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以“最致命”的角度撞向地球

最新研究表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以“最致命”的角度撞向地球

到目前為止,人們對發生在大約6600萬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消滅了所有陸地上的恐龍和地球上75%的生命。

但很多事情仍然是未解之謎,這是一次直接打擊還是歷時很長時間的打擊,以及為什麼這具有如此之大的威力。

根據近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那顆巨大的小行星是以“最致命的”角度-60度撞向地球的。

災難性的撞擊將足夠多的碎片和氣體排入高層大氣,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了氣候,使霸王龍及其龐大的恐龍家族走向滅亡。

科學家分析了小行星撞擊的墨西哥南部200公里寬的火山口的結構,並進行了一系列模擬。

倫敦帝國學院的主要作者加雷斯·柯林斯和弗賴堡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同事研究了四個可能的撞擊角-90度,60度,45度和30度-以及兩個撞擊速度,分別為每秒12公里和20公里。

最適合火山口資料的是60度打擊。

最新研究表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以“最致命”的角度撞向地球

柯林斯說:“六十度的撞擊角更具致命性,因為它以足夠快的速度噴射出足以吞噬整個星球的大量物質,”

“ 這次撞擊引發了大規模滅絕,因為它以足夠快的速度從隕石坑中噴出了大量的塵土和氣體,從而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擴散。”

他補充說,如果小行星撞擊頭部或以更傾斜的角度撞擊,則不會有那麼多碎片扔到大氣中。

仍然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顆粒形式的大量硫阻擋了太陽,使氣候冷卻了幾攝氏度。

煙霧,灰燼和碎片吞沒了大氣,最終摧毀了大多數植物,並消滅了地球上75%的物種。

人們還認為,撞擊還引發了地震,地震波傳到了塔尼斯(Tanis),這是距北達科他州3000公里外的化石遺址,在那裡僅13分鐘就發現了小行星破壞性影響的確切證據。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只能研究影響的早期階段。

研究人員梳理了最近一次挖掘中收集的地質資料,以更好地瞭解大災變如何展開。

他們很快意識到,小行星一直以來都沒有從東南方向接近地球。

柯林斯解釋說:“我們的工作推翻了這一假設。” “火山口的中央隆起略微偏向西南方向,撞擊的數值模擬再現了這一點。”

最新研究表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以“最致命”的角度撞向地球

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弄清楚小行星是如何引發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以及為什麼某些物種倖存而其他物種卻沒有幸存。

柯林斯說:“這一撞擊對於恐龍來說是非常糟糕的一天,”他補充說,新的研究表明,它比以前想象的還要“糟”。

“這使地球生命的生存和恢復速度與以往一樣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