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殼到獨立IPO,巴九靈能否擺脫“吳曉波陰影”?

6月11日晚,大V吳曉波又一次刷屏了金融圈。

曾經在去年試圖透過借道重組登入A股而折戟的吳曉波,這次改走IPO之路。

倘若一切順利,吳曉波將成為繼羅振宇、袁嶽之後成為出現在A股市場的第三位大V,其他兩位早已在IPO輔導的路上,而袁嶽甚至已完成了其名下零點有數的科創板上市輔導。

繼去年的借殼失敗後,以“企投家”和“新匠人”為特色的巴九靈能讓自身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同嗎?

比較矛盾的是,巴九靈從吳曉波的熱度中生根發芽而成長,但其花開之時卻被吳曉波的影子所遮蔽——去年的借殼上市之所以終止,源於深交所對於其業務獨立性的質疑。

從借殼到獨立IPO,巴九靈能否擺脫“吳曉波陰影”?

1.借殼之路上尷尬的絆腳石——財經大V的熱度

作為媒體出身的自媒體操盤者,曾經是財經記者的吳曉波似乎比傳統的金融人士更瞭解熱點和情緒的重要性,在眾多大V當中,吳曉波財經的影響力要超出同行,儘管在資本市場的道路上他已落後於羅振宇和袁嶽。

作為財經記者從業13年之後,透過《大敗局》和《激盪三十年》的熱銷,吳曉波在財經的江湖圈子裡坐上了最高處的幾張座椅之一。

吳曉波開始將自己透過長期一線訪談而積累下來的行業內容篩選整理後輸出,尤其是對商業的理解。在眾多財經媒體只是單純地評論宏觀形勢和給所謂的小白觀眾普及理財概念時,吳曉波將商業解惑與商業投資作為主力課題,開發出企投家和新匠人的個性化模組,並結合泛財經傳播和知識付費,奠定了自己在財經類知識付費領域中的頭部地位。

而吳曉波的巴九靈公司為人所熟知,則更多地是在去年攜手全通教育借殼一事之後。

2019年3月18日,全通教育公告,公司擬開展重大資產重組,具體內容為擬以發行股份方式購買杭州巴九靈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96%股權,同時擬募集配套資金(以下簡稱“本次交易);隨後,全通教育因重大資產重組事項而進入停牌狀態。

隨後便是一波三折。深交所2019年3月31日就此事出具問詢函,主要問題在於:相關知識付費業務是否具備資質;擬收購標的巴九靈的業務是否過分依賴個人IP。

第一個很容易回覆,第二個就不只是一個問題這麼簡單了。

什麼叫依賴?

很簡單,像今晚這種,巴九靈接受IPO輔導,吳曉波被刷屏,這是不是對個人IP太過依賴已經很明顯了。甚至在全通教育的相關訊息上,都已經充斥著吳曉波和巴九靈的名字。

所以去年全通教育收購巴九靈一事,最終結果是2019年9月,全通教育公告,終止此次重大資產重組事宜。

而在全通教育與深交所的相互問答中,有一個詞比較有意思,個人IP證券化。

可能令吳曉波自己都沒想到的尷尬之處在於,巴九靈因吳曉波而成名,卻也因吳曉波而在資本市場前止步。

從借殼到獨立IPO,巴九靈能否擺脫“吳曉波陰影”?

2.新中產,其實只是最忠實的粉絲?大V一人撐起公司近九成業績

自從2016年的AI興起之後,以抖音和快手為主力,個人IP經濟開始興起,隨後微信公眾號再度火熱,再加上今日頭條,而微博的大V們突然發現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和變現手段。

而早在此之前,吳曉波的巴九靈早已開始佈局;2017年,在“企投家”和“新匠人”兩大板塊加入後,巴九靈的營收與利潤進入持續穩定期。

2017年,巴九靈實現銷售收入1。87億元,淨利潤5008萬元,年末總資產3。92億元,淨資產3。27億元,資產負債率僅為16。47%;2018年,巴九靈的銷售收入與淨利潤分別為2。31億元、7537。03萬元,當期期末的總資產為5。06億元,淨資產4。0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20。42%。

按這個資料來看,儘管目前尚未取得巴九靈在2019年的年報資料,但是隻要公司勢頭不發生特別大的改變,巴九靈的經營業績應該符合上市輔導的驗收標準。

但是僅僅是經營業績並不能說明一切,此次IPO的成功與否,大機率還是取決於去年深交所問詢的老問題是否能得到解決,那就是巴九靈的業務與吳曉波個人IP的關係。

先來看一組資料,關於2018年營收規模中,泛財經知識傳播、企投家學院、新匠人學院與知識付費的收入分別為1億元、3193萬元、3134萬元與6632萬元,佔營收總額的比例分別為43。96%、13。79%、13。53%與28。63%。

很明顯,財經知識傳播與知識付費二者合計佔到了總營收的72。59%,而企投家和新匠人許願帶來的收入之和僅佔總營收的27。41%。

儘管在巴九靈的客戶描述中,泛財經知識傳播的客戶為新中產和企業管理者,知識付費的客戶為新中產,而企投家學院和新匠人學院的客戶則分別為企業管理者以及消費品製造品企業,但從產品的形式和內容來看,唯有企投家和新匠人的客戶才更有可能不受吳曉波大V名氣的吸引而獨立客觀思考課程的內容,超過營收七成規模的課程收入極可能是追著吳曉波大V的名氣和熱度而產生的。

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新中產這個詞之前帶給巴九靈多少收穫,現在就有多尷尬。

吳曉波一直在強調新中產的精英形象。為了留下純粹的“新中產”客戶,2015年9月,吳曉波連續發表兩篇文章:《論屌絲》《屌絲們,憑什麼你認為自己退無可退?》,態度堅決拒絕屌絲使用者:“如果你覺得當屌絲挺好,那你也不用來看我們的東西了”。

這種近乎偏執的態度,鎖定了新中產客戶,卻也給這批新中產打上了鮮明的粉絲烙印。

在去年全通教育給深交所的回覆函中稱,泛財經知識傳播產品中,吳曉波會按產品計劃在活動當天準時出席,而知識付費產品則是由吳曉波負責音訊的錄製;而在企投家學院的活動中,吳曉波則會“在極少數情況下會作為企投家學院課程講師,參與課程交付過程”,僅僅在新匠人的產品介紹中未明確提及吳曉波的出場與否。

換而言之,在巴九靈的所有業務中,近九成的營收規模都需要吳曉波作為課程主力去參與;而剩下的新匠人課程,吳曉波全程不參與的可能性也是極小的。

由此來看,這可觀的經營業績究竟是產品的內容產生的營業收入還是吳曉波的個人IP產生的變現收入,尚未可知。

從借殼到獨立IPO,巴九靈能否擺脫“吳曉波陰影”?

3.暴增之後就是巔峰——粉絲經濟的天花板與無奈的“買粉”

個人IP是否過度影響自己的公司,這已經是所有知識付費類新媒體公司所遇到的問題,困擾的不僅僅是吳曉波和巴九靈。

筆者曾拜訪過另一位財經大V及其知識付費公司,儘管該財經公司也有涉足資本市場的打算,但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儘管公司規劃了多款課程類的產品,但公司半數以上收入還是來源於廣告投放收入及該大V親自出場的活動收入;當然,廣告追的也是大V的人氣。目前,該大V的年齡已近六十,但仍需要經常親自上陣直播乃至親赴活動現場。

客戶即粉絲,這是幾乎所有大V所面臨的情況。在大V創業的初期,這無疑是極有力的臂助,不僅可以從中變現獲取鉅額收益,還可以在必要的時候調動一波情緒,對主要業務的發展予以輔助,或者針對競爭對手的品牌聲譽進行輿論上的衝擊。

畢竟,大V本身就是自帶熱點的,大V也比其他行業更懂粉絲經濟。

但是如果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粉絲經濟就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另一面鋒刃:大V自身成了企業的業務獨立性及未來發展的天花板,脫離了大V的影響力,不提繼續保持業績增速,哪怕現在經營規模也難以維持;同時,大V作為一個自然人個體,發生意外的可能性遠遠大於企業這種相對成熟穩定的法人個體,而種種意外對大V的影響都可能會呈幾何級數放大後反饋在企業上。

粉絲經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粉絲的黏性,尤其是“買粉”興起的這幾年來。

而作為大V財經的頭部企業,巴九靈“買粉”的事也並非秘密,比如在全通教育的公告中就提到,2017年及2018年,巴九靈下轄的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透過花錢購買增粉服務增加了部分粉絲,其中2017年透過外部渠道增粉8467人,佔當年公眾號新增關注總人數的0。66%,相對的購粉支出是1萬元;而2018年度則是花費了40。02萬元增粉41。74萬人,佔當年公眾號新增關注總人數的36。45%。也就是說,2018年度內,新增粉絲的三分之一是買來的。

最有可能的就是,巴九靈最大的依仗,也就是自媒體最大的根基——粉絲方面出了問題,已經難以保持原來的粉絲增速;或者是目前的粉絲增速已經無法滿足巴九靈公司業績發展的需求,所以用上了“買粉”的手段。

媒體買粉,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涉及資本市場的話,建立在粉絲群基礎上的主營業務規模就猶如無根之木,未來期間極有可能難以維持目前的業績與增長——“買粉”獲取的粉絲與自然增長的粉絲相比,無論是黏性還是未來轉化的可能性上都存在著本質的差別。

與買粉相比,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巴九靈究竟能否如去年全通教育公告中所說的那樣,業務模式已經擺脫了對吳曉波個人IP的依賴?

去年此事雖然表面上未有明確的定論,但全通教育終止重大資產收購的行為頗具意味。

而在經歷今年的輔導後,巴九靈能否徹底解決對吳曉波的個人依賴風險,實現自身業務與可經營的完全獨立性?

粉絲經濟的天花板,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其客戶群體的極度不理性所決定的。在短期內或許能實現跨越式的增量,但是如何實現質

並保持業績的可持續性卻是個難題。

嚴格來說,巴九靈的獨立與否,在於企業的“去吳曉波化”。對於依賴吳曉波個人IP而成立與發展的巴九靈來說,這並非是個悖論,但卻是個道阻且長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