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國,教化四方: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何能源遠流長?

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豐富的文化內涵都是在農業社會里形成的,無不帶有農業文化的特徵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根基深厚,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已浸染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其精華部分已積澱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泱泱大國,教化四方: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何能源遠流長?

任何一個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的中國人,不可避免的要接受這種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在中國悠久的農業歷史中培育出了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多種農作物。其中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不同,北方主要以麥為主要農作物,南方主要以稻為主要農作物。從這一分佈格局形成至今,其分佈形式基本沒有大的變動。

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一大特點,這種特點一直延續至今,主要體現在生產工具、耕作方法和田間管理三個方面。

泱泱大國,教化四方: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何能源遠流長?

中國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鐵犁牛耕,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牛耕這種形式已經被動力更強,工作效率更高的機械所取代。但鐵犁卻被廣泛地接受和採用,並與現代科技完美地結合起來,使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而且,現在在貴州、雲南等許多偏遠的地區,機械化無法使用的地方,鐵犁牛耕這種古老的耕作方式仍然被沿用著,對於促進當地農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泱泱大國,教化四方: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何能源遠流長?

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產生的基礎,農耕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中國傳統農業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政治、經濟產生了十分緊密的聯絡。眾所周知,中國的農耕文明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但由於黃河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更適宜遠古木石銅器農具的運用和粟、稷等旱作物的生產,所以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游達到較高水平,黃河中下游地區自然也就成了中國上古時代政治、經濟和人文中心。隋唐以後,隨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農業迅速發展起來,並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現象。農業的發展關乎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古代是這樣,現在更是如此。

泱泱大國,教化四方: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何能源遠流長?

中國的農業經濟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農業經濟下特有的傳統農耕文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著農耕文化的發展,同時也造就了中國數千年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