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信了,參加過秘魯和智利“硝石戰爭”的並不是這支中國軍隊

別再信了,參加過秘魯和智利“硝石戰爭”的並不是這支中國軍隊

地理示意圖

在南美洲的西南部地區,有一個沿海國家智利,智利每年都要遭受海嘯和颱風的危害,在近代中國就曾經多次無償援助智利抗災。中國為什麼這麼關心智利抗災,其中除了人道主義救援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救助在智利生存的三十萬海外同胞(現在肯定不止這個數字),就是因為這三十萬華人,中國才會如此慷慨。

前一段時間網上流傳“19世紀60年代太平軍餘部在南美幫智利擊敗秘魯”的故事,其中的大致意思為“1862年,1萬多流散福建、原屬侍王李世賢的太平軍餘部,連同他們的親屬以“契約勞工”的身份被運到南美秘魯的伊基克,從事挖鳥糞和硝石礦的工作。由於生活條件和勞作環境極其惡劣,當1866年智利和秘魯、玻利維亞爆發‘硝石戰爭’後,這些太平軍發動起義響應智利軍隊,多次擊敗秘魯軍隊,戰爭結束後,智利政府決定將伊基克贈給太平軍餘部,讓他們成立一個自治鎮,但條件是繼續幫助智利攻打秘魯。太平軍不願意繼續充當炮灰,於是拒絕了他們的要求,甘願選擇融入當地社會。據說目前約有四分之一的的伊基克當地人有華人血統。”

別再信了,參加過秘魯和智利“硝石戰爭”的並不是這支中國軍隊

清朝軍隊

這則故事雖然聽起來很讓人振奮,但卻漏洞百出,不足為信。首先,太平軍餘部確實有流亡海外的,但時間並非1862年,因為那時候李世賢仍率軍在浙江作戰,等到李世賢部轉移至福建境內,已經是天京陷落後的1864年10月的事情了。

其次,“硝石戰爭”爆發於1879年,結束於1883年,而不是故事中所說的1866年。查證史料可知,1866年智利不僅沒有跟秘魯、玻利維亞打仗,反而與玻利維亞簽訂了邊界條約,兩國此後維持和平狀態達13年之久。直到1879年,智利才挑起戰端,出兵攻佔了玻利維亞最大港口安託法加斯塔。由於秘魯和玻利維亞在1873年締結了軍事同盟,雙方遂聯手對付智利。戰爭持續到1883年10月,以秘魯和玻利維亞戰敗而告終。既然1866年尚無戰事,何來當年“太平軍配合智利痛擊秘魯”一說呢?

別再信了,參加過秘魯和智利“硝石戰爭”的並不是這支中國軍隊

另外,目前居住在伊基克的華人大多並非太平軍後裔,而是來自廣東中山的新移民,約有700多人。而且有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是,19世紀被販往南美的契約華工死亡率高達75%,平均勞動壽命只有5年。可以想見,如果太平軍餘部1866年就在伊基克勞作的話,他們在歷經10餘載殘酷虐待後,等到“硝石戰爭”爆發時,還能剩下多少有戰鬥力的官兵?

那麼,太平軍(更準確地講是華工)到底參加過這場戰爭嗎?又該如何解釋伊基克華人血統比例如此之高呢?在1977年9月出版的歷史文集《秘魯的苦力華工》一書中,秘魯學者溫貝託·羅德里格斯為人們揭開了有關秘魯華工參加“硝石戰爭”的歷史真相。

別再信了,參加過秘魯和智利“硝石戰爭”的並不是這支中國軍隊

圖片來源於網路

1849至1874年,大約有10萬華工被掠賣到秘魯,被迫從事牛馬不如的奴隸勞動,秘魯對華工來說“簡直是一座無邊的地獄,他們血汗使山谷裡的河水都為之暴漲”。1870年9月,帕蒂比爾卡谷地(注:華工佔當地居民總數的61。4%)“阿拉亞”種植園的華工不堪忍受壓迫,揭竿而起,其他種植園的華工也紛紛響應,起義者迅速從百餘人擴大到1200至1500人。鬥爭矛頭直指萬惡的種植園主,起義隊伍搗毀了一個又一個種植園,甚至一度攻打沿海重鎮帕蒂比爾卡和巴朗卡。但在秘魯統治階級的鎮壓下,這次“規模和激烈程度在秘魯沿海地區史無前例”的大起義失敗了。

別再信了,參加過秘魯和智利“硝石戰爭”的並不是這支中國軍隊

圖片來源於網路

1879年“硝石戰爭”爆發後,痛恨秘魯種植園主的華工樸素地認為“智利人會把他們從半奴隸狀態下解放出來”

所以當智利軍隊乘勝向秘魯首都挺進時,廣大華工積極協助前者作戰。華工志願戰士達2000人,他們單獨編成了“火神營”,並在戰鬥中湧現自己的領袖金廷·德拉金塔納。羅德里格斯盛讚此人,稱他是“東方的斯巴達克,精力充沛和無畏的古董架,他以熱情感染了自己的同胞”。在1881年2月13日的聖胡安戰鬥和2月15日的米拉弗洛雷斯戰鬥中,這些華工戰士“熱情、忠誠地投入了戰鬥”。與之並肩作戰的智利士兵深為華工戰士大無畏的精神所感動,還編了歌曲讚揚華工的戰績。

今天的歷史故事就到這了,歡迎喜歡歷史的朋友評論區交流討論哦。

以上材料皆來自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