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要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講座紀要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Summary of the lecture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2017年12月13日,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周雙林副教授

於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總辦公廳二樓會議室講演,其講演主題為“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講演以5個案例分享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了在文保工作中,對於磚、石、土這幾類文物的保護經驗。

本次由交大曹永康副教授主持,周雙林副教授進行講演,與會聽眾多為業內從業人員。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講演會開始階段;周教授講演中

PART I

案例1-壽縣城牆的病害調查

壽縣古城牆位於安徽淮南市壽縣,始建於宋,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明清時曾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

經過現場調查發現,城牆上存在磚塊、灰縫缺失、石材風化等病害現象,城牆使用的磚塊歷史悠久且繁雜,包括早期磚、近代維修磚、1982年所維修使用磚等不同時期的磚塊。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壽縣城牆與不同時期磚塊痕跡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磚塊、灰縫缺失以及石材風化病害

為了更好地瞭解不同磚塊的材質屬性,在現場使用了回彈儀進行強度檢測;同時也進行了取樣,後期使用掃描電鏡進行微區觀察分析;以及圧汞測試法測量不同磚材的孔隙率。為後期修復的材料選擇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訊。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回彈儀現場強度檢測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ZI與Z3樣品在掃描電鏡中放大500倍的影象細節,以及孔徑尺寸分析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圧汞測試分析後所得資料

PART II

案例2-望都漢墓病害調查

望都漢墓位於河北省望都所藥村東,京廣鐵路西側,為東漢郛陽侯孫程墓葬。漢墓長46。7米,寬32。7米,封土最高處11米。望都漢墓壁畫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儲存完好的東漢墓室壁畫之一。

經過現場調查,在墓室內的牆壁上發現泛鹼、冷凝水、微生物生長等問題,而在壁畫上存在剝落、可溶性鹽等病害,嚴重危及壁畫的儲存。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微生物生長、冷凝水、泛鹼、剝落、可溶性鹽病害現象

科學調查主要以取樣進行實驗室分析為主,使用電子掃描顯微鏡(SEM)對樣品進行微區觀察,並結合使用能量色散型熒光X射線(EDX)對材料進行了鑑別。得出了壁畫下層的磚含有較高硫酸鎂鹽分的結果,此種可溶鹽應為磚與石灰層反應形成的結晶,石灰層硫酸鹽化會引起對繪畫的顏料層產生擠壓、膨脹作用,最後導致繪畫層的脫落。因此,在修復階段有進行脫鹽處理的必要。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可溶性鹽樣品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掃描電鏡觀察200、500、1000倍微區影象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樣品EDX譜圖

PART III

案例3-少林寺塔林病害分析及保護措施

少林寺塔林為歷代和尚的墓地,佔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來歷代古塔230餘座,是國內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

經過調查發現,較大數量的墓塔塔身上存在磚塊缺失、風化、植物生長等病害,另外,某些墓塔還發生了較高程度的傾斜結構問題。為了確保後期加固修復效果,採用了原材料的風化磚樣品,進行了小範圍的加固模擬老化實驗,模擬過程中共使用了8種不同種類的高分子加固劑,在階段性的週期內對加固效果(重量變化、色澤變化、抗壓強度、凍融實驗、耐鹽實驗)進行評定,選取最合適的加固劑。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磚塊缺失、風化、植物生長、傾斜現象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加固老化模擬實驗樣品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樣品凍融試驗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3天以及半年後的加固效果檢驗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植物滅殺4天、1個月、1年後的情況

PART Ⅳ

案例4-承德普佑寺石刻文物保護

普佑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內。為透過宗教渠道加強內地與蒙藏地區的聯絡,提高喇嘛文化素質,清廷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普寧寺東建立了喇嘛誦經的札倉(即寺院的附屬經學院),此經院即成為後來的普佑寺。

經過現場勘察發現,寺內石刻文物存在嚴重的裂隙、表面泛鹽等病害現象。針對這些病害,周雙林團隊在修復工作中,採取了脫鹽、清洗、粘結加固、防水、灌漿處理等保護修復手段。科學、合理、有效的對寺內石刻文物進行了保護,取得了良好修復效果。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表面泛鹽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脫鹽處理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清洗區域與清洗後情況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灌漿加固

PART Ⅴ

案例5-通遼哈民忙哈遺址的保護

哈民忙哈遺址是位於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東偏南約30公里、南距通遼市約60公里的史前聚落遺址。遺址介於西遼河及其支流新開河之間,地處西遼河平原東部、科爾沁沙地腹地,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

哈民遺址是迄今為止在內蒙古乃至東北地區發現面積最大的一處大型史前聚落遺址。出土了大量珍貴遺物近千件。特別重要的是在7座房屋遺蹟中發現了完整的房屋頂部木質結構,完整再現了新石器時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構築框架。另外在幾座房址當中還發現凌亂堆棄的大量人骨遺骸,反映了當時部落戰爭的真實場景,這對於進一步研究新石器時代當地原始居民的社會結構、政治關係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由於遺址殘存的木質結構為生物有機質,而現場遺址環境為露天的狀況,對木結構的儲存極為不利,因此周教授介紹了當時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在考古遺址上建蓋起1300平方米的保護棚的過程,將發掘出來的房子構架、人骨遺骸進行現場儲存與展示。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遺址殘存房屋頂部木質結構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遺址殘存人骨遺骸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挖掘遺址的保護棚建成

講座紀要 / 磚石土構築物遺蹟保護例項

周雙林教授從事文物保護工作20多年,長期進行科技考古與材料學方向的研究,對實際的文保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與見解。此次講解為廣大聽眾從業人員提高了業務水平,開拓了思路。在會後為聽眾進行了答疑解惑,解答了工作中所碰見的專業問題。

另外,他特別提到了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技術水平提升很快,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被應用到文保領域,在現代文物保護的工作中只有運用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才能科學、合理、有效的解決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