d 評價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癒:患兒臨床症狀、體徵完全消失, 心肌酶水平恢復正常,心電圖正常;顯效:患兒臨床症狀和體徵基本消失,心肌肌鈣蛋白 T 轉為陰性,ST-T 段恢復正常;好轉:心電圖明顯改善,但未恢復正常,ST-T 段部分恢復正常;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或病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 (治癒例數 + 顯效例數 + 好轉例數)/總例數 ×100%。

1.5 統計學處理

採用 SPSS 22。0 統計學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計量資料以 x±s 表示, 兩組間均數的比較採用t 檢驗,同組治療前後比較採用配對 t 檢驗;等級資料比較採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 表示,比較採用 χ2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前後兩組患兒的心肌酶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血清 CK、CK-MB、LDH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 24 h 後,兩組患兒的血清CK、CK-MB、LDH 水 平 均 顯 著 降 低, 觀 察 組 血 清 CK、CK-MB、LDH 水平均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輔酶 I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

2。2治療前後兩組患兒的心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 EF、SV、CO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 h 後,兩組患兒的 EF、SV、CO 水平均顯著升高,觀察組患兒的 EF、SV、CO 水平顯著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輔酶 I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

2。3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5。0%) 顯著高於對照組(77。5%),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優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輔酶 I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

3、討論

VMC 是一種感染性心肌疾病,由病毒直接損傷心肌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心肌細胞變性、壞死、間質性炎症細胞浸潤所致,以小兒、青少年為高發群體, 臨床治療以抗病毒治療為主。隨著分子病理學、分子免疫學的發展,病毒感染後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機體產生自身抗體導致細胞損傷這一 VMC 發病機制得到了較多學者的認可。此外,病毒入侵心肌細胞使得細胞內活性氧自由基增多,誘發細胞核酸斷裂、多糖解聚、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損傷導致心肌細胞受損,從而影響心功能,這一“自由基學說”也被較多研究者認可。心肌處於缺氧缺血狀態時鈣離子內流受阻、肌漿網膨脹,鈣離子與蛋白結合過程受到抑制,會導致心肌收縮力降低;細胞外鉀離子外逸,引起部分除極並影響鈉離子通道,則會減弱心肌的舒張功能。

VMC 患兒發病前 2 週一般均發生前驅感染,在本研究納入的 80 例患兒中,多數出現前驅感染症狀, 症狀輕者心電圖檢查發現有一個或幾個導聯 T 波、ST-T 段改變,治療後消失;嚴重者可出現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甚至在短時間內發生猝死,危及患兒生命安全。李松林等報道, 病毒性心肌炎患兒 EF、CO 水平低於健康兒童,與心功能呈正相關。心肌細胞記憶體在多種酶,心肌細胞壞死、凋亡後釋放到血中, 臨床檢測可發現VMC患兒多種心肌酶水平升高。劉娜娜報道,VMC 患者的 CK、CK-MB、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 水平明顯高於健康對照者; 林豔報道,肌鈣蛋白Ⅰ(cTnⅠ) 陽性、CK-MB /CK > 0。07、α-HBDH /LDH>0。9對患兒 VMC 的診斷價值較大。

注射用輔酶 I 是生物體內乳酸脫氫酶和 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的輔酶,在以上兩種脫氫酶催化反應中起傳遞氫原子的作用,有助於糖、脂肪、核苷酸和氨基酸代謝;其主要成分為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臨床中主要用於白細胞減少患者的輔助治療, 也可用於冠心病以及心肌炎患者的輔助治療,能透過清除自由基、穩定線粒體膜和分子置換提高氧利用率, 改善細胞的生理狀態、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輔酶 I 還可透過轉移和傳遞電子參與能量迴圈,促進氧化磷酸化、促進心肌線粒體合成 ATP,將各種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 改善組織能量代謝和心肌缺氧狀態,保護心肌細胞、增強機體免疫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 24 h 後,兩組患兒的血清CK、CK-MB、LDH 水平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兒血清CK、CK-MB、LDH 水平均顯著低於對照組;兩組患兒的EF、SV、CO 水平均顯著升高, 觀察組患兒的EF、SV、CO水平顯著高於對照組;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5。0%)顯著高於對照組(77。5%),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優於對照組。結果提示,應用注射用輔酶 I 治療VMC 患兒,有利於改善心肌酶水平,維持心肌能量代謝,減輕自由基損傷,增強心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輔酶 I 治療 VMC 患兒療效確切,可有效下調患兒心肌酶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略

楊德志 韓輝 陳桂

(河池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廣西河池市 547000)

Internal Medicine,Aug. 2018,Vol. 13,No. 4

輔酶 I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