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道盡所有孤獨!

一篇文章道盡所有孤獨!

我經常想,為什麼網路的便利卻加深了孤獨,朋友變成了網友。

1

| 你的交際圈擴大了嗎? |

晚上翻微信時,發現自己的聊天記錄都是各種群聊。

“電影的未來在這裡” 是我常說話的群,這個群是時光網的一位老師建立的。

認識他是在一次影迷活動,也談不上認識,只說了幾句,屬於朋友圈點贊之交。有一次,發了一個影評,老師邀請我進到一個群裡,群的名字就叫“電影的未來在這裡”。

群裡有很多影視公司的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宣發和影視自媒體,大部分還是影迷。大家對電影有偏愛,每次一出新電影,都會在群裡引發激烈的討論。

我也偶爾進去插兩句,等到聊天內容不感興趣就撤退潛水,過段時間再看,不是喜歡的話題再潛水。

“向日的後宮” 哈哈哈哈,向日是在衚衕活動中說過幾句話的女孩。喜歡寫詩,外表挺文靜,內心哈哈哈哈哈。

群建立起來好像是交流詩的,後來跑偏了,我也是看著它一步步跑偏的。

向日喜歡發表情包,天!她有那麼多表情包。鬥圖成為群裡的日常,調侃群主成為群裡的日常。

還有詩。

“一丫一丫呦”

是我前同事群,最初建這個群應該是聊些工作之外的東西,以及一些工作上的吐槽。

年底各自散了之後,在群裡聊天漸漸少了,偶爾也會在群裡約個飯。

我有時候會懷疑我們在靠吃飯維持我們脆弱的友誼。

我還加了一些換書群、影迷群、京東優惠券群(想進群私我)、還有家族群、老同學群。

每天潛伏在不同的群裡,跟一幫陌生人網路尬聊。

我跟大部分人可能這輩子都不會見面,我們用文字和表情包短暫接觸。

《美國眾神》中有一段,科技小子對影月說,“你要知道,只要我們想幹掉你,我們可以立刻把你刪除。你明白嗎?

只要輕輕一點,你就會被一堆0和1覆蓋,不會給你復原。”

今天手機提示空間不足,索性把微信聊天記錄清空掉。

再過段時間記憶淡去,這些人都會被忘記。

2

| 哪裡來的志同道合? |

網上有一句話是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中無一。”

許多人轉發這句話,都想遇到一個“有趣的靈魂”。這裡的“有趣”我想是“有共同的興趣”。

要覺得這個人有趣,怎麼著ta也要跟你有共同的話題吧。

我按照這個思路,在豆瓣上找了一些感興趣的活動,想認識一些“有趣的靈魂”。

去年瘋狂迷過一段時間韓國電影,偶然進到一個電影群裡,說了一句比較喜歡韓國電影。

有個女孩加我了,是個美女!

我們那天聊了很多,金基德、樸贊鬱、羅宏鎮巴啦巴啦,

我想她就是萬中無一吧!

後來聊天中知道她在深圳,而我在北京,我們除了韓國電影這個話題也再沒有其他可談的。

不到一個月就斷了聯絡,再後來發現女孩把我從朋友圈遮蔽了。

有一次,還想找她聊天,發現記不住她那一串長長的英文網名。從此以後她就靜靜的睡在我的通訊裡,

唯一的存在感是成為通訊錄最下邊的數字2093的一員。

沒了她就要-1,變成2092。

以前看到過一副漫畫,是一隻狗在電腦前坐著,上面寫著“在網際網路上你不知道對面是人是狗”。

我經常會被不同的人拉進不同的群,我們透過某種神秘的聯結在群裡相遇。而每天五花八門的聊天內容讓我找不到這個聯結點在哪裡。

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目的進群,連群主建群的目的也似乎別有用心。

群主在群規中總會寫到“本群供大家交流XX,讓我們認識更多有趣的人”之類。

過不了多久,人漸漸多了。

突然有人冒出一句。

“問一下各位,有知道電腦藍色畫面該怎麼辦的嗎?急!”

“我知道!&*%&……%**()……*&%”

“呀!你是聯想本啊,怎麼整的,我也預防一下。”

“宏碁飄過,這種事我們常有。”

“戴爾+1!”

剛進來的的新人不知所措,下意識的站隊打了個+1。

3

| 朋友都去哪兒了? |

去年加入一個公益組織叫一派衚衕,是關於衚衕文化的一個社群組織,定期做一些關於衚衕的線下活動。

我參加過幾期,後來就帶隊了。每期會接觸20人左右,每個人都會聊幾句,但大多是對不上號的。

前些日子幫忙做衚衕影像展,交流增多,大家漸漸熟絡。我這臉盲症也終於能挨個對上號。

而且大家都是用的網名,也比較好記。

線下活動的好處就是實實在在的接觸,就好像從鹹魚買個二手貨總是要線下見面交易一樣。

哪怕只是看對方一眼,心理也踏實許多。

真正建立起關係,發展成友情就不知道要經過多少次促膝長談。

網上經常有感嘆同學情、戰友情的,也經常有隔了幾十年還在找戰友的事蹟,但很少有發帖尋找前同事的。

大學或者軍隊用封閉的環境將幾個人限制在一個小範圍,吃飯睡覺學習鍛鍊都在一起,而沒有強利益衝突,幾年時光過去,感情也建立起來,彼此都能赤裸相見。

大學畢業後有同學回了老家,有的在別的城市,留在北京的只剩4個。

曾經朝夕相伴的鐵哥們好姐們因為見面少了,生活圈子不再有交集,甚至連朋友圈點贊都漸漸消失。

去年收到一個女同學電話,邀請去參加她的婚禮,看著她出嫁,有一種爹嫁女兒的傷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

我們在北京的老同學,大概每個月會聚一次。見面就是調侃、謾罵,說話肆無忌憚,一切還是像上大學時那樣。

我很享受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也無比懷念大學時每個開黑LOL的夜晚。

記得大學畢業時,有些難以名狀的情緒,心裡想著此次作別,今生都不一定再相見。跟每個人告別,都要擁抱很久。

工作之後,每次離職,請大家吃頓飯喝些酒。說一句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我們後會有期。

沒過多久有了新的同事,又要投入到新的一段關係。

再也不會像大學一樣用心用時間經營一段關係,哪怕它其實並沒有卵用。

賈樟柯在電影《山河故人》中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記得有一段是女主送孩子到爸爸那裡,孩子問車為什麼開的這麼慢,女主說“車開的慢些,媽媽陪你的時間就長些”。

裡面還有一句臺詞。

“過去,現在,未來,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

4

| 很少找人徹夜談心 |

我的表達欲很強,無論是微博、QQ空間、微信朋友圈都經常發自己的動態。

上大學時,還會找好友談天說地。

在當時我們有限的生活方式中,用聊天打發時間簡直是物美價廉。20歲的業餘生活只有遊戲、愛情和夢。

也因為我們接觸的東西少,聊天內容從物質變成精神也只需要半包瓜子的時間。

剩下的半包瓜子就只能聊些生活啊、興趣啊、三觀啊這些,再熟一些的時候還可以聊家人、聊夢想、聊心事。

我想當時找人談心的初衷是因為無聊吧。

工作之後有了收入,自己的興趣也養了起來。

從早晨起床到上班大概會佔用12個小時時間,睡覺用8個小時,而在家待著做些其他事情的可能只有4個小時,甚至更少。

一部電影的時間在2個小時左右,做飯吃飯的時間在1個小時左右,剩下的時間刷微博、票圈、知乎、豆瓣,一天很快過去。

社交的慾望被網際網路極大的滿足,只要你願意,有的是人可以陪你嘮嗑。

鬥圖、奉承、辯論、探討、語音、唱歌、影片、直播,可以花式嘮。

網際網路滿足的還有求知慾、虛榮心、表達欲,甚至性慾都能被滿足。

而當我們對生活的不理解、苦惱、懷疑無處宣洩時,你開啟手機看到滿屏的應用擺盡諂媚的笑容讓你上它。

你強行忍住開啟微信想找朋友聊天時,一條條雞湯、一個個段子出現。

你被五花大綁卻也樂此不疲。

前幾天見別人發了一個朋友圈,附一張圖。

圖上寫著

“為什麼要戀愛,是酒不好喝,還是手機不好玩。”

我們渴望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卻花很少時間在彼此交流上。

5

| 會感到孤獨嗎? |

會吧

寫下這些字是對當前關係的一點感受。

在透過網際網路獲得前所未有的娛樂內容後

巨大的空虛感撲面而來

似乎每天收穫很多

仔細想想又好像什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