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歡迎你來看我的乾貨文,全文2700字,讀完大約4分鐘。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在開會時,會聽不懂一些人的發言,還總是聽不懂那些人的發言。他們聽起來很高深,也很充分,可總是聽不懂他們講了什麼。曾經的我還是一名職場小白,以為這是因為自己水平不夠,能力不足。如今作為一名職場老鳥,終於鼓足勇氣向周圍同事訴說這種感受時,收到的竟然是一片附和之聲,原來大家都聽不太懂他們的發言。

他們在部門會議上的發言,並不是準備不充分,也會準備好幾頁甚至十幾頁的PPT;他們並不是論證不充分,資料、圖表等應有盡有。只是他們喜歡這樣說:我們分析了市場上的幾種競爭商品,A市場佔有率最高,但利潤率較低,因為價格相對低;B產品利潤率最高,但市場佔有率排在第三位;C產品……同事在下面忍不住說:每個產品的優勢到底是什麼?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知名投資人張瀟雨這樣說;語言是思維的降維。

我們的思維是三維的,是立體的,而語言則是二維的。

不難想象,在那些同事的腦海中,有一幅恢弘的江山山水圖,可講出來就變成了黑白抽象畫。想得明白不等於說得清楚,說得清楚不等於對方就聽得明白。因為溝通的本質是雙向的,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講者與聽者雙方的互動。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講的明白對方卻聽不懂,你需要注意這三個因素

自己說了半天,發現對方根本沒聽懂。這種情況是職場中的很多人都會遇到的,甚至職位越高的人更容易遇到。

鍾佳偉在《高情商溝通》中提到:職位越高的人越難說服別人。

作者在這本書中描述了很多自認為溝通能力良好的精英人士,他們有的是專業的律師,有的是顧問,有的是500強的高管。他們常常會困擾為什麼總是很難說服別人,似乎越有經驗、邏輯越清晰,反而越難說服別人。這是因為他們在表述觀點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傾聽者是非專業人士,或者是過度運用專業術語,這於是對於知識儲備不足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這讓人很容易想起一種現象:聽得懂你說的每個字,可連起來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溝透過程中,首要的是訊息的有效傳遞,作為講述者的我們,要搞清楚聽眾是誰,他們有什麼樣的特質,從事什麼樣子的職業,他們喜歡什麼等等,這些都要納入考慮範圍。也就是從what(講什麼)、why(別人為什麼要聽你說)、how(聽了之後會怎麼做)這三個維度來考慮。

這三個維度是要綜合去考慮,例如在產品分析會上,面對部門同事和老闆,講解的重點自然不同,如何去把握講什麼,就要先考慮別人為什麼要聽你說,也就是你講的內容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價值,這也就是對方聽了之後會怎麼做。如果每次發言之前都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去考慮的話,慢慢說的話就會更容易讓對方明白。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當我們說的話可以讓對方更容易聽懂,這完成了溝通的初步環節。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也就是讓對方更容易贊同你的觀點。你還需要下面兩個模型來最佳化。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思維具體化讓你說什麼都有理

前幾天辦公室經理讓同事小鄧去確定下週三全體會議的出席率,一上午過後,小鄧回來這樣說:於經理,我挨個部門核實過了,市場部說下週三大部分人都要出去做調研,能來的人不多;財務部說下週三上午要去財政局開會,如果改成下午開會可以參加;策劃部說本來他們也打算在下週三開分公司影片會議的,現在在協調改時間,如果成功的話再告訴我們,其他部門都可以按時參加。

相信如果你是這位於經理,估計等到第三句話就會覺得有點不耐煩了。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最擅長的是分析和思考,最不擅長的是儲存,

於是我們形成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在聽到一句話時,自然而然會和前面一句去聯絡,尋找其中的邏輯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在職場中,經驗豐富的人在彙報事情時會先講結論,結論之後再進行合理的論述,而職場小白則不會很注意這一點。

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作者芭芭拉·明託在麥肯錫工作多年,她提出了MECE法則。這個法則是說,我們首先要把自己的結論說出來,之後再闡述論據,而需要闡述的論據不超過7條,而這闡述的7條論據要具體且相互獨立。這是因為當論據超過7條之後,大腦就宕機了,無法記住。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只是簡單把論據進行分類,這還不夠。為了讓論據更有說服力,我們需要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這時要讓數字來幫忙。在工作中,我們向老闆匯說方案A比方案B好,這一句話時不足以說服老闆的。可如果這樣說,利用了方案A可以讓利潤提高2個百分點,成本下降1。5個百分點,而方案B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相信老闆聽到這裡就會馬上同意執行方案A。

數字化的論據所體現的是思維模式的具體化。也就是用具體的案例、數字來代替“好”、“強”等比較籠統的詞彙,這會讓你的表達更具說服力。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要能把具體化思維運用得當需要一定的練習。你可以嘗試在平時說話時,先在心中打一個腹稿,想一想自己想說什麼,如何用具體的案例、資料來證明這個觀點,自然而然就能熟練運用這個具體化思維模型了。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當我們知道要先講結論,懂得利用具體化的論據來證明觀點,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排列論據。因為語言是二維的,也就是先說什麼後說什麼。這時我們需要思維結構化這個思維模型。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思維結構化讓你擺脫混亂論證

思維結構化其實把你的論據組合搭建起來的過程,我們可以利用這四個邏輯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重要性順序以及邏輯演繹順序。

時間順序就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處理。比如在組織一場活動時,按照時間順序,需要思考透過如何設計環節來達到逐步展示主題的目的,這個步驟不可以進行隨意的調換。

空間順序則是更多地指的是地理位置等,比如華東大區、華北大區等都是按照空間順序來進行劃分的。

重要性順序則是指整體中影響最大的那個因素,比如在分析影響利潤高低因素時,需要確定到底是收入過低導致的,還是成本過高導致的。

邏輯演繹順序則在實際中應用不多。這是因為這個方法對聽眾要求較高,聽眾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聽懂。

這四種方法不但可以在整理論據時有用,在收集論據的過程中也是十分有效的。在職場中我們常常會面臨一些從未遇到的問題,也可以用上述四個方法來輔助我們整理思路從而找到最優解。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就拿在面試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選擇這份工作來說。直接去思考結論則會很難,可以先進行資訊的收集。比如是我在這方面有專業優勢、性格上適合、自己對這份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等等。面對這一堆資訊,我們該如何去整理呢?可以進行歸類,分解成:性格、經驗、個人素養等方面。

在按照重要性原則決定闡述的順序,按照結論先行的原則,首先展示自己最有優勢和特長的一個因素,可以先展示自己豐富的經驗或者學識,其次可以表明自己的性格優勢,第三強調因為自己愛好也是這個領域的,更加促進自己取得這些成就。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從一個大的問題:為什麼適合這份工作出發,拆解成了三個小問題,而透過這三個小問題的解決,讓我們可以提出具體的案例來論證,從而為解決大問題提供有力的論據支撐。

說說說了很久,對方還是聽不懂:想要說服人,你需要這3個小技巧

溝通與表達是人類的本能,可要想對方能準確接收到資訊並不容易。當你費勁口舌之後,發現對方依舊是一臉茫然,這時應該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表達方式是不是有問題。

這裡面也藏著職場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