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座標——羅振宇

蘇軾是一個具有超越意識的人。

你看他的詞,“大江東去”“一樽還酹江月”“明月幾時有”中蘊含著豐富的意象,這些意象往往指向兩個字——不朽。

復旦大學朱剛教授稱蘇軾為“中國人的靈魂工程師”。我覺得蘇軾更像一個編碼者,把大自然那些不朽的物象編織進中國文化的語言密碼之中。

這位古代優秀的詩人,透過自己的詩文,把永恆的物象,同我們有限的生命和各種感受瞬間連線起來。

先看一首詩: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這首詩名氣不大,但是對蘇軾很重要。為什麼?因為那個場景很重要。這是他於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日夜裡渡海北歸的時候,在船上寫的。

如果換作我,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能夠北​歸了,心情應該是怎樣的呢?應該狂喜吧?

但是,在蘇軾的一生中,你都看不到這樣的狂喜,為什麼?因為座標不一樣。

我們來想象一下,將近一千年前的一個夜晚,年過六旬的蘇軾乘一艘船,渡過黑壓壓的瓊州海峽,身後是自己的貶謫之地,前面是故鄉。

但是,他眼裡看到的是什麼呢?是天上的星斗雲月、天容海色,是魯叟孔子、軒轅黃帝。你說有什麼意思嗎?沒有。在這麼大的尺度和座標下,無論是歡喜還是悲傷,都沒有那麼重要。

所以他也不恨。拉長人生的座標尺度,悲喜就自如了。

理想如月,它不是用來觸控的,而是讓航海者借其光航行。

在蘇軾的世界裡,“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其實,在我們中華文化裡,“月”還代表著非常玄妙的情感。

天上的那個月亮,我不知道它是什麼。反正它在那裡,亙古不變。

每一條江河,每一口古井,每一隻酒杯,都能映照到那一輪月亮。我們的憂愁、歡喜,一抬頭就能寄託在它那裡。

月亮是一種隱喻:寓意超越的、恆常的事物,和一切日常的、個性的情境,彼此纏在一起,難分難解。

如果你正遇到人生意義缺失的困擾,那麼,蘇軾用自己的生命行跡,給你開了一味藥:只要你抬頭望月,感受到永恆的力量,再怎麼困難的眼前事都可以邁過去。

蘇東坡用調校焦距的方式,為每一箇中國人找到了人生意義的座標。

中華文明是一個巨大的意義系統。以蘇軾為代表,中華文明把那種遠距離的、客觀的、永恆的、壯闊的,遠遠超越於我們生命的物象,用詩、用詞、用文、用聖人之言,編織進我們的意義系統。我們中國人看月亮跟外國人看月亮當然不一樣。我們每到中秋節會思鄉,我們思鄉的愁緒是吃一個月餅就能緩解的,但外國人無法體會這種意境。這個意義系統是幾千年積累、編織出來的,在特定的物候,特定的所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緒下,我們中國人都有解決方案。

誰也不能保證我們存在股市上的錢明天不跌,我們所在公司的老闆明天不跑路,但是有​一件​東西我們保證得了,那就是任何困境和困頓,我們的祖先都透過文字,透過這種​物​象之網的編織,給我們構建了意義的解決方案。所以,傳統文化中的那些精華,才是我們中國人真正的財富。

摘自:《讀者》2022年第1期

永恆的座標——羅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