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作為光亮

書,就像是一束光亮。

在如今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一段時間不讀書,再次拿起書的時候,還是會感到陰雨連綿後初見陽光一樣的欣喜。更美好的地方在於,光亮是屬於自然界的,而書籍是由人類創造的。

書,作為光亮

被稱為群書之首的《易經》,由影象和數字組成,是上古時期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所著。但就是這樣一本無字天書,卻越來越受人類推崇。孔子晚年痴迷於易學研究,韋編三絕,手不釋卷,可見它的博大精深,絕非後世算命先生理解的那樣淺薄。這便是國學大師曾仕強講《易經》時座無虛席的原因了,因為,書,作為一束光亮,它揭開了宇宙人生密碼。

宋人黃庭堅曾經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據說,地球上,除了核能、地熱能和部分潮汐能外,其他所有能量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太陽。就拿我們生活中熟悉不過的煤來說,從本質上也不過是被古代植物儲存了一萬年的太陽能。萬物生長靠太陽,不外如是。而書之所以是光亮,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看似平淡不起眼,但是卻實在擁有著最偉大的力量,是一切知識和智慧生長的源頭。

書,作為光亮

剛剛過去的五四青年節,刷屏影片《後浪》裡說,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都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作為新一代青年,作為時代的“後浪”,我們更應該拿起書本,享受老祖宗幾千年的文化饋贈。當然,隨著知識付費的熱潮興起,聽書、夜讀等新方式層出不窮,音影片越來越成為人們瞭解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體書本開始受到衝擊。但是,這一切改變的只能是一直以來人們習以為常的閱讀方式,卻無法從根本上動搖書作為光亮的存在。

臺灣作家唐諾被稱為咖啡館裡的職業讀書人。年過六旬的他,15至20年間,每天定時到咖啡館,閱讀和寫作8-10個小時,從不間斷。在《十三邀》中,他對許知遠說,他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多驚世駭俗,反而覺得,讀書實在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一件事情,別人為什麼都不買書,這才是讓人費解的。

董卿說,讀書,不是讓你變得富有,而是讓你變得沉著。想起一個雪天裡賣地瓜的小女孩。是的,她就是一個賣地瓜的。但讀書卻讓她變得和其他賣地瓜的不一樣。因為讀書,她內心變得富足和強大,她的臉上,從來都不是迫於生計的苦楚,而是那種讀書才有的平和與自信。讀書,讓她在平凡的生活裡過著不平凡的日子。

讀書,也許不能直接給你帶來那些名利的東西,如金錢、地位,但它可以安撫你的浮躁、豐富你的知識、擴充套件你的視野,讓你在無助、迷茫、艱辛的生活中感受到不一樣的人生。當你失意落魄之時,讀書可以撫慰你的心靈,給你前行的動力;當你功成名就之時,讀書可以開闊你的視野,讓你戒驕戒傲。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如果我們相信書是光亮,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懷疑自己就是那須臾離不開光亮滋養的植物呢?我們需要時常記得這一點,這樣才不會放任自己在渾渾噩噩中頹唐垂敗,才不會忘記去一直追尋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