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道德經》中的“道”

道,和天地密不可分;古往今來,無論是藏於道觀中的古籍,還是書架上鱗次櫛比的道家經典,都脫離不開“道”與“天地”的關係,二者有何關聯和玄機呢。

玄之又玄的“道”

有時候我們會對某個人對某件事的處理方式或是思維方式異常佩服,會情不自禁地讚歎一句:這事真絕,你挺夠道啊。“夠道”一詞中的“道”,就有幾分真“道”的味道。

《易經》作為中華文化啟蒙經典,諸子百家都深受其影響,道家更是深得其精髓,老子《道德經》最為典型。“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率先提出“道”的說法。而關於“道”究竟為何物,老子心領神會,卻也只能說“道可道,非常道”,“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強名曰道”;《道德經》五千言,卻讓世人千百年來對其“道”的參悟趨之若鶩。

淺說《道德經》中的“道”

《易經》的古老之“道”

《周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的表現形式為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每個卦象分別代表一種自然屬性和現象,八卦的不斷演化,主宰了世間萬物。而構成八卦的具體符號是“爻”,分為陰、陽兩種,分別代表地和天,放在卦象中,為上下兩爻;人活在天地間,因此八卦中間一爻又代表人。《易經》認為,陰陽又代表二氣,此氣,專指宇宙之氣,即是宇宙之能量;認為宇宙中萬物的效能都由這陰陽二氣演化而來。

再之前,八卦由太極演化而生。《易傳》說:“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的“兩儀”同樣指天和地,也就是陰和陽。

而在“太極”之前,還有“無極”之說。在太極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但陰陽分明;“無極”則不然,“無極”為“太極”之母,“無極”中同樣蘊含陰陽二氣,但卻融為一體。易學觀點普遍認為

“無極”的這種陰陽融合狀態與蘊含的無窮能量,即為宇宙形成的奧秘所在;

這也成為《易經》中最本質的宇宙觀,

而這個“無極”,便是宇宙形成之初的大混沌狀態。

“無極”演化為“太極”後,才有了天地陰陽之分,才有了人和世間萬物。

這個“無極”,就是“道”。

作為將《易》發揚光大的道家經典之開山之作《道德經》,最為有力的論述莫過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無極;一,太極;二,陰陽、天地;於是萬物生化。這在後來的《說文解字》中,用一句話精闢地陳述了“道”的這種概念:

“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淺說《道德經》中的“道”

科學之“道”

俗語說“小雞不尿尿,各有各的道”,科學之中亦有“道”。

在科學領域最早悟道的,《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算一個,認為人類由猿進化而來;進化論一直秉持人是在漫長的宇宙長河中由有機物再到單細胞,再到多細胞,再到水生、兩棲、陸生,之中不斷有新的物種“突變”分化出去;人,幸運的進化成了人。但,為什麼一直找不出介於人和猿中間的物種?試圖尋找問題答案的,似乎仍在路上。

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在晚年的時候都不再崇尚科學,將生命餘輝用於研究神學;這些人偉大的科學家有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哥白尼……另一項很有意思的統計表明,在近300年間,那些卓有成效的科學家,信神者的比例為92。4%。

難道科學的盡頭真的是神學?這可能是道家領域和科學領域需要合力才能研究明白的問題。

淺說《道德經》中的“道”

宇宙大爆炸之“道”

這也是現代宇宙觀中最有說服力的一種理論,認為宇宙在138億年前由一個體積極小、質量極大的奇點爆炸而形成,甚至現在的無時無刻宇宙仍在爆炸之中。

但爆炸而成的這個宇宙,又是這麼的美輪美奐,又是這麼的遵循宇宙規律,各個星雲、星系之間的公轉和自轉是這麼的完美。是偶然麼?

那麼是否可以這樣發問:促成這個爆炸奇點的動力和能量是什麼?關注“道”的你,很自然就會想到,是“道”。從這個角度看,宇宙的起源,也就是天地的起源,就是所謂的“先天一氣”,《道德經》有云“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這個“先天一氣”的“穀神”在推動著大到整個宇宙,小到地球萬事萬物的發展和執行規律,而人類當然不能排除在外。

淺說《道德經》中的“道”

微觀物理學之“道”

微觀物理學認為宇宙是由各種亞原子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之間透過各自的力場互相吸引或排斥。說通俗點,微觀物理學認為宇宙所有的物質都是有極其微小的原子構成,而原子的質量可以輕到忽略不計;我們人體也是有不計其數的微觀原子堆砌而成。試想,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螢幕前面100多斤的你怎麼解釋?

而原子怎麼能有思想呢?如果原子有思想,那躺在地上的石頭是否也具有思想,地球是否也有思想,那太陽系呢,星系呢,宇宙呢,是不是都有思想?

這個問題似乎又要回歸到“道”的最初詮釋。《道德經》開篇,除了說“道可道,非常道”之外,還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言,一切有生於無,因而此句正解應做

“要常常從虛無中觀察奧妙,常從實有中觀察行跡”

之解,而不是其他亂七八糟的解釋。

修道之悟道在先,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宇宙都是從無到有的;悟道,自然要從“無”中去體悟。

再說另一種很有意思的天地起源的科學探索。如果你經常看科幻體裁電影的話,一定對全息攝影技術有個大概瞭解;甚至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以透過全息攝影實現親密對話。全息宇宙論認為任何我們可以感知的世界,可能就是一張無限大的全息攝影照片,並列舉了諸多具有說服力和想象力的實驗,旨在闡述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息影像世界。果真如此,我們的這個世界將是實實在在的幻影;我們所有的思想、行為,大概就如我們所操控的魔獸世界網遊裡的人物,並不知道有人在操控他。

實質,還是“道”,從無中來,在有中顯現。

科學的色彩似乎也愈加神秘,天地的玄機似乎越來越無法道出;而古老濃郁的佛教之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諸法空相”“諸法無我”說的究竟是心性還是事實,更加撲朔迷離。

淺說《道德經》中的“道”

人間正道

同樣是老聃,在“道”的體悟上深不可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老真言無時無刻在警醒和指導人們效法天道的真理;告誡後世,

人之行事應效法大地,大地行事又是效法和遵循天的,而天的行事又遵循大道,大道之道則遵循樸素的自然(即宇宙)。

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生於天和地之間,天和地生於宇宙間,宇宙即自然。

《道經》在闡釋天道、人道,應做無,因此“常無,欲以觀其妙”;《德經》在教化世間如何修行無形的“道”,體現在行為、思想,是“道”的表現形式,應做有,因此“常有,欲以觀其徼”。

尊重自然規律,便是修行人;崇尚並遵循自然之道,便是有德之人。所謂“人定勝天”,不過聊以自慰。天,還在你頭上;地,還在你腳下;山,還在那矗立;無論你活著還是死了。按照上面所說,

設想如果萬物都有思想,地球和自然當然不可例外;

如若違背天道,即違背自然,自然也要遵循其生存之道,會和你一樣趨利避害,本能的反抗而求以生存,

惡報可能緩緩而至,但惡果卻可以摧毀阻擋在它面前的一切事物。

這也是為何修行、修道、養生之高人,為何講究納天地之靈氣的核心要義,他們稱之為“天人合一”“人道一體”。

悟道,悟道,境界最高的道,應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通,萬物之道通;萬物之道通,人之道通。是以開悟,而有預見之明。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點“上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