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短缺終結全球化時代

我們的安全研究專欄作家介紹後大流行世界中的精益、供應鏈和復原力。

半導體短缺終結全球化時代

拜登在簽署美國經濟行政命令之前發表講話時拿著半導體

自COVID-19大流行開始一年來,全球經濟的供求關係都變得十分旺盛。危機開始時,人們對基本必需品的供應表示恐慌,自私的購物者囤積衛生紙和瓶裝水。不久之後,餐館、現場娛樂和零售業對當面服務的需求消失,導致大量失業,進一步限制了需求。與此同時,消費者支出普遍轉向基於網際網路的服務。

在美國經濟刺激計劃推動下,需求的急劇變化正導致新的短缺。目前最複雜的短缺商品是半導體計算機晶片。原因不難確定。大量白領現在在家工作,對新電腦、數字網路攝像頭和其他裝置的需求飆升。他們和其他許多人從新的電視和影片遊戲系統尋求娛樂。在汽車銷售在大流行初期急劇下降之後,需求也出現了同樣急劇的上升。許多公共交通通勤者轉向汽車和卡車。例如,幫助提高燃油經濟性的專用計算機晶片的短缺阻礙了通用汽車卡車的整個裝配線,而有些則根本沒有。

半導體積體電路(又名“計算機晶片”)的歷史,與20世紀末全球經濟的轉型有著密切的追溯。電晶體在1947年的發明使得研發投入巨大,科學專業知識只能集中在像貝爾實驗室這樣的機構。由於冷戰,計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在國防工業和太空競賽方面的大規模投資。為了保護全新的、專有的和非常昂貴的技術,半導體公司被垂直整合。一家公司計劃、設計、製造、包裝和測試其產品。日本和歐洲公司試圖在本世紀中葉以這些理由與美國強國競爭。

但是,這些巨大的技術飛躍改變了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因為他們正在蓬勃發展。積體電路(IC)邏輯晶片和CPU在20世紀80年代催生了個人電腦,使需求飆升至超過美國設計公司現有生產能力。恰如其分的是,新的計算機通訊和庫存技術有助於緩解美國設計的IC晶片在東亞的外包問題。

美國法規的減少和貿易壁壘的放鬆,使得離岸外包趨勢得以加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只有那些擁有強有力的國家法規和廣泛的工業補貼的國家才最有能力完成美國公司想要完成的工作。在半導體領域,我國臺灣地區在製造製造“鑄造廠”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臺灣台積電公司目前在全球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28%)半導體制造業方面,另一家臺灣公司則進一步增加13%。

控制半導體技術仍然是2021年的問題。只有一家荷蘭公司,ASML,生產最精密的5奈米極端紫外光刻機。它們仍然非常短缺。臺積電幾乎享有這些機器的獨家使用權,而美國在2019年11月進行干預,阻止ASML向我國出售機器。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計算機晶片的全球化,這也是少數公司仍然對該行業某些部門享有壟斷權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