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長該這麼做

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長該這麼做

一 課程總結

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長該這麼做

羅靜老師是我非常喜歡的講師之一,她的每節課都乾貨滿滿,語言質樸,方法接地氣,可操作性強

先總結一下這節課最主要的內容:

0-3歲,幸福的基礎就是安全感。可是很多媽媽對安全感的誤解太大,要麼認為“出生就鍛鍊獨立性,甚至都不怎麼陪孩子”,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要麼就認為“安全感就是寸步不離、有求必應”,把孩子養成黏人的小霸王。

3歲之前每個階段所需安全感也不同:

0-6個月: 無條件接納,及時響應寶寶;

6個月-1歲半:一個絕妙的比喻——這個時候寶寶的安全感,就像家的鑰匙,不是時時刻刻都得呆在家裡,但是有了鑰匙,在外面玩就安心,知道隨時可以回去。

1歲半-2歲半: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教給規則

2歲半-3歲:平和的接納寶寶的情緒

孩子天生就有很強的自主意識,

但是他們並不是盲目的,

他們需要依賴大人的智慧和指點,

喜歡在一定的框架裡讓自己自主。

這種依賴和框架就是安全感。

二 典型行為

摘出幾條典型的安全型孩子的行為,如果你的孩子有下面這些表現,恭喜你,孩子在很大機率上對你是安全型依戀。

1、孩子玩的時候,一直注意你在哪裡,時不時喊你一聲。

2、孩子明顯表現出把你當安全基地的行為模式,出去玩一下又回來,再出去玩一陣又回來。

3、如果孩子被嚇到,或者他傷心的時候,只要被你抱在懷裡,很快就不哭了,恢復了正常。

4、孩子願意聽你的話。

5、你把孩子抱起來的時候,孩子用胳膊摟著你,或者把手搭在你肩上。

6、孩子一開始害怕某個東西,但你安慰他說沒關係,他就敢靠近。

7、你一回到家,孩子就給你一個大大的笑臉。

三 避開誤區

誤會1:孩子黏媽媽,就是沒有安全感。這恰恰說明了孩子有安全感的需要,而且在媽媽身邊是有安全感的建立。

誤會2:孩子安全感不好,全怪媽媽。雖然說孩子受媽媽的影響最大,但我們養育孩子絕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哈~夫妻關係,家庭氛圍,看護人等都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有影響。

誤會3:媽媽小時候依戀關係不好,養孩子一定有問題。養育孩子我們首先要療愈自己,放下原生家庭的痛,接納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納孩子。

四 情景分析

安靜情景——此時媽媽坐在沙發上,孩子在媽媽腳邊的地板上,孩子看了看媽媽,又看了一下玩具箱,沒有說話。當遇到這種情形時,有的媽媽可能會說,孩子安靜地待著,又不哭不鬧,也挺好啊。但作為媽媽的你要知道,孩子這時很可能是想探索那個陌生的玩具箱,但又缺乏勇氣。此時他需要你的鼓勵和支援。這時候你可以跟孩子交流說:“寶寶,你想玩什麼玩具呀?自己去選一個吧。”鼓勵的溝通,給孩子建立一個探索陌生事物的安全邊際。

哭鬧情景——孩子跟另一個小朋友搶玩具,沒搶贏,大哭大鬧。有的媽媽在這個時候會拿另一個玩具去哄孩子:“給,玩這個吧,這個一樣好玩的,看,還閃光呢。”可孩子還是哭個不停。你知道,孩子此時只想表達憤怒和傷心的情緒,他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安慰。所以你可以抱著寶寶說:“你很想玩那個玩具,又不能玩,所以很傷心,對不對?媽媽知道。”與孩子共情

遊戲情景——媽媽下班,好不容易能陪孩子玩一會兒。孩子在搭積木,搭了兩層的小房子,正準備搭房頂呢。媽媽拿著繪本過來,跟孩子說:“寶寶,快來,媽媽給你講個好聽的故事。”你知道,孩子需要媽媽參與他現在的活動,而不是干預和打斷。你或許可以幫寶寶遞積木:“寶寶,你需要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積木?我幫你拿。”

五 總結

心理學家把依戀關係分為安全依戀和不安全依戀,如果是母子間建立了安全依戀關係,可以認為孩子是有安全感的。大家可以看看下圖的4種依戀模式哈~中國60%的家庭都屬於安全依戀

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長該這麼做

隨著天天長大,他最近越來越粘著我,總是對我說:“抱抱,抱抱”。出去玩的時候也總是想讓我我抱著不肯下來。我有點懷疑我這樣到底是給了孩子安全感還是溺愛?

記得天天剛出生時我的母愛就瞬間爆棚,我就很喜歡親密育兒,覺得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被孩子依賴,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系統學習了育兒知識後,特別是聽了羅靜老師的課,對於安全感的認識比較深入了,可以從容的面對各種場景,給天天建立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希望作為爸爸媽媽的你們也能有所收穫,為自己寶寶的安全感的建立,努力學習成長吧

歡迎關注公眾號“育兒成長”,或掃碼新增微信,一起做快樂成長的寶爸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