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的戀愛物件,早就在你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你有沒有思考過你是什麼時候確定自己喜歡異性的型別的?

婚姻,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人生大事,也是人生的必經階段,那麼一個成年人的擇偶標準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

“不幸的婚姻就像一座地獄,一輩子不得安生。與之相反,能夠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伴侶,這能百年和諧,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物件,早就在你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當我們在討論擇偶標準這個話題的時候,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個體在選擇伴侶的時候,通常會受到父母或是家中長輩的影響,有些人會選擇與父母性格類似的人,有些人卻會截然相反,選擇與父母性格完全相反的人。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呢?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後發現,一個人對於戀愛物件的選擇標準,實際上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是心理學當中的一個專業術語,這個一詞源於希臘神話,傳說在古希臘時期,一位

叫作

俄狄浦斯的王子,在無意之間殺了自己的父親,迎娶了自己的母親。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物件,早就在你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因此俄狄浦斯情結也可以稱作是戀母情結,它主要指的是在原生家庭之中,男孩對母親產生了過度的依賴,或是扭曲的情感,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表現出排斥自己父親的現象。

簡而言之,就是兒子在生活當中更加依賴母親,對母親有著更深的情感,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這種對於母親的依賴感,可能會延伸到其他女性的身上,也有可能依舊保留在母親身上。

也就是說,人們在選擇自己伴侶的時候,會受到幼年時期自己對於父母依戀的影響。

因此,每個人的擇偶標準以及戀愛觀,都會在嬰兒時期受到依戀物件的影響,並且我們能夠在個體依戀物件的身上,看出他的部分擇偶標準。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物件,早就在你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嬰兒期的依戀

依戀指的是個體與他人建立起的一種既穩定又親密的關係。

通常來講,這種關係在個體一出生的時候就建立了,也就是與母親首先建立起一種依戀關係。在嬰兒時期,這種依戀將會達到最頂峰。

站在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一個人的擇偶標準,最早在一到三歲的年齡階段就會逐漸形成,並且在青春期越來越清晰。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物件,早就在你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依戀的物件與形成

個體的依戀物件通常指的是其撫養者,也就是個體的父親與母親。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擁有多個撫養物件,那麼也有可能同時擁有多個依戀物件。

但是,每個人都會在幼兒時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主要的依戀物件,這個依戀物件大多是父親或是母親,其他長輩則成為補助依戀物件。

依戀感的產生主要會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要取決於孩子自身性格特點,這是客觀且不可改變的因素。第二要取決於撫養者的撫養方式以及性格特點,而這個因素起到了更加至關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物件,早就在你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心理學家曾經對不同家庭環境以及不同型別父母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觀察結果表示,性格與互動方式更加積極的孩子,通常擁有更加溫柔體貼、成熟穩重的母親。

這類母親培養出的孩子,在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加理性。

與之相反,那些性格不好、脾氣暴躁的母親,通常與孩子的相處方式較為消極,而這類母親通常更注重自己的意願,並不能好好好地觀察迴應孩子的真實需求。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能夠積極迴應孩子需求的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並且能夠在孩子的心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能讓孩子形成更加健康的依戀方式。

心理學家:你的戀愛物件,早就在你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他們能夠與家人和諧相處,在情感表達方面也顯得更加成熟和穩重。

不過,我們也不用過於擔心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因為人類自身擁有著十分強大的自我保護機制。

隨著個體年齡的不斷成長,我們的自我意識會逐漸形成,對於原生家庭的依戀也會逐漸減少,因此那些來自於父母的影響也會隨之淡化,因為人類的本性會驅使著我們選擇趨利避害。

尤其是在個體成年之後,擁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會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去做,而與此同時,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也會開啟,慢慢規避童年時期形成的不良依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