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包檜兒丨值得“再來兩個”的杭州風味

沒有吃過蔥包檜兒,就不算到過杭州。

上學時看書上寫的蔥包檜兒,不知為何物,總覺得單從名字上聯想,只是一道“檜”制的菜餚,沒甚稀奇。

後來到杭州參加工作,老同學請我吃了小籠包、東坡肉和西湖醋魚等,問我:“你還吃得下蔥包檜兒不?”

蔥包檜兒丨值得“再來兩個”的杭州風味

我是個“吃飽了也要再喝點湯溜溜縫兒”的人,心想著只是加道菜而已,害怕了不成?

他帶我七拐八拐,鑽進一條衚衕,指著遠處街角一對擺攤的老夫妻說:

“如果不是老杭州,你真找不到這處。”

他要了一對,我捏起來幾口下肚,他看著我已經溜圓的肚子問:“怎麼樣?”

我說:“再來兩個。”

蔥包檜兒丨值得“再來兩個”的杭州風味

蔥包檜兒其實是一道點心,價錢不貴,做法也簡單。

把油條和小蔥裹進攤薄的麵餅裡,在鐵鍋上壓烤或油炸至餅皮脆黃,最後配上甜麵醬和辣醬。

但簡單的事情用心做,總能在平淡的味蕾上開出花來。

講究的小食攤主必須要用現烤的蔥,趁熱捲進皮子裡,壓扁的力道要不輕不重、煎烤的火候要不文不武。

所謂“度”的把握,在這道小吃食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蔥包檜兒丨值得“再來兩個”的杭州風味

尤其是冬天的街頭,咬上一口剛出鍋、又香又軟的蔥包檜,感受蔥香、面香、油香和醬香在唇齒間的交匯,彷彿整個人都被治癒得妥妥帖帖。

這可能是很多杭州人小時候的記憶,所謂老底子的味道最落胃。

中國人喜歡賦予飲食以文化,用口口相傳的故事給食物增添除了色香味之外的溫度。

蔥包檜兒丨值得“再來兩個”的杭州風味

事實上,蔥包檜兒名字裡的“檜”並不是烹飪技法。

南宋末年,金軍入關,嶽大元帥精忠報國、臨危受命、捷報頻傳,但豐功偉績最終卻淪落於奸人的話柄,英雄最終隕落於杭州風波亭。

百姓無不痛心疾首,當時杭州有位點心師傅,拿麵粉捏成了兩個象徵秦檜夫妻的麵人,扭成一股,丟進油鍋煎炸,以解心中之恨,還起了個名字叫“油炸檜兒”。

一時之間,一陣“杭兒風”颳起,這道小吃也開始風靡。

後面還出了升級版,不僅要炸“檜”,還要煎烤之。

蔥包檜兒丨值得“再來兩個”的杭州風味

如果不是後來偶然間從書上讀到這段典故,還真難以想象,這麼小又妙的點心身上,竟然負擔了這麼重的歷史典故。

賣蔥包檜兒的,在街邊支一個小攤,一口烏黑又扁平的大鍋,手裡鐵鏟把鍋沿敲得當當響,嘴裡不閒著,用清脆的杭州方言喊著:

“來,蔥包檜兒好哩,蔥包檜兒吃哩!”

蔥包檜兒丨值得“再來兩個”的杭州風味

周圍一群男女老少,伸著脖子,手裡提溜著豆漿、牛奶、保溫杯,眼巴巴地等著蔥包檜兒出鍋之後搭配著吃。

別有一番市井裡的踏實與日常。

吃過蔥包檜兒的人會打趣說,它是迷你版的煎餅果子,也不無道理。

縱觀各地美食,如果較起真來還的確皆有相似之處。

但不可否認的是,同樣的東西,換個地方、換種心情、換個烹飪的手藝人,那又是另一種風味了。

蔥包檜兒丨值得“再來兩個”的杭州風味

在今天,南北食貨都能在網上快速買到,躺在方方正正、大大小小的紙盒子裡,奔向你的廚房。

但我總覺得,真正帶著地道本味的食物,還是得親自到當地去吃,從塑封袋裡取出來的終究是少了點靈魂。

《風味人間》裡說:“不同的地理條件,造就人類千姿百態的生活方式。

中國,擁有最富戲劇性的環境和氣候,從荒漠到平原,從山地到海洋。

人們因循自然,從食物中獲取能量;竭盡才智,用美味慰藉家人。

讓我們穿越四季,跨越山海,開始一場,採集風味的旅行。”

蔥包檜兒丨值得“再來兩個”的杭州風味

所謂的風味,或許正如蔥包檜兒這樣,不起眼又一嘗難忘,需要你“穿越四季”的誠意和“跨越山海”的決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