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楞嚴經》之盲人提燈與心性光明(六十二)

【原創】

走近《楞嚴經》之盲人提燈與心性光明(六十二)

十二處即藏性之三————-

嗅與香二處即藏性

農村有句俗話:

磨刀不誤砍柴功。

是說我們為達到某一目的,不要怱怱上陣,而要把準備工作做全、做細、做正,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空手上山或者拿著鈍刀、假刀上山,可能毫無所獲,或收效甚微。反不如耐心磨刀,拿著銳器上山的人。

學佛講究聞思修。聽經聞法,正見思維,就是在磨刀,在修行,三者不可偏廢。佛法的核心就是五蘊皆空,唯識無境。如果學了幾年,十幾年,一輩子,仍然認為“面前都有,只是不要執著”,不能從根本上認知五蘊皆空的真理,那麼所謂的“我不執著”,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戲,是在強忍,根本不是佛說的無生法忍。

前面我們曾詳細分析過: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句話就是對五蘊皆空,唯識無境的最好闡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講這個道理。所以學佛不容易,難在何處?就難在,“眼前的世界如此真實,怎麼是空呢?”。於是,雖然在讀佛經,還是把五蘊皆空,顛倒成五蘊皆有。這是目前許多學佛人共同的病症。正確的態度是什麼?那就是:我們可以對五蘊皆空,唯識無境的道理產生疑情,思維佛陀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樣才有可能從現象照見真實,但是,決不可想當然地否定佛說!

走近《楞嚴經》之盲人提燈與心性光明(六十二)

下面進入正文

先解釋,嗅與香二處。

處,即處所,邊界,引申為原因。即引發現象的原因。

嗅,指鼻根能嗅聞香臭等味道的功用,為一邊;

香,指外界的一切味道,主要指香和臭。即鼻根所對的外境,為一邊。

那麼,這二邊,是否存在?有人說,既然佛陀劃分出二邊,這二邊當然存在了。其實,這是佛陀為了說明鼻根的嗅聞性和味道之間的關係,而假安立的名相概念。夲無實質體性。

(原文)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旃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旃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

————阿難,你再嗅聞一下,此爐中的旃檀香氣,這種香氣,如果點燃一銖,整個室羅筏城方圓四十里內的人,同時都能聞到。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這種香氣,是生於旃檀木?還是從你的鼻子生?或者是從虛空生?

注:這裡只分析香氣,從何而生,並沒有提鼻根的嗅聞性。何以故?因為嗅聞性和香氣,相互依存,只要證明香氣無有來處,嗅聞性自然也不復存在。下面佛陀分別從三個方面論述,香氣沒有生處。

(原文)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阿難,如果這旃檀香從你的鼻子產生,既然叫鼻子生香氣,那麼這種香氣應當從鼻子出來。鼻子不是旃檀木,鼻子怎麼能有旃檀香氣呢?

說你聞到香氣,這個香氣應當從外入鼻;既然你的鼻中出來香氣,那麼,這和嗅聞要表達的義,就相違了。

注:上面經文,佛陀又從兩個層次,論證香氣不從鼻生。一是鼻子本身不產生香氣。二是從名相所詮釋的義出發,論證香氣從鼻子生,也不合道理。因為鼻子的

聞,一定是吸納香臭氣,稱之為聞。若說鼻子自己出香,與聞之義相違。

(原文)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如果說香氣是從虛空產生的,空性常恆不變,香氣也應該常在,何必要憑藉爐子燃燒這旃檀木呢?

注:

藉,憑藉,寄託;爇,【ruo】點燃,焚燒。

走近《楞嚴經》之盲人提燈與心性光明(六十二)

(原文)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里內,云何已聞?

————-如果這種香氣從旃檀木產生,那麼,這產生香的木質,因焚燒而化成煙火。如果說鼻子聞香味成立的話,理應先蒙受煙氣才對。但是現在這煙氣升空,並未飄散到遙遠的地方,為什麼?室羅城方圓四十里,都能聞到這旃檀香氣呢?

解析:"

旃檀香氣,不從旃檀木生∥,最難理解。按照常人的習慣,花有芳香,飯有美味,糞有汙臭,各有所因,理所當然,勿容置疑,何以佛陀加以否定呢?我們不妨作如下思維:

首先,所謂的香臭氣,完全是有情眾生的感受,並且香和臭,沒有固定、統一的標準。比如臭豆腐,有的人聞之非常厭惡,甚至嘔吐;而有的人食之如飴,非常享受。完全依個人的喜好而定。這種喜好來源於心的記憶。

其二,物質夲身並無香臭,因為它們是無情物,自己不會標榜自己是香,是臭。香臭完全是人為的覺知。如果離開心的覺知,香和臭是不存在的,進一步講,這種覺知,如果離開心的記憶(種子),也是無法辨別的。

其三,透過以上分析,就可理解旃檀木並非香氣的生髮之源。那麼,為什麼室羅筏城方圓四十里的人,又聞到了旃檀香呢?以下是我個人的理解,不代表經文字義,望網友善解。

(1)佛陀為什麼要選擇旃檀木,這一殊勝物品呢?我認為除了說明旃檀香氣,並非生於旃檀木外。也說明旃檀香氣,其性周遍,遍滿十方,隨眾生心,尋業發現。也就是說,只要眾生的業緣殊勝,因緣俱足,就會聞到殊勝又虛妄的香氣。

(2)方圓四十里的人得聞,而除此之外的人則無緣得聞。這也更讓我深刻理解前文————“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的真理。

(原文)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夲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該知道,香塵與鼻根,及嗅聞性,都沒有一定的處所。即嗅與香,仍屬根、塵二處。二處虛妄,夲來就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而是如來藏識隨緣顯現而已。

走近《楞嚴經》之盲人提燈與心性光明(六十二)

(圖片來自網路)

眾生無明,分別顛倒,故稱盲人

自利利他,共證菩提,故說提燈

佛性具足,轉念即是,故說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