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秘境三清山(30回:建文西華臺上睇   詹雲碧玉巖下眠)

千年秘境三清山(30回:建文西華臺上睇   詹雲碧玉巖下眠)

千年秘境三清山(30回:建文西華臺上睇   詹雲碧玉巖下眠)

建文帝

上回說到,王祜為了佔碧雲的安全在三清福地搖旗石豎起一杆彩旗傳遞資訊,同時按佔碧雲的意思,選擇三清宮下方泉水中雕刻了一尊被醜化了的朱棣像,併為其取名為“囚龍”。接著又把朱元璋的頭像和一個“氶”及“方壕上”幾個字刻在天門附近的醒目位置,從而遂了佔碧雲的心願。

時間一晃幾年過去,佔碧雲也架不住時間磨耗日漸變老。都說人老了會懷舊,佔碧雲雖說是曾經的一代帝王,但他也是平凡的人,也有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也同樣有平常人一樣的情感。在山上呆的時間長了,他思念山下的鄉親們,很想去看看他們。

王祜知道他的想法後當然很贊成,其實他自已也有很長時間沒有回家,是該回去看看妻兒老小。從三清山搖旗石看汾水只有一眼之遙,要想真正走一趟有幾十裡山路,而且崎嶇不平,幾十年過去佔雲伯腿腳畢竟大不如從前了,擔心他受不了上下山勞累,王祜特意安排永翀製作了一架抬杆。

抬杆是山裡人常用的一種臨時性的抬人工具。 山裡老人出個遠門或者看病,如果腿腳不方便,他們都自制一張“抬杆”,也就是用兩根木棍捆紮一把椅子,人坐在椅子上由年輕人抬著走。永翀把抬杆搬到建文帝宿舍前,高興地告訴他:佔雲伯,聽說你要下山,我們特意為您做了一架抬杆,雖然比不上鳳車龍輦,但還是蠻舒服的,您試試看怎麼樣?

佔碧雲一看哈哈大笑起來,說:我是老了,腿腳確實沒有你們利索,也不至要坐抬杆由你們抬下山去,告訴你哥哥,我腿腳還行,不用為我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永翀說:佔雲伯,我知道您是不想麻煩我們,沒關係的,正好我們幾個也要回趟家,順路順手不會麻煩的。

永翀哪,你心意我領了,假如要你們抬的話,那我乾脆不去了。佔碧雲顯得有些不高興。

永翀見說服不了他,怕說下去他更不高興,只好說呆會我來叫您,轉身離開他的宿舍。

看得出來佔碧雲今天心情很好,他精神抖擻跟隨大家有說有笑還一路到達汾水。

幾年不見,村裡老老少少都湧到佔碧雲面前噓寒問暖。景明忙前忙後殺雞宰鵝,景陽的兒子和幾個後生把一口豬牢牢地摁在屠板上,女人們忙前忙後淘米洗菜,就這樣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吃著流水席,這家剛下桌,那家又接著招呼上桌了。

佔碧雲幾次準備回三清宮,都被鄉親們苦苦挽留,一晃差不多半個月過去,佔碧雲覺得再也不能耽擱,鄉親們才依依不捨的在下汾水揮淚話別,千叮嚀萬囑咐說著些注意身體,抽空再來的話。

他自打離開皇宮後,這裡就是他的第二故鄉,事情一次次證明這裡的鄉親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帶著愉悅的心情感覺到腳步都輕鬆了許多,沒走多久一行人到達塔灣。

塔灣是去往三清山路邊的一個山灣,這地方雖然叫塔灣其實並沒有塔,只有一座“西華臺”,是前幾年王祜按佔雲伯描述建造的。

當年,朱棣率軍火燒皇宮,建文帝和幾個貼身衛士從下水道逃命,途中遇見他從見過的建築,似塔非塔,似臺非臺給他留下很深記憶。到了三清山以後建文帝無意中想起這回事,這是他人生轉折中的第一個奇遇,他經常和王祜說起這回事,王祜見他總念念不忘就按建文帝描述建成這座“西華臺”。

千年秘境三清山(30回:建文西華臺上睇   詹雲碧玉巖下眠)

西華臺

西華臺從整體看它既像臺又象塔,後來一些建築學家看了以後,認為它和南京的西華臺一模一樣,心裡也有過疑問,最終有人把它歸結是巧合。而當地鄉親們習慣把西華臺叫成西華塔,塔又建在半山灣處,於是乎把這個山灣叫作“塔灣”。

到達塔灣,大 家停下來準備歇歇腳,佔碧雲撫摸著塔臺思緒萬千,回想起他當年從那個又髒又臭的下水道逃命,遇到這樣個怪建築,現在想起來皇爺果然神機妙算,在那時就預感到今後會有大事發生,先人一步開通了這條下水道。是下水道救了他,如果沒有這條下水道也許就沒有他的今天,不是朱棣這個亂臣賊子,也許他永遠不會知道地下有這麼個建築物。之所以要翻版弄這麼個建築,是想讓自己永遠記住它,那是他人生從顛峰跌入低谷的見證,也是他忍辱前行的指路明燈。

望著眼前的西華臺彷彿把他的記憶拉回到他的少年時期,那時的他也是一個聰明伶俐勤奮好學的少年。他清楚地記得,一次他興沖沖地跑到皇爺朱元璋那去玩,剛好他父親朱標和四叔朱棣也在。朱元璋看見皇孫子進來,很是高興,習慣性地問了問他學習情況,並且也想了解一下他所學是否有長進,看見旁邊掛著一柄馬尾撣子,隨口出個對子:風吹馬尾千條線,讓他對下聯。

要說這下聯對朱允炆來講並不難,他十分清楚皇宮裡清規戒律太多,一言一行都必須十分謹慎,他也知道皇爺出身貧寒沒讀過什麼書,如果對得過於工整,怕會博了他的面子。而且父親朱標和四叔朱棣都在,不能太過顯山露水也就隨意說了句下聯:雨打羊毛一片氈,句子對仗還算工整,可是平淡無味缺乏內涵。

站在一旁的四叔朱棣嘿嘿一笑,譏諷地說:這也算對子?充其量不過是句打油詩。應該對成: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一聽微微點頭,覺得平仄押韻對仗工整,而且字裡行間透著豪氣,與朱允炆那對子相比高下立判。

朱允炆本想謙虛點讓皇爺高興,結果弄巧成拙反讓朱棣出了風頭。謙讓是一種美德,但有時候過份謙讓卻成了懦弱。回過頭想想,這是他人生第一次遇到的羞辱,直到現在他才想明白世界永遠屬於強者。

看見佔雲伯仍然還在深深的沉思中,永優有些著急了,他說:佔雲伯,您在想什麼這麼入神?我們是不是可以走了?走一會如果累了,再找個地方休息會。

佔碧雲聽到永優叫他,連忙說行,咱們走吧!上山的路越來越陡,年青人腳力好無所謂,佔碧雲可就沒那麼輕鬆了,他拄著拐一步一步往上挪,用他的話說大不如從前了。這條山路他至小上下幾十次,現在才真正感覺有些吃力,到底是年紀不饒人。

永優見他攀爬的有點費勁,隨口說:佔雲伯,乾脆把拐扔掉,我馱您一程怎麼樣?

建文帝風趣地說:要馱你就把我一口氣馱到山預,吃得消嗎?

永優見佔雲伯故意擠兌他:那我吃不消,還是您自己慢慢走吧!

佔雲伯說:對呀,上山誰都不容易,我還能走慢慢爬總會到的。

永優做了個鬼臉,一溜小跑不見了蹤影,遠遠地聽見他拉開五音不全的嗓子,自顧自地唱著山歌:丫山高來丫山大,神仙歇在山頂上,我家就在山腳下(歇,方言住的意思),農閒上山採百藥,農忙在家種茬稼。。。。

伴隨著永優粗曠的山歌,大家的氛一下活躍起來,腳步也感到輕鬆許多,不知不覺到了“避雨巖”。 避雨巖是一塊突起如拱棚的巨石,乍一看像個屋頂,巨石下可以容納十幾人,平時村裡人和香客上下都會在這裡歇腳,一到雨天巨石可以遮風避雨,大家管它叫“避雨巖”。

千年秘境三清山(30回:建文西華臺上睇   詹雲碧玉巖下眠)

碧玉巖

永優年青從小走貫山路,他早就到了避雨巖,獨自一人坐在巖下傻咧咧的看著大家笑。一行人陸續進了避雨巖,永翀取出山裡人隨身帶著的竹筒,他把竹筒遞給佔雲伯。過去山裡人沒有水壺,外出幹活為了方便會隨身帶個竹茶筒。佔碧雲可能是爬山消耗太多體能,接過竹筒大口大口喝了起茶來。

山裡的天氣就象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上山時還是晴空萬里,歇了不大一會,遠處天邊飄來濃濃的烏雲,烏雲越積越厚,眼看大雨就要來臨。陽春三月,這種現象在山裡也很普遍,誰都見怪不怪,通常一陣雨後馬上放晴,借這個空隙喝個茶歇歇腳正好可以趕路。

事情出乎所有人預料,這雨越下越大似乎沒有要停的跡象。一個時辰過去了,二個時辰又過去了,大家從開始無所謂變成有些著急。早晨離開汾水村時天氣晴朗,誰都沒帶雨具,這裡離三清宮還有那麼遠山路,不能趕快走天會漸漸地黑下來,走,又沒有雨具。這時王祜也有些著急,他在巖下不停地來回走動,一會看看大家,一會看看天,雨壓根就沒有要停的跡象,心裡一股勁唸叨:怎麼辦?

佔碧雲見王祜焦躁不安,幽默地說:賢侄,看來老天爺要留我們在這裡過夜了,我看這地方不錯,天生石屋既能遮風又能擋雨,躺在這裡石當房地作床,大家也正好接接地氣,不必為下雨發愁,倒頭睡下眼睛一閉就是明天,明天該不會又是大雨吧?

王祜明白,這是佔雲伯怕他著急有意逗他,說實在的,這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上不得下不得,除了在這裡過夜還真沒有其他辦法。無奈之下也只有在這裡將就一晚。

山裡的氣候不同於平原,上半夜沒覺得有多冷,可是一到下半夜氣溫聚降,更何況還是陽春三月乍暖還寒,身體漸漸冷的有些吃不消。永優和永翀他們弄了些木柴燒起個火堆,熊熊燃燒的火堆的確熱了不少。起先大家圍著火堆有說有笑,一到子夜時分睡意會越來越強,大家打著哈哈先後和衣躺在地上,開始也沒覺得太冷,漸漸地感覺有股涼氣透背而來,冷的翻來覆去睡不著。

永優怕佔雲伯感冒,把衣服脫下蓋在佔雲伯身上,緊接著就是往火堆裡多添些柴,佔碧雲覺得肚皮上溫暖了許多,靠在地上的後背上仍然是涼嗖嗖的。沒辦法只有熬,慢慢熬過夜晚等待明天。

就在翻來覆去難以入眠,迷迷糊糊地感覺背上有點熱起來,起初認為是火旺了,都沒有在意,加上白天本來爬山就累,顧不上許多就著還算暖和早早進入夢鄉。等到天亮睜開眼火堆早就熄滅了,反正天亮了誰也沒當回事。

第二天在上山途中,永翀越想越覺得蹊蹺,這地方在開挖山路時他不知道住過多少次,那時還帶了被子,但到後半夜後背總有點涼嗖嗖的感覺。昨晚後半夜既沒蓋被子也沒有穿很多衣褲反而後背熱呼呼的。經他一說,大家也覺得是有些奇怪,儘管事情蹊蹺,一時找不到答案只有作罷。

第二天清晨,佔碧雲早早起床,看得出來他精神不錯,他走到路旁看看四周的大山,又看了看頭頂上的巨石,風趣地說:昨晚大家睡得很安穩,都是這巨石的功勞,否則一個個恐怕要凍成冰坨子了,得給這石巖留個名,將來你們老了也好回味回味。

永優搶著說:這石巖早有名字,叫“避雨巖”。

王祜饒有興致地接過話,我看這名得改一下,應該叫“碧玉巖”。

避雨巖叫的好好的幹麼改叫“碧玉巖”?

永翀一聽說:大哥就是有文化,碧玉巖!這一改,整個品味都被提升起來了。

從那時起,“避雨巖”改成盡人皆知的“碧玉巖”。

“碧”也正好對應占碧雲的“碧”。看來,王祜並非附庸風雅而是意有所指,明眼一看就知道,這岩石下不正是當年建文帝避雨的地方。

時間到了清朝,這天德興官員餘朝楷在當地主事村民陪同上山遊玩,路過此地談起那些過往趣事,餘老學究發自思古之幽情即興賦詩一首,其中詩云:王家山下眠,西華臺上睇,嵐光映白日,碧雲蒸香氣。寥寥數語把當年建文帝登山遇雨就巖下而眠的囧事刻畫的淋漓盡致。

建文帝這次汾水之行遂了心願,看望了老友結識了新朋,回到三清宮他把王祜叫來,興匆匆地告訴他有件東西要交給他,王祜接過東西開啟一看讚歎不已,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欲知後事,請看下回分解。

千年秘境三清山(30回:建文西華臺上睇   詹雲碧玉巖下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