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條原則帶你脫離“思維的囚牢”,找到生命的意義

有時候我們會對生活感到迷茫,一整天下來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雖然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都在不斷的提高,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存在焦慮或者處於一種空虛狀態,該狀態被稱其為“存在空虛”。當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意義時,會感到空虛無聊,甚至有種得過且過的心態,自始至終都無法脫離思維的囚牢。

舉個簡單的例子,早睡早起是身體最佳的休息方式,這個道理幾乎人人都懂,依舊還是很多人做不到,原因就是他們在人生的黃金時間缺乏目標,導致早晨沒有起床的動力。以至於起太早了不知道要做什麼,睡太早了又總覺得缺點什麼。

7條原則帶你脫離“思維的囚牢”,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意義就好比是汽車的能量和燃料,如果油箱裡面的油空了,汽車就跑不動了。

我們和汽車一樣,是不能空腹前進的,不要老是無動於衷、乏味無聊、憤世嫉俗、事不關己、悲觀失望或束縛壓抑的狀態,我們必須努力從生活中尋找到意義,保持油量滿格,才有足夠的能量對面生活的挑戰。

二戰時期,維克多

·

弗蘭克爾由於違反了當時納粹的規定,導致全家被捕入獄。從此,弗蘭克爾開始了漫長的集中營生活,在此期間,他的妻子,父母,弟弟,都因為無法忍受集中營的恐怖生活相繼離去。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裡受盡了折磨,但他沒有向艱難的生活妥協,正因如此,他發現了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說,每當我們遭受痛苦的時候,無論遭受多大的痛苦我們都能找到存在的意義。

7條原則帶你脫離“思維的囚牢”,找到生命的意義

是什麼樣的意義讓弗蘭克爾度過了這段艱難時期?我想這本《思維的囚牢》給出了最好的答案。作者佩塔克斯在弗蘭克爾的有生之年向他表明自己受他的思想影響極深,並認為這種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

一、自由的選擇你的態度

人類天生就是習慣性生物,習慣性的喜歡待在舒適的地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慣有模式,無法創造有意義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透過尋找意義的過程,擺脫現有的束縛。

01、停止抱怨

鮑勃是一位十分成功的銀行高管,但他對自己的工作幾乎都是持著消極狀態,總是不停的抱怨自己比別人做的多,而工作卻得不到提升。跟他一起渲染的都是負面情緒,久而久之,他身邊的人都紛紛遠離了他。

如果我們時常抱怨,就會變成一個怨婦,沒有人會喜歡一個成天抱怨的人。當你抱怨時,就等於切斷了與別人的聯絡,而且會陷入受害無助的狀態無法自拔。

那麼經常抱怨的人該怎麼辦呢?書中提出瞭解決方案:首先,要知道抱怨的原因;其次,馬上停止抱怨。這並不是說我們平時生活中就不能抱怨了,而是我們知道何時該抱怨,是我們主動選擇了抱怨,而不是長期處在消極狀態裡。

02、樂觀積極

湯姆是一名公司職員,忠心耿耿的在公司工作了很多年,結果還是沒能逃過公司的裁員。起初湯姆不能接受公司的決定,他認為自己的價值沒有得到公司的理解與發揮。但最後還是選擇接受並強迫自己改變自己的態度。

在公司解僱了他之後,他並沒有因此悶悶不樂,反而轉變了自己的態度,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最後他開始尋找與自己興趣相契合的工作並且更有意義的工作。

7條原則帶你脫離“思維的囚牢”,找到生命的意義

其中書裡提到了一個非常有效並可以立馬實踐出結果的方法,該方法稱為“十大積極練習法”。假如你今天失業了,你就要開始從失業中尋找積極結果,並列出失業給你帶來的十大積極結果是什麼?

例:

終於可以好好休息幾天陪陪家人了。

有了足夠的時間可以去思考自己未來的計劃。

終於有時間出去玩幾天了。

可以去做一件之前想做但沒時間去做的事。

………………

以上是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列舉了幾個失業可以帶來的十大積極結果。俗話說:凡事往好處想。我們都有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積極還是消極其實僅在一念之間。

現在就開始動手練習起來吧,寫出你最近一件令你苦惱的事,然後從寫出它的積極結果,相信我,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二、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何而存在,如何更好的的生存,那麼他永遠不會浪費生命。而我們要追求的是意義意志,而非享樂意志和權利意志。

享樂意志的意思是隻為了貪圖享樂,獲取短暫的幸福和快樂 。比如沉浸在手機遊戲,沉迷於飲食裡,或許可以獲得短暫的快樂和舒服,但卻沒有任何的意義,生活頹廢。

權利意志的意思是為了追求權利和財富不折手段。很多人都習慣性的認為擁有金錢和物質就是成功的象徵,總怕自己的財富沒有別人的多,總是以一種貪婪的狀態向社會索取。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你賺到1000塊的時候,就想賺10萬塊,賺到10萬塊的時候就想賺更多,問題是,要賺多少才算夠呢?

7條原則帶你脫離“思維的囚牢”,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們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而忽略了更多重要的東西,比如我們的健康,我們的家人和朋友。維克多·弗蘭克爾認為,人類思想和行為的主要動機或驅動力是意義意志,而不是權利意志。

我們需要花點兒時間和精力來質疑、反思和真正認識到我們是誰,而不是成為別人希望的樣子。我們需要花點兒時間和精力來了解自己的長處和才能,利用它們來幫助別人。我們需要花點兒時間與精力來了解什麼能讓我們的生活有意義。

美國職業籃球協會前教練菲爾·傑克遜曾在他的一本書寫到:實現夢想的最好辦法就是從夢中醒來,成為解決方法的一部分就意味著行動。

三、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

意義不會主動找上門來,只有自己主動去發現。當你面對生活或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時刻,就問問自己下面這幾個問題:

1。你是如何應對當時的情境或生活的?你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2。你當時有何感受?產生了哪些情緒?

3。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新知識和技巧?態度有了什麼變化?

4。你將如何從經歷中成長?你將如何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個人成長中去?

假如你是客服人員,你幫助客戶解決了一個疑問,這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它就沒意義嗎?不,它是有意義的,因為你幫助了別人解決了問題。又或者你在吃早餐的時候,這頓早餐是媽媽早起為你準備的,那這頓早餐就變得有意義了。

7條原則帶你脫離“思維的囚牢”,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們要主動去發現生命中瞬間的意義,生活是我們賦予了它意義,而不是意義賦予了我們。

四、千萬不要違心做事

有時候我們越想做好一件事,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

安吉拉剛畢業的時候拿到了工商管理學位,同時她工作的雜貨店把她提升為了主管。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她在任職期間希望打造更好的團隊,提高所有員工的業績。然而她的工作熱情看似很有感染力,但光有願景是不夠的。

在工作中她急於求成,工作態度消極,直接指出員工的缺點而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慢慢地,她的同事什麼都喜歡跟她反正來,不管她說什麼,都不按照她的要求去做。結果不僅沒有向她所想的往好的方向發展,反而越來越糟。

不管在生活還是職場中,我們都必須重視周圍的人,重視我們經歷的整個過程,不要只把眼光關注在自己身上

五、從遠處審視自己

生活就像一場電影,你偶爾也可以作為旁觀者審視電影中自己的所作所為。讓自己進入一個虛構的角色裡,換一個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這種方法叫“自我分離”。

7條原則帶你脫離“思維的囚牢”,找到生命的意義

有一次樊登老師在回答一個女生的問題時就是用這個方法告訴她如何去解決的。那個女生的問題是:感覺自己考上研究生之後,她大學玩的好的兩個朋友就和她漸漸疏遠了,但她又不想跟她們疏遠,又找不到辦法,這該怎麼辦?

樊登老師回答她說,你嘗試著把自己從你們這段關係中解離出來,把自己當成一個攝像頭,看看你在裡面扮演的角色。換一種角度去看你們之間的關係,或者就找到了如何相處的方法。

弗蘭克爾在被關在集中營的時候經常使用自我分離技巧,他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觀察者,而不是囚犯。

六、改變你的關注焦點

遇到不愉快或者消極的事時,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轉移到積極樂觀的事情上。可以使用“精神旅行練習”幫助轉移注意力,寫出你面臨的一個挑戰,然後羅列出一些與你的挑戰類似的狀況,發揮你的想象力。

就像我們都會習慣地放大自己的缺點,弱化自己的優點一樣。試著把注意力從缺點轉移到優點上,重新認識自己。

七、要敢於超越自己

我們都知道對著山谷大吼一聲,山谷便會出現迴音。生活也是如此,我們的所作所為生活都會給予相應的迴音。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就是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囚徒。

7條原則帶你脫離“思維的囚牢”,找到生命的意義

超越自我從根本上來說就意味著關注自身以外的其他東西,並與之建立聯絡。弗蘭克爾因此用人眼做了一個類比:

在某種程度上,你的眼睛也有自我超越能力。請注意,眼睛之所以能感知周圍的世界,就是因為它看不見自己,眼睛只有在鏡子裡才能看到自己。

在學習了以上七個原則之後,希望每個人都能把它們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就如史蒂芬·柯維所說:光學不做真的等於沒學,光知道不做真的等於不知道。

如果我們僅僅對這些核心原則做理性思考,用言語表述一番,而不與他人分享並共同實踐,那麼我們像一個先天失明的人,憑藉光、光的屬性、眼睛和眼睛解剖結構的學術研究知識,向另外一個人解釋什麼是看見。

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意義和使命,只有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才能幫助我們脫離思維的囚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