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為什麼老一輩學者的鑽研能力更強?

聊聊我最近看到的。

我朋友的導師,在國內某知名高校任職,經常批評同學們對課題研究不深,感慨現在的學生太過依賴於網際網路的便捷,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更缺乏對學術鑽研的耐心。

如今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已經六七十歲了,每天仍孜孜不倦地在圖書館手動查閱批註資料典籍,試問現在還有多少學生,能像他一樣沉下心來刻苦鑽研。我也從老教授身上touch到一種對學術的敬畏。

但不得不承認,人們的總體鑽研能力,和時代

主流資訊載體

的變化,確實有很大關係:

在網際網路還未誕生以前,書籍承載了大部分的概念資訊,人們可以透過對書籍文字的反覆咀嚼,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認知體系。那時也沒有太多資訊的干擾,學生更能專注於自己所研究的事物。

而如今,網際網路多媒體承載了太多現成的內容,比如短影片所呈現出來的,多數是人們分析完畢後的加工資訊,這意味著資訊背後的底層概念、邏輯關聯、資料資訊來源等,都已被看似豐富精彩的表象淹沒,這將極大地弱化人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專注能力。

書籍,承載的是概念;多媒體,承載的是表象

。看書,通常要比聽音訊、看影片或網上搜索碎片化資訊,更能觸及思維底層。從底層建立起來的認知,永遠比表面上獲取的所謂知識,更加牢靠、更加可遷移。

老一輩學者,碰巧是概念時代的受益者。

年輕一輩的我們,如何讓思想不被現在的資訊洪流裹挾,成為我們在表象時代必須要回答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