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混混到“九千歲”,魏忠賢的一生,究竟是鉅奸還是有功於社稷?

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關,大明王朝最後一位可以抗衡農民軍的將領孫傳庭兵敗身死,1644年,李自成兵鋒直指北京,京師搖搖欲墜,立國二百七十餘年的大明王朝已經到了最後一刻。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在城外震耳欲聾的炮聲中,崇禎皇帝朱由檢最後一次上朝,以往高談闊論,滿腹經綸的大臣們,全都低頭不語。崇禎心裡明白,此刻,這些人的心裡,已經不是如何退敵,而是在考慮自己的後路。

小混混到“九千歲”,魏忠賢的一生,究竟是鉅奸還是有功於社稷?

李自成

突然,太監曹化淳打破了這安靜尷尬的氣氛,對崇禎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是的,這句話提到的忠賢,正是本文的主角,太監魏忠賢。下面我們講講這位“九千歲”的一生,他真的是我們認知中的鉅奸嗎?

小混混到“九千歲”,魏忠賢的一生,究竟是鉅奸還是有功於社稷?

1。小混混魏四變身李進忠

在明朝這個時代,太監的數量,達到了歷史巔峰。最多時高達十萬,直到明朝滅亡,宮中還有七萬餘太監。一般人做太監,是在年幼之時由家人做主淨身,但魏忠賢,註定與眾不同,他是在二十二歲娶妻生女之後,毅然自閹。

那時的他,還不叫魏忠賢,我們從史料中,沒有得到他的本名,因他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家人稱他為“魏四”。從少年時期開始,魏四就開始和村裡的混混們一起玩耍,瑣碎的家庭生活對他來說,沒有一點吸引力,每天就和這幫哥們,吃喝玩樂,偷雞摸狗。

他喜歡賭博,甚至自己的一生,他也要去賭上一賭。在一次賭場失意後,魏四產生了進宮做太監的想法,是呀,與其像現在這樣窮困潦倒,還不如進宮賭一把,甚至,此時他的腦海中已經有了自己榮歸故里,縣老爺親自迎接的場景。然而,作為一個男人,這個決定可不是說下就下的,畢竟這個後果無法挽回。。。

他的猶豫,無奈,彷徨,輾轉反側,是現代的我們無法想象和理解的,但賭徒的本質讓他很快決定了,為自己的未來拼一把!面對這樣險惡的未來,這是一個鋌而走險的決定,成功率微乎其微。說幹就幹,畢竟,成功了,一家人可以改變現狀。失敗了,就當村子裡少了個浪蕩子。於是,他選擇閹割了自己(場面血腥不過多描述)。

或許歷史註定了他的不凡,在用光了賣自己女兒和哥哥賣盡家產的錢後,魏四搭上了那一年進宮的末班車,那一刻,他的喜悅不亞於我們今天的中彩票。

進宮後,他馬上有了新的名字,李進忠。然而進宮後的第一份工作,並不光彩,每天起早倒淨桶(可以理解為倒馬桶)。直到目前,我們從任何的角度也看不出,這個人將來會有掌管大明帝國的權利,他既不識字,也沒有任何野心,甚至進宮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衣食無憂罷了。

小混混到“九千歲”,魏忠賢的一生,究竟是鉅奸還是有功於社稷?

進忠發跡

歷史偏偏要給他一段不一樣的奇遇,在進宮十幾年後,魏忠賢的處境有所改變。靠著巴結,魏忠賢成了皇長孫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身邊的典膳。典膳是明朝照顧皇室成員起居和飲食的專門機構。魏忠賢小心服侍,頗得府內外的好感。這也為他日後的上位奠定了基礎。當時的太子朱常洛並不受當今皇帝待見,但魏忠賢小心地伺候著皇長孫朱由校,(後來有名的木匠皇帝),也時常聽魏忠賢講一些民間有趣的故事。

久而久之,這二人的關係愈發親近,亦主亦僕,亦師亦友。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做了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繼位。魏忠賢所在的皇長孫的住所也成為了東宮,這讓他的心裡,舒暢了不少。

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明光宗朱常洛登基僅一個月,就因為縱慾過度,駕鶴西去。朱由校順理成章地登基成為下一任皇帝,這一切都讓魏忠賢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曾經他一度認為自己的一生,也就是膳食處的一個小太監了。

小混混到“九千歲”,魏忠賢的一生,究竟是鉅奸還是有功於社稷?

我們都知道朱由校這位皇帝,因為他的父親不受待見,所以自己小時候也沒有接受皇家良好的教育,文化不高,對政治,權力沒有過多的興趣,卻唯獨喜歡做些木匠活,他能自己設計精巧的玩具等,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而魏忠賢從小陪在他的身邊,又與他最為依賴的乳母客氏有著私情。在這裡我們提一下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朱由校對客氏感情之深厚,已然超越生母,在他登基後,客氏按規定要離開宮裡,可僅僅一天,這位年輕的小皇帝竟然說

“今日出宮,午膳至晚未進,暮思至晚,痛心不已,著時進宮奉慰,外廷不得煩激”

。大概意思說的是,我(朱由校)非常想念客氏,從早到晚想,飯都吃不進去,所以一定要讓客氏回來,大臣們不可勸阻。就這樣,客氏被接了回來,之後的風光不亞於太后。

所以,成為客氏的情人(明朝對這樣的關係稱之為“對食”),成為了魏忠賢人生當中的轉折點,客氏最親近的人自然也是皇帝最喜歡的人,從此魏忠賢成為了皇帝最信任的太監(沒有之一),因為對政治沒有任何興趣,甚至有些討厭,繁瑣的政務和批閱奏摺對朱由校來說,成為了折磨,所以他需要一個替他做這些事的人。由此,魏忠賢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工作是替皇帝批閱奏摺。

為一個對政治沒興趣的皇帝批閱奏摺,這意味著大明王朝的所有權利都掌握在了他的手裡。

小混混到“九千歲”,魏忠賢的一生,究竟是鉅奸還是有功於社稷?

魏忠賢的功與過

我們眼中的魏忠賢,在書本和影視劇的描述演繹下,是一個十足的大奸臣,似乎沒有絲毫優點。而對於東林黨的瞭解,則是高尚無私,一心為國。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這裡我們先了解一下魏忠賢在朝廷的死對頭——東林黨

東林黨是在明朝末年,國家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成立的,一些讀書人擔憂國事,他們聚在一起,討論救國救民之道,久而久之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形成了一個政治聯盟,到後期可以干預朝政。

比較相信一句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我們對魏忠賢瞭解最多的相關書籍,很多資料大多出自《明史》,而《明史》是由清代初期遺留下來的明朝文人所寫,這些文人大部分都是原東林黨人,所以在清廷統治下描寫前朝歷史並且是自己死對頭的記載,有多少是清廷授意下對前朝的抹黑,又有多少是對魏忠賢的口誅筆伐呢?

小混混到“九千歲”,魏忠賢的一生,究竟是鉅奸還是有功於社稷?

我們簡單的判斷,雖然此人目不識丁,但能從一個倒馬桶的小太監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絕對有極高的智商與情商, 如果魏忠賢真的像歷史描述的那樣不堪,只會溜鬚拍馬,他真的能走到這一步嗎?

很多事情都有多面性,他在上位過程中不擇手段排除異己,專橫跋扈,到掌權後的貪汙受賄,結黨營私,這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在其執掌朝政期間,朝廷有錢,國家相對太平,百姓賦稅較低。

明朝末期,關外的後金政權(滿清的前身)日漸強大,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一直在率軍騷擾攻擊大明。既然常年打仗,那麼軍費肯定是第一位的,魏忠賢執政後,恢復了萬曆末年取消的工商稅、海稅等。大幅削減了農民階層的稅收,一方面透過徵收東南地區富商的稅收來補給邊防軍隊,保證了軍費的穩定。另外一方面還對貧困地區減少賦稅,防止農民起義造反。這也是在魏忠賢執政期間,中原並未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原因。大家可能不知道,事實上東林黨人大多出身於東南士大夫階層,而魏忠賢搜刮的錢,大多也是從這些東南士大夫家裡搜刮出來的。所以東林黨對魏忠賢的攻擊並非一心為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應該是魏忠賢動了他們的“蛋糕”。

崇禎皇帝除掉魏忠賢后,再次倚重東林黨,結果又斷絕了東南沿海的稅收“財路”,當全國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時,朝廷卻財政枯竭,一個個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黨人,卻誰也不為國家捐獻錢財,最後全都落到了李自成手裡。

所以我們看魏忠賢,雖然貪婪無恥,但在國家安危面前,還是有一定眼光的,也正是他,相信並重用了袁崇煥,熊廷弼等名將,大明朝廷才能和滿清騎兵斗的有來有回。

小混混到“九千歲”,魏忠賢的一生,究竟是鉅奸還是有功於社稷?

以至於崇禎逼死魏忠賢后,在大明即將滅亡的時候下密旨:重新收斂魏忠賢的遺骸,並且還埋在了這位魏忠賢生前選定的地址香山碧雲寺,此舉可以理解為對魏忠賢部分價值的肯定,也是對自己執政十七年所作所為的否定。

所以作者認為,對於魏忠賢的評價,如果僅看個人角度,那就是一個任人唯親,專權跋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如果從國家社稷的角度看,那他是有一定功勞的。反觀他的對手東林黨人,滿口仁義道德,卻也沒少做危害國家利益的事。

以上為作者對這段歷史的客觀評價,並非洗白魏忠賢,僅代表個人觀點,對待歷史,我們應該有一個懷疑的態度,一個清醒客觀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