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本心理學入門書,相信讀完你會更愛自己

喜劇演員金靖在今年的熱播劇裡《我在他鄉挺好的》裡的表演太生動,太打動人了。

她飾演的胡晶晶,性格開朗,為人仗義,是朋友眼中的開心果。可是,她卻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從天橋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努力工作,卻在公司”被辭職“,而且沒有賠償金;

上一秒還在難過,下一秒就笑著幫小朋友拿玩具,但外套被掛在了樹上;

後來,又在地鐵上被熊孩子弄髒了裙子。

在天台走著,手機掉下去了,而她也選擇了跳下去。

有人說:“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

但其實,崩潰從來就不是因為“一瞬間”。

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似乎每個人都很容易“崩潰”。

在央視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裡提到這樣一組資料:

流行病學的資料顯示,中國9到18歲的青少年,抑鬱症狀的檢出率接近15%。

中國已有近1億心境障礙患者中,女性佔據6成以上。女性人群的患病率高於男性。

在中國每年超過一千萬的新手媽媽中,孕產期抑鬱症的發病率近15%。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球患者超過3。2億,嚴重抑鬱可能導致自殺,全球範圍內每年有近8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根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它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位的疾病負擔。

這部紀錄片,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不同際遇的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抑鬱的人常常難以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雖然說著 I’m fine ,其實內心已經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書裡的故事的主人公蛤蟆先生一樣,他原本是個樂觀,開朗的人,但某一天開始,突然“看起來”很悲傷,睡不好,而且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了,朋友們意識到他生病了,建議他去看諮詢醫生。

過講述蛤蟆先生10次心理諮詢的心路歷程,作者巧妙地將心理學知識融入到擬人化的故事裡,在諮詢師蒼鷺的引領下,蛤蟆先生認識、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直面了過去的“傷害”,最終找回了信心與希望。

當然,心理學是非常複雜的學科,如果真的有極大的心理壓力或者情緒不適,一定要及時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但,透過一些入門書籍,我們也許可以更瞭解自己,也能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幫助自己找到問題的所在;

今天就來推薦3本入門級的心理學書籍。

01、《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羅伯特·戴博德

這是一本已經出版了20多年的心理療愈讀物,被譽為英國國民級的心理諮詢入門讀物。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他的兩本專業著作《諮詢技巧》和《組織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國暢銷的心理學類教科書,而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則是他最著名、也最暢銷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

這3本心理學入門書,相信讀完你會更愛自己

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建議下,看是向蒼鷺諮詢;隨著諮詢的深入,我們慢慢知道,蛤蟆先生的童年過得很不快樂,父親和外祖父總是很嚴厲,而母親因為害怕父親,總是刻意疏遠他,他很少獲得關注,因此又失落又痛苦;

而長大後,身邊朋友對待他的態度,要麼讓他想起不受關注的失落,要麼讓他想起被嚴厲對待的痛苦,這一切,加劇了成年蛤蟆先生的不快樂,更讓他深陷在了痛苦中。

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三種狀態:

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由童年殘留的遺蹟搭建而成,包含小時候體驗的所有情感,當我們在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中,就會激發我們這些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作出反應,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

這融為我們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而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不可避免地變成了我們成年後經常有的感受。

因此,當和父親很像的朋友老獾,總是以教育的姿態指點蛤蟆的時候,就讓他感覺非常糟糕,因為他想起了小時候被父親批評時的痛苦;

所以才會有人說: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這3本心理學入門書,相信讀完你會更愛自己

父母自我狀態指的長大後的我們會像自己的父母:表現得挑剔、嚴厲,喜歡向別人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而且喜歡把自己的評判標準強加在對方身上。

而蛤蟆身上的父母自我狀態,是透過對自己的批評表現出來的。每當蛤蟆受到了批評教育時,他會在內心譴責自己,判定自己有罪。

蒼鷺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這個答案讓人很窒息。外在否定和自我批判,無疑是巨大的精神折磨。

而成人自我狀態指的則是用理性而非情緒化的方式行事;

在這個狀態下,我們可以計劃、考慮、決定、行動,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在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

雖然看起來成人狀態才是最佳的理想狀態,但事實是,在我們的人生裡,三種狀態都是必需的,它們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種狀態都有生存的價值。

而想要進入成人狀態,需要的是艱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蒼鷺告訴蛤蟆:“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感受,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們選擇了憤怒、悲傷、內疚。”

也就是說,人的情緒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要想走出困境,就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並且學會原諒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

書裡的蛤蟆是幸運的,透過10次的諮詢,他對自己的情緒有了充分的理解,獲得勇敢的力量和前行的動力。

02、《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洛莉·戈特利布

這本書從4個真實的訪談案例和作者本人的心路歷程入手,給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普及”心理學知識。這兩本書出自同一個推薦者——李松蔚。

李老師在《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書的推薦上寫道: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是在靈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於無聲處聽驚雷。”

這3本心理學入門書,相信讀完你會更愛自己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說:

“不要心存幻想。這個世界沒有奇蹟。

你無法逃避你所遇到的痛苦,心理學也不能提供任何幻想,但不要忘了,世界上也有這樣的地方,有這樣一些人,可以直面這個無處可逃的、困惑的、痛苦的你。

你們坐在一起,隨便談談。你可以言說真實的你,而這就是心理諮詢的奇蹟所在。”

這本書,上市1個月,就衝上了美國亞馬遜圖書總榜TOP100和《紐約時報》暢銷榜,全球總銷量超70萬冊。

書裡講述了4個真實進行心理諮詢的案例,這些人的身份、背景、職業都不一樣,而諮詢師本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在尋求他人的幫助。

從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雙重視角,來展現心理治療的過程;

英國歌手阿黛爾10歲那年曾因爺爺過世患上過抑鬱症,接受了大量治療才逐漸康復。

但在2012年生下兒子後,又患上了產後抑鬱。曾經的阿黛爾也很害怕“抑鬱”這件事,對它避而不談,但後來她鼓起勇氣向周圍的人訴說自己的感受。

在朋友的鼓勵下,她還參與到產後抑鬱媽媽們的團體活動,主動分享自己的經歷。

所以,生而為人,要學習和麵對得太多了,而學會直面自我,尋找更好的自我,是我們應該要持續去挖掘的。

03、《什麼心理:我們為何這樣想,那樣做》陳曉

作者陳曉是廣東白雲學院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從事心理學科研和教學十五年,跨界心理學科研、教學、心理諮詢與培訓;

主要研究和諮詢領域是中國式家庭養育(親子關係和父母成長課程)、正念實踐研究;

因此書中有有很多常見的、實際的案例,看起來感覺很有意思;

因此,本書也被認為是社會心理學的通俗讀物,在書中會遇到:

迷失方向的年輕人、狂熱的粉絲、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糾纏不清的親子關係、虐你千百遍的領導和“奇葩”的同事……

作者透過有趣的案例結合學了就能用的社會心理學知識,向我們解釋:

什麼是自我;

什麼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什麼決定了我們的態度;

我們為何為情所困以及社會上那些令我們難以理解的現象。

這3本心理學入門書,相信讀完你會更愛自己

透過這本書,

可以真正將社會心理學思維融入自身知識體系,用科學的心理學研究升級思維模式;

用幽默的講述開啟我們觀察自己、他人和社會的心理學視角;

用貼心實用的心理學測驗和練習提升生命質量;

作者還把很多心理學直接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來進行解讀,所以理解起來很輕鬆,也能很好地讓我們對照自己地生活來反思自己,比如:

自證式預言-念念不忘,真的必有迴響嗎?

三維歸因理論-領導總罵我是不是跟我過不去?

認知失調-小王子為什麼獨愛那朵玫瑰花?

外表吸引力讀書無用論是怎麼來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偏見的影響原因-讀書無用論是怎麼來的?

除了專業的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知識外,

書中還有各類心理學小測驗、練習題和思考題,還推薦相關的電影和書籍;

比如《恰如其分的自尊》、《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自尊的力量》等,作者以專業的角度為我們做了推薦,也避免我們在讀書時選了不當的書;

如果有精力的話,可以選擇以上的書進行主題閱讀,相信會很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建設以及拓寬個人的思維廣度,由此來提升自我。

上面說了,心理學是一個複雜的學科,透過閱讀這樣些書不可能就無師自通,得到許多答案;但是,相信讀完這些書,能有助於我們去誠實地面對自己;

也提醒我們應該更加註重自己的情緒管理,正視自己的情緒和內心感受;學習與自己對話;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