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易卦的起源

陰陽,是易的最主要內容。

而卦,則是易的最大特徵。

那麼,卦和組成卦的爻,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不妨細細說來。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易傳《說卦》裡面,有這樣一段話揭示了卦的起源: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這段話裡面,明確提出卦的產生是由於“觀變於陰陽”。

而我們在前文已經說過,陰陽二字的最初本意,是分別指陽光的明暗。

所以,觀變於陰陽,實際上就是觀察陽光的明暗交替。

陽光的明暗交替,也就是易的變易之意。

所以,易學和卦象的起源,來自於對陽光的觀測。

測陰陽之景

陰陽由於原本是指陽光的明暗,所以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

所以古語中屢屢提到測陰陽。

易傳《繫辭》就說過,

“陰陽不測之謂神”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也說:

“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清華簡《保訓》也說,

“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

這些文獻所提到的測陰陽,毫無疑問都是把陰陽當成了可以測度的實物,不是什麼抽象的東西。

原因很簡單:陰陽既然是與陽光的明暗有關,那麼測量陽光在事物上產生的投影長度,就是測陰陽。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易卦的起源

土圭測陰陽

陰陽的測量,實際上就是測度日影。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 在“測”字下注:“猶度也” 。

測量日影,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土圭——所謂土圭,並不是土做的圭,而是有刻度的圭。

“圭”字裡面的兩個“土”,實際上就是圭尺上的刻度。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易卦的起源

古文圭字

圭尺,是古代觀察日影的測量工具。

《周禮·大司徒》 中,詳細記載了一段極其重要的測陰陽之法,使用的測量工具就是土圭,測量的物件就是日影的陰陽長短:

“以土圭之法測土深, 正日影, 以求地中 。日南則影短多暑, 日北則影長多寒, 日東則影夕多風, 日西則影朝多陰。日至之影尺有五寸, 謂之地中, 天地之所合也, 四時之所交也, 風雨之所會也, 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 乃建王國焉。”

這段記載中,土圭可以幫助人們“正日影,求地中”,找到“陰陽之所和”的風水寶地。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易卦的起源

卦與圭

卦是“觀變於陰陽”而產生的,實際上就是說卦起源於土圭測日影。

“卦”字從圭得聲,正說明了卦字與圭尺密切聯絡。

最早的“卦”字,應該就寫作“圭”——只不過,後來人們用卦來進行占卜,所以才在圭字旁邊加了個“卜”,才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卦”字。事實上,在漢代以前的文獻中,我們還能看到把卦字寫成“掛”或者“刲”的寫法,都說明了“圭”才是“卦”的本字。

所以,《說卦》裡“觀變於陰陽而立卦”這句話,已經清清楚楚地交代了卦象的起源,就是用圭尺來測量日影的長短

用圭來測量日影的操作,最晚可以追溯到傳說中《堯典》的時代。

考古學家們在古堯都平陽——陶寺遺址中,發現了觀象臺和目前最早的表,證明了最晚在四千多年前,古人已經在用圭表來觀察日影,“觀變於陰陽而立卦”了!

而且,這還絕對不是古人最早立卦的時間!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易卦的起源

陶寺堯都的文字

觀日之影

可以說,從古人開始關注太陽的那一刻開始,測陰陽的思想就已經開始萌芽了。

當人們發現了用圭尺測日影的方法,卦就具備了產生的條件。

太陽的執行,年復一年,產生的是寒暑往裡的變化。

在日影上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一個位置固定的事物(比如樹木或者山峰),它在夏天的影子會越來越短,在冬天會越來越長。

於是,人們開始試著在地上把這些影子的長度記錄下來。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尖銳的樹枝或者石塊在地上或者石板上刻劃。

這種刻畫的方法,就是“刲”。

古文“圭”字,又寫作頂部尖銳的形狀,表明原本用來畫卦的工具,就是圭。

甲骨文裡面的“圭”字,形狀就是一件頂部尖銳的刻畫工具。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易卦的起源

甲骨文“圭”字

後來,圭從畫卦的工具變成了一種禮器,但是仍然保留著尖尖的端頭。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易卦的起源

玉圭

不論是從形態還是用途來看,圭的最大特徵,就是有刻度。

這些用來測度陰陽日影的刻度,就是最早的“卦”象。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易卦的起源

本文為抱雪齋讀易筆記系列不造第幾回,欲知前事後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