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說喜歡比努力更重要?

為什麼我說喜歡比努力更重要?

“跳出舒適區”似乎一夜之間就成為一個非常流行的說法,翻翻微信,各大成長類公眾號鋪天蓋地的灌輸給我們“跳出舒適區”的概念:

走出舒適區,才是活著最好的證明

舒適區裡除了舒適,一無所有

舒適區終有一天,會毀掉青春

跳出舒適區,做最好的自己

他們講了很多例子讓你感同身受:你每天處於一個讓自己很舒適的環境中,日子過得像上了發條一樣,有規律卻沒意義,你卻一邊數著時間的流淌,一邊暗自焦慮,外面那麼大,我還沒看看,趁著年輕,我得挑戰自己啊。

所以,你決定“跳出舒適區”了。

但是,這就能解決你的焦慮了嗎?不,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

為什麼我說喜歡比努力更重要?

為什麼我說喜歡比努力更重要?

M小姐已經從國企辭職了,她當年做建築工程師,除了第一年有點辛苦之外,後邊更多的就是圖紙、現場,乾的活也都是輕車熟路,已經在舒適區待了8年,真的是待煩了,而今她要跳出舒適區。

她想做金融行業很久了,高薪又體面,於是,經過朋友介紹,她進了一家第三方理財公司,做電話銷售。

但是,問題來了,她做了兩個月電話銷售,僅僅賣出了一單。而這種銷售底薪超低。

因此,她這兩個月幾乎都在吃老本,入不敷出。

她的焦慮感直線上升,在第三個月只有兩個客戶時,焦慮感爆棚。她開始羨慕過去國企的編制,即便每天週期性的忙,那總也還有穩定的收入。雖然空虛了一點,但也比餓肚子強。

一種巨大的悔意侵襲著她。不是說的好好的“跳出舒適區”嗎?怎麼跳出了,反而更難受?

不只是M小姐,想想看,你自己會不會也是這樣?決定要改變原本的生活,挑戰自己的時候,是做了精心的前期調研和準備,還是盲目跟風,衝動而為呢?

成功學只告訴你要跳出舒適區,卻沒告訴你,其實你有可能不適合跳出舒適區。

因為對於跳出舒適區,你可能並沒有準備好。

就像M小姐一樣,她想要跳到金融行業,但是自己一沒有金融行業的知識儲備,二沒有對整個行業的整體認知,所以只能去做一個電話銷售,甚至做電話銷售,她也沒有好的客戶資源。

不擅長游泳的人被踢下水可能就學會了游泳,但一個完全不會游泳的人,如果盲目地跳進水裡,卻有可能被淹死。

除此之外,盲目地跳出舒適區,你找到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許多人在跳出舒適區的時候,並沒有考慮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或者只看到這個領域好的那一面,卻忽視了壞的那一面,就像金融行業雖然高薪,但是有業務壓力,廣告行業雖然好玩有趣,但是要面臨甲方無休止的改動等等。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看向別人的工作和生活,總是不自覺的加一層金光閃閃的濾鏡,卻沒有想過,剝下了那層虛幻的外衣,冰冷堅硬的現實核心自己又能否接受得了。

對自己的能力和生活做一個客觀評估。要知道,並非所有的重複都毫無意義。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是不需要改變的,他們會幫助你建立秩序與規則感。

對於“舒適區”,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將其視若洪水猛獸。只要呆得對,呆得好,我們依舊可以成為人生贏家。

《奇葩說》第二季的冠軍邱晨,曾經這樣講過自己的經歷,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辯論圈的大神,在北京創業開公司,並且產品一上線就成為喜馬拉雅知識付費第一名,是因為他們喜歡,並且善於做辯論這件事情。

如果換一個人,天天熬辯題,想論點,估計用不了幾天就熬不下去了。而他們不同,這個圈子其實是他們的舒適區。而他們如果換了別的事情,則會表現出超出常人的“懶”和“喪”。

喜歡比努力更重要,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堅持一件事情,不是因為毅力,而是因為興趣。

舒適區其實就是這樣的存在,它是你的興趣所在,你能夠毫不費力就能完成,並且能夠產生愉悅感。

樂在其中地去堅持一件事,總好過天天暗示自己“你必須這麼做”要來得容易且長久。

所以與其你盲目的更換方向,在一個付出成本過高的領域去堅持,去吃苦,不如在合適你,並且你喜歡的事情上深入挖掘。就像釣魚一樣,你在河邊待得夠久,能釣到的機率就越大。

與其跳出舒適區,不如找到自己的舒適區。

舒適區裡除了舒適,並不是一無所有,還藏著你對自己的認知和根植於骨子的興趣。從自身出發,打造興趣和這個世界的連線,你會用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不用非要執著於自己做不到,或者做起來有難度的事情,放過自己,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在舒適區裡用較低的成本,維持較長的時間,試試看,或許這樣會更適合你。

終有一天,你會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