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引發的血案——千萬莫再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萬卷經書曾讀過,平生機巧心靈,六韜三略究來精。胸中藏戰將,腹內隱雄兵。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

提到《水滸傳》,世人皆道梁山好漢忠肝義膽、武藝超群,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替天行道,世所聞名。

誰又知道三十六天罡之中,還有一星宿,狀元之才,卻因名獲罪,一身才華無處施展,不得不另闢蹊徑,讓天下人知曉“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一“字”之差引發的血案——千萬莫再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個人就是吳用,自稱吳學究,人號智多星。

《水滸傳》中提到吳用的職業,多用落第秀才,鬱郁不得志的鄉村教師來描述。其實吳用幼時聰慧過人,加之其父又是當時鄆城縣有名的才子。發解試之前,吳用早已琴棋書畫無所不能, 四書五經盡皆知曉。

大比之年,吳用滿懷信心前往京師趕考,欲登科及第,一展胸中抱負。果然,他出色的才華、錦繡的文章得到考官大大好評。

奈何,天不遂人願。吳用雖有一身驚世才學,卻不懂官場人情。當時,宋代恰逢奸相蔡京掌權,蔡京結黨營私、黨同伐異,掌握天下文人士子升遷之路。

自唐朝時就有科考進士“過堂”的潛規則。考取進士者都必須要先到中書省都堂去謁見當朝的宰相,從狀元以下,也都要一一通報姓名,稱為“過堂”。

一“字”之差引發的血案——千萬莫再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過堂以後,新科進士還要“謝主司”,去知貢舉官員的府第或貢院謝恩。一次不行還得多次“曲謝”,這樣一來,形成了名義上的師生互助關係,也為唐朝末期黨爭之風盛行埋下隱患。

雖然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與及第舉人之間結為朋黨,早已詔令廢除此法。但官員之間仍然將此作為選官潛規則,特別是蔡京主政時期,天下官員七成皆出蔡門。

小地方出身、年輕的吳用,哪知道這麼多彎彎繞,考取進士後自然沒有前去拜謝蔡京。

蔡京一看,這還得了。一個小小的進士,眼裡竟然沒有自己的存在,若讓他當了狀元,以後還如何能輕鬆駕馭?

於是,在早朝定狀元一事上,蔡京上奏皇帝:‘’吳用文章雖好,但名字不吉利。如真點他“無用”為狀元,豈不有損大宋形象?”一代昏君趙佶頷首曰“言之有理”,金口敲定:‘’吳用永不錄用!‘’

從‘’吳用‘’到“無用”,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從此,吳用的一生被徹底改變了。

“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畢生的追求被人一言而絕,吳用心中有恨,定下了誓讓天下盡驚顏的復仇之志。

一“字”之差引發的血案——千萬莫再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七星聚義、 智取生辰綱、激林沖火併 王倫、破祝家莊和曾頭市、攻取 大名府、破連環馬、擒高俅等無數次勝利,吳用都是梁山好漢一系列勝利的策源點。他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趙宋皇室是多麼的有眼無珠。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借演義諷古人。宋代仁宗年間,就曾發生一名透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的真實事件。

《燕翼詒謀錄》卷五記載說,正因為殿試被黜,張元“走夏州”,即張元叛宋投夏之事,導致好水川之敗,宋軍損兵折將,西夏崛起,給宋朝以極大震撼與教訓。

施耐庵將自己的經歷帶入演義小說中,以“吳用”自比,感慨元末政治黑暗,自己生不逢時,一生不得志,滿身才華無處施展,借古諷今,將自己帶入演義小說中,將心中壯志,在小說中一一鋪陳開來。

一“字”之差引發的血案——千萬莫再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