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發展的困境與痛點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文化旅遊開始在國際旅遊市場得到發展,並逐漸成為現代旅遊業發展的主流之一。低碳經濟時代,文化和旅遊兩大產業逐漸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優先發展的“綠色朝陽產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與旅遊業將有越來越多的融合發展。

文化旅遊不僅有助於保護和開發各民族各地方的特色文化,豐富和完善旅遊產品的內涵及價值,還有助於促進地區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發展。因此,文化旅遊已成為推動我國旅遊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文化旅遊發展的困境與痛點

01何為文化旅遊

文化旅遊是以獨特的文化資源為核心吸引力,吸引人們前往異地進行觀光、體驗、休閒、感悟的一種旅遊活動。

文化旅遊資源包括歷史遺址遺蹟、建築、藝術、民俗風情、宗教文化等,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包括歷史文化也包括一定的現代文化。

文化旅遊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體驗性、互動性等特點。

文化旅遊發展的困境與痛點

02文旅產業痛點在哪裡

一是基礎設施問題。目的地少在城市中心,道路、水系、植被、環境、管網、水電氣基站等等,旅遊企業需要承擔較高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

二是公益性專案問題。文旅目的地公益性專案如博物館、藝術中心、劇院、遊客服務中心等投入大產出小,而且公益性專案運營績效偏低。但是,這些公益性專案同時也是目的地精神氣質的呈現,如果沒有這些,文旅目的地就會過度商業化。

三是智慧財產權問題。文旅目的地缺乏真正的原創內容,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嚴重,體驗同質化較為普遍。

四是第三方平臺問題。部分業態過度依賴第三方電商平臺,容易在經營中喪失主動權。

五是“遊客、服務提供者、場景”三要素滿意度問題。圍繞三要素的滿意度普遍偏低,比如說,遊客不受重視,體驗與付出不成正比;一線服務提供者不受尊重,其收入基本上處於社會最低端;場景體驗感低下,缺乏美感,而且各場景之間資訊孤島嚴重,文旅目的地各品牌各業態之間資料不共享。

六是創新成本問題。隨著消費新生代的崛起和資訊科技突飛猛進,催生了文旅產業越來越細分化發展,企業將面臨越來越高的創新成本。新的旅遊線路在不斷增加,但單條線路的遊客數卻在下降。如果不在細分領域持續保持創新,就難以適應如今消費需求變化迅速、產品快速迭代的網際網路時代特徵,將面臨不可逆的使用者流失。

從未來市場需求來看,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消費能力越來越強,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國民整體知識水平在不斷提升,在這種大環境下,文化旅遊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需要,並且在旅遊的頻次上也在不斷增長。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也引起了國外遊客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選擇中國文化旅遊景區參觀遊玩。

透過大資料等資訊手段實現精準服務創新將對旅遊行業產生重要作用,尤其透過地理區位計算技術可獲得景區資源稟賦、自然資源、投資競爭力、交通和氣候等資料,從而為廣大遊客和消費者提供精準服務。

當前中國的文旅大消費產業開始呈現出消費大眾化、需求品質化、競爭國際化、發展全域化、產業現代化等發展趨勢。新形勢下,文化旅遊產業還是需要從資源、產品、服務、營銷、渠道及資本創新等層面重塑產業結構,並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從使用者角度進一步深刻挖掘人的需求。

文化旅遊發展的困境與痛點

03民族民俗文化旅遊開發

易造成兩種文化“硬傷”

事實上,有些地方的開發已經使地域民族民俗文化面目全非。

作為我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已經露出端倪,單從表面看,古老的徽派建築在現代化建築的侵蝕下已經退到幕後,浩繁的徽文化習俗傳承也出現間斷跡象,有的也僅僅限於表演性質。文化一旦失去了原來的氛圍和賴以存在的原始環境,也就接近存續的臨界點。

一是沒有強化遊客及原居民主動和自覺保護獨特地域文化的意識,更有甚者,為旅遊開發而開發,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一味迎合遊客的獵奇心理,使民俗過度商品化,嫁接了不符合本區域的其他文化元素,偏離本來的面貌,破壞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致使民族民俗傳承出現文化變異,形成不倫不類的文化產品;

二是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徵,而不加限制的旅遊活動導致旅遊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間的強大人口流和資訊流,在促進民俗文化的宣傳和傳播的同時,卻使外來文化的知名度、滲透力和影響力超越了土著文化。

我國文化產業內部存在不同業態,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常態文化產業,利用高科技興起的創意產業,再有就是依託或藉助旅遊業為龍頭髮展的特色文化產業,各種業態並存,都需要以創新為前提。十三五期間,以高科技為依託的資訊的創意產業將是我們國家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

文化旅遊發展的困境與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