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絕對需求和被分割的相對需求

人的絕對需求和被分割的相對需求

工業革命有一個巨大的假設:把人類長期的絕對稀缺,分割成多期的相對稀缺。

從馬斯洛的最底層,一層一層向上滿足,到了精神追求,也是一種長期的絕對稀缺。

所以可以解釋物質基礎滿足後,為什麼不斷向上的動力,和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不斷向前。

我想工業的底層邏輯是限制需求和能力的層級以達到擴大規模的目的,本質上是需求能力和產量三者的制約平衡的博弈。

限制需求和能力能級——產量規模(更多的數量)

限制規模和能力能級——需求規模(個性化)

限制需求和產量規模——能級規模(更好的滿足)

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更多是未來最後的樣子是什麼?從那個最終的需求看看每一個切片的相對稀缺,才可能成就一個長期事業,一家跨越週期的公司。

這一點在《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裡面有一些啟發:

“而悲觀的估計是,未來3年內,華為將陷入夏農定理、摩爾定律魔咒般的毀滅鏈條:第一波戰略性盛極而衰的過剩的算力的創造者戴爾、聯想、惠普;第二波盛極而衰的將是計算能力的廣義提供者英特爾、高通和amd;第三波將會是華為這樣的通訊巨頭。而最後勝出的基本不被夏農定理、摩爾定律魔咒影響的,更早進入智慧時代的alphabet、亞馬遜這樣的公司。換句話說,如果華為致力於完成1000億美元銷售額的目標並可持續發展,真正對標的巨人應該是alphabet和亞馬遜。 ”

週期是必然的,需求是相對的稀缺,而不是絕對的稀缺,最終的形態的判斷,決定了你的對手和你所有的戰略路徑。

在山洪來襲的時候,沒有一個是倖存者。

很多時候不要錨定那些肉眼可見的對手,它和你一樣只是週期中的滄海一粟。

“衝擊圖書出版業的不會是亞馬遜,而是未來。”@傑夫·貝索斯

——照相機先生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