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之前文章聊了下氨氮問題,其中提到了底泥修復和改底的相關內容,然後就有朋友私信問我改底的相關內容。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池底方面的內容。開始之前先要說明,池底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很多時候不只是厭氧的環境,很多的寄生蟲,蟲卵、中間宿主也是存在於底泥中。我下面說的只是個人的經驗,即不敢保證完全正確,也不一定保證適應各養殖區。畢竟祖國這麼大,各地的水質土質完全不同。所以本文僅供參考或者提供思路。本文僅限於傳統的池塘養殖,不完全適用於水泥池和鋪膜池。

上一次寫氨氮的時候,有朋友表示裡面的公式很多,但是看不懂具體說了什麼。好吧,這一篇就說的通俗點

池底分析

先來分析下池底,池塘養殖通常是直接挖的土池,加水之後放魚養殖。水深從50公分(河南鄭州附近)到3米(廣東順德等地)都有。但不管水多深,一旦加水之後,池底就會被水封鎖,氧氣的交換就接近停滯,最終池底會酸化成為厭氧環境。

那厭氧環境就會造成池底的微生物以厭氧呼吸為主,生成大量的厭氧中間產物,這些通常是有毒的。包括但不限於氨、亞硝酸、二價鐵、二價錳、硫化物甚至甲烷等。池底之所以發黑發臭,主要是硫化亞鐵。大家還會發現一點,池底的黑泥挖上來,曬一曬就會恢復原來的顏色,然後臭味慢慢也會消失。這是因為這些厭氧物質在空氣中很快又被氧化掉,恢復原來的面貌了(注意這個順序,肯定是先褪黑,再臭味消失,因為亞鐵的氧化電勢能比硫離子更低,更易被氧化),所以這些東西待在水裡,是會跟魚搶氧氣的。同理在養殖結束後,將池塘的水排幹,將池底翻出來,曬一曬,拾掇拾掇也是有助於池底的恢復的,新塘旺三年也是這個理(現在來說,能旺一年就不錯了)。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池底的黑泥跟豬糞一樣

帶來的危害,也是很嚴重的,底質和水質是有離子交換的,這就導致水中汙染物升高,水質變差,池水缺氧,倒藻甚至死魚翻塘。我曾經測過水中的溶氧,越冬後表層水能達到20個,底層水也有10多個,但是一旦插進底泥裡,溶氧很快會低於1個(使用雜湊溶氧儀測得)。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溶氧檢測

此外部分寄生蟲或者寄生蟲的中間宿主也是存在於底泥中的。比如鯉魚鯽魚的孢子蟲病,其中間宿主就是底泥中的紅蚯蚓(紅線蟲),有些底棲的剛毛類生物也會跑到魚鰓上。底泥中的雖然有很多的有害物質,但是也相當於是一個營養庫,對肥水也是有好處的(比如藻類最容易使用的含氮物質就是氨氮,底泥中很多)。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鮰魚鰓上的底棲剛毛類生物

那池底不好怎麼辦?別太擔心,100%的塘底都是這樣。池底不好是普遍的,但是有的池塘出問題,有的不出。這是因為池底中的有害物質,平時是老老實實呆在池底的。一旦水質對流,池底的有害物質短時間大量湧向水中,池塘就容易出問題了。所以當地的氣候什麼樣,影響是很大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年的春末夏初,5月份的時候,水質最不好管理。因為此時天氣容易冷一天熱一天,風也大,風向也不定。這種情況下最容易造成池塘翻地的。而到了夏天,溫度長期穩定,水質分層明顯。水中的有害物質基本都被壓在池底,一半不會有大的變動。當然如果出現大暴雨,強對流天氣,也是會出問題的,而且通常不是小問題。所以關鍵看管理。

藥物改底

首先是藥物改底。針對目前最廣的池塘養殖模式,對於池底的建議是勤用氧化性物質改底。注意不是說池塘出問題了再去用,而是要把它固定成一項日常的管理模式,定期使用。頻率根據具體產品而定。通常不要超過一週。在選擇上儘量使用釋放較慢的,氧化性強,持續久的產品。少用那些釋放速度快的產品。釋放得太快,裡面的氧化成分在起到改底作用之前就會大量進入水中,實際上等於給水體消毒了,並沒有起到太大的改底作用。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做的一個不嚴謹的小實驗,一天後,杯子中的物質就被氧化掉了

目前最常使用的兩種是氧化性改底和菌類改底。氧化性的剛才說了,就是起到化學性的氧化作用,將有害物質氧化掉。菌類改底藥,其原理就是透過細菌,將有害物質分解掉。不過在我看來,我真的不是很推薦這些菌類的改底藥。限於我目前知識性的侷限性,我感覺菌類要把上述有害物質分解掉,首先要看一下是不是能分解掉,這其中牽扯到菌類的選種是否正確,就是說這個菌是否真的有分解目標有害物質的能力。其次涉及到菌類的成活性,外源的菌加入到池底之後,能不能成活?這個挺頭痛的。第三,會不會額外的好氧?一來要把那些還原性的有害物質去掉,很多時候必須要氧化劑,就是說歸根到底,菌類在其中起到的是途徑作用,這個途徑是必須要用到氧化劑的,通常氧化劑就是氧氣,換句話說,會消耗氧氣,那麼會不會因為使用了菌反而加大了氧氣消耗呢?貌似還真出現過(你周圍肯定有撒了菌製劑之後翻塘的例子把)。總之,目前我仍然推薦強氧化性的改底藥。因為它本身就是氧化劑,等於是節約了氧氣。

當然也有一些物理性改底的,比如說吸附類的,可以用來臨時應急,但不建議長期使用。

那麼改底藥什麼時候用呢?除了日常性的每週用一次之外,通常建議看天氣預報,在發生強對流天氣(颱風、暴雨等)之前使用一次,把池底看護好。

機械清淤

然後說說第二類改底方式——機械清淤。在這裡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機械清淤是不是越頻繁越好?有人說一年清一次最好,但在實際養殖中會發現。雖然養殖過程中會出現池底很厚的淤泥,池底臭,究其根本,這些淤泥都是我們投進去的飼料轉化成的(無論是殘餌還是魚排出的糞便,即使按照餌料係數1。2來算,理論上1萬斤飼料也有2000斤被浪費了,而且實際上遠大於2000斤)。而大家應該也會注意到,機械清淤之後的池塘,第二年往往很難肥水。而且對於養殖水花來說,水質不肥就不易培育餌料生物,魚苗的開口餌料就不充足。而且這種情況下水質的溶氧和pH的日變化會很大,嚴重影響魚苗的成活率。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池塘的pH非常高

那到底要不要機械清淤?個人感覺要具體分析一下。首先來說看土質,有的地方土質屬於沙土,粘性低。養殖過程池邊會不斷向池內塌陷,這種情況下必須清,把池底的土重新推到池邊,加固池堤。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機械清淤

然後看水位,有的地方水位很低,推了池底後,容易造成第二年底漏,整天加水。這種情況下建議不要年年推,可3-5年推一次,但是在冬季賣完魚之後,一定要把水抽乾,把池底好好曬曬,利用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池底。

再看水質,比如說黃河流域,水質硬度鹼度高,生產力高,藻類旺盛,花白鰱的產量高(怪不得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啊),池塘加水之後曬一曬就肥起來了。這種水質基本不用額外肥水。水中藻類很豐富。但是這種地方,通常池底的氧債也最多。因為藻類白天產氧之後,會生成有機物,氧氣被魚利用了或者散到空氣中,產生的有機物卻沉到了水底,氧債大增。而到了晚上,因為水中浮游生物多,反而耗費的氧氣更多,即增大了用電負荷,又容易造成底質惡化。所以這種地方建議機械清淤的頻率可以高一點。一來可以減少池底氧債,二來次年的肥水問題。相對較小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這種水中的藻類真的很豐富

機械清淤之後,一定要曬,要曬,要曬,不要直接回水放魚,不要直接回水放魚,不要直接回水放魚,重要的事情說3遍。因為機械清淤之後,是不可能把池底的淤泥完全清除的,而池底的有害物質,本來是壓在底泥中的,透過機械的攪動,反而表面會有大量的劇毒物質。此時一定要曬,將表面重新氧化到無害之後再回水放魚,機械清完之後直接回水放魚,基本等於自殺。至少要曬到表面的嘿土變色,變成正常的土色,當然曬得越多越好,最好能給他曬裂。

藥物清塘

跟上面的藥物改底不一樣,這裡指的是賣完魚之後,直接往池底加大量的清塘藥物來殺死野雜魚,氧化池底。這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方法。常用的有使用生石灰、漂白粉、三氯。有的也會使用敵百蟲來殺死池底的野雜魚和紅線蟲,或者食用氯硝柳胺來殺池底的螺(貌似氯硝柳胺已經是禁藥了)。

藥物清塘一定要等藥物完全降解之後再回水。且回水之後,出於安全考慮,一定要養半個月水之後,再放魚。

種菜

這種方式不多見,我就只見過幾次,在賣魚之後在池底種上菜,植物可吸收池底的大量物質,起到了淨化作用,而且菜長得很好。同時有充足的日照時間,底質得到了充分的修復。還增加了額外的收入。

之前有個哥們,河南狼城崗的,5畝的鯉魚池養了一年沒賺錢,賣魚後在池底種的上海青(一種菜),菜賣了5萬多。

可能以後就會有“魚菜間生”的全新養殖模式了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底質已經完全由黑變黃

我們該怎樣管理池底

這菠菜長得也是非常的飽滿

總結

這些還只是些皮毛,真正的養殖是千變萬化的。總結起來就是池底相當於一個儲存罐,但這個儲存管因為缺氧,裡面存的東西就腐爛變質了,平時這個儲存管和水只有少量的交換,不會對水質造成大影響。但是如果大變天,這個儲存管就被打碎了,裡面的腐爛物就大規模的進入水。危及養殖動物。所以平時我們要對這個儲存罐進行加固,讓這個儲存罐即使被打翻也不會碎,不至於大規模的洩露。等到賣完魚,水排幹之後,我們再把這個儲存罐修理一下,明年繼續用它裝。這麼一類比,我們就能總結出:

1,這個儲存罐要經常加固

2,這個儲存罐要每年修補,至於是藥物修補還是機械修補還是太陽烘乾,需要具體分析了

3,平常要保證這個管子穩定,穩定壓倒一切,不穩定就容易掉下來打碎

4,裡面裝的東西是腐爛變質的,所以千萬別打碎它

5,這個罐子是放在室外的,容易受天氣的影響

以上就是本次跟大家分享的內容,謝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