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有個話題在微博熱搜上掛了一週:社群團購會不會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網友們的意見很大:以後賣菜是不是都得抽成20%,先交一大筆入場費?

經歷過O2O團購、網約車、外賣大戰之後,這屆網友對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套路已經相當熟悉:先融資燒錢搶市場,讓菜農沒生意可做,最後只能淪為為平臺打工,壟斷形成以後,巨頭再漲價。

有人吐槽:巨頭搶完商家的生意,現在又開始打菜市場攤販的主意了,簡直是想“撒下絕戶網,搞死普通人。”

更誅心的評論則指出:國外的科技巨頭,在搞量子物理,登陸火星,我們的平臺巨頭在社群賣菜;人家追求的是星辰大海,我們卻整天忙著和底層小攤販爭奪蠅頭小利,境界實在不同。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然而即便遭千人唾、萬人罵,平臺巨頭們也並沒有收手,甚至還比以往投入得更熱情了。

最新訊息是,從多家公司卸任,低調了很久的劉強東,最近宣佈將親自出馬,佈局社群團購生意。

在此之前,其它各路巨頭早已紛紛下場。

6月,滴滴推出橙心優選;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於7月和8月先後上線。

阿里這邊,目前不僅內部有好幾個團隊在做,比如盒馬、大潤發,此外還投資了十薈團。

騰訊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它不僅是滴滴、美團、拼多多背後的大股東,同時也投資了好幾個黑馬專案,比如食享會、興盛優選。

10月底,快手針對社群團購的第一批調研人員已經奔赴湖南長沙,位元組跳動則傳聞正打算孵化“今日買菜”。

這門充滿土腥氣的傳統生意,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受歡迎過。那麼到底為什麼,它如今能成為巨頭眼中的香餑餑,引起大佬們爭相恐後的搶奪?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被顛覆的惶恐

在大眾看來,巨頭染指賣菜生意的結果,是會形成壟斷,然後巨頭們會舉起鐮刀,收割產業鏈上的每一個從業者與消費者。

但在巨頭眼中,這件事完全是另一番解讀。

移動網際網路十年,百度沒拿到船票,因此其市值陸續被京東、美團、小米、拼多多超越,BAT變成了TMD,百度如今成了前朝遺老。

十年當中,騰訊和阿里的地位也並不穩固。

網約車大戰、O2O大戰,雖然過程慘烈,但是踩著倒在血泊裡的千萬屍身,滴滴和美團殺了出來。如今這兩個小巨頭的體量,已經令騰訊和阿里不可小覷。

值得注意的是,後來的共享單車大戰,最終其實成了老巨頭與小巨頭,共同搶奪新巨頭的戲碼。並且,在這場爭奪當中,老巨頭還搶輸了。

ofo為什麼會倒掉?根源在於戴威、滴滴、阿里之間的矛盾。戴威希望ofo獨立發展,成為新巨頭,小巨頭滴滴則希望將其納入自己的體系,而老巨頭阿里,則希望獲得其絕對控制權。

戴威不從,ofo失寵,滴滴和阿里誰都沒撈到好處。另一個小巨頭美團,卻在不聲不響當中將摩拜收入麾下。眼看著美團身量壯大,阿里這才迅速另起爐灶,扶持了聽話的哈羅單車與之抗衡。

移動網際網路十年,看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說到底,其實是巨頭之間的地盤爭奪戰。

新湧現出來的小巨頭,在不斷挑戰老巨頭的權威,搶佔老巨頭的市場。

王興的無限遊戲,正在讓美團從送外賣的,演變成一個包攬到店、出行、旅遊、票務等一系列服務的綜合體,搶佔了阿里旗下多個獨立業務線的生意。

為此,阿里今年甚至不得不整合這些業務線,將支付寶打造成為一個超級App。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上:美團 下:支付寶

另一邊,黃崢不按套路出牌,3歲的拼多多就將虧損了十幾年的京東壓在身下,對於野蠻生長的拼多多,阿里同樣感到難以招架。

更何況,在新崛起的內容時代,快手與抖音自成一體,張一鳴又是個狠人。

位元組跳動不僅要從騰訊、阿里搶生意,它還在積極佈局遊戲、教育賽道,試圖走出一條與當下巨頭們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

很顯然,移動互聯時代,任何行業都已經成了地震帶,公司無論大小,顛覆與被顛覆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不光騰訊和阿里有危機感,後起之秀京東、滴滴、美團、拼多多、位元組跳動,同樣焦灼不安,

正是時刻縈繞在頭頂的被顛覆的惶恐,才讓巨頭們在菜攤上聚在了一起——

他們不能放過任何一個有機會顛覆自身的可能性,哪怕這個可能性僅為0。1%。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大資本下場:煽風者與跟風者

時間是關鍵的資訊點。不早不晚,為什麼巨頭們的下場時間,全都集中在2020年下半年?

網際網路做事,講風口、講契機,2020年風來了。

那麼風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這時候來?

仔細拆解這次參與賣菜的巨頭,這中間其實分三批人。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第一批是投資派,明面上以騰訊、阿里為代表,暗面還有紅杉、GGV、軟銀等投資機構。這是最先聞風而動的選手。

為穩固自身地位,騰訊和阿里一直都把投資的手伸得特別長。可以說,如今網際網路的每一個細分賽道背後,都少不了騰訊和阿里的身影。因此投資生鮮電商,是這兩家巨頭早就在做的事。

根據我們的觀察,阿里投資十薈團,始於2019年1月,騰訊投資興盛優選和食享會,則分別開始於2019年5月和12月。

但是進入2020年,雙方的投資節奏在明顯加快:

以十薈團為例,過去兩年,它只拿到兩輪投資,最高融資金額僅為1億元人民幣。但是在2020年,十薈團接連拿下4輪融資,投資方是阿里巴巴、GGV、鼎輝等大咖,金額也上升到了近2億美元。

興盛優選這邊,2020年之前的融資金額就已經超過2億美元,今年7月,更是拿下8億美元C+輪投資,投資方是KKR、騰訊,以及紅杉資本。

資本從來是飢渴的,它時時刻刻都在市場上尋找最快速,投資回報率最高效的獲利機會。當騰訊、阿里與大資本下場,生鮮電商的風,微風也得吹成狂風。

第二批是業務派,以阿里、美團、拼多多為代表。

資本下注創業黑馬,是在加速新巨頭的形成,這當然會威脅到市面上老巨頭的地位,因此他們必須採取行動。

與此同時,從自身業務發展角度看,阿里、美團、拼多多也的確有賣菜的基因。

新零售的概念,馬雲提了很多年,其實驗性產品盒馬鮮生也做的不錯。在超市賣菜是賣,以社群團購的方式,把菜直接送到家,當然也可以試試看。

美團本身是做外賣起家的,飯菜做好了再送到家,還是直接把新鮮食材送到家,在美團身上也都水到渠成。

拼多多這邊,它是從下沉市場發展起來的,既然要把衣服、鞋子、日用品賣給農民,那麼確實可以考慮先幫農民增收,把土豆、蘿蔔、紅薯賣給城裡人。

一方面是資本把風吹起來了,一方面是自身業務確實可以這樣做,這三家巨頭當然樂意順水推舟,把勢造得更大一點。

第三批則是跨界湊熱鬧派,也叫跟風派,比如滴滴、京東、位元組跳動和快手。

宿華和張一鳴其實都在觀望,他們不一定真的會下場賣菜。

京東這邊,一直在花大力氣搞物流,虧損了很多年。對於拼多多的挑釁,阿里拿出了電商直播,京東卻一直都處於跟隨狀態,別人做什麼他就做什麼,這次的賣菜生意,其實也是一樣的防守策略。

滴滴這邊,別看它如今霸佔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從價格來說,它與計程車已經沒什麼區別,從便利角度看,美團和高德地圖都在做聚合打車平臺,其它網約車隨時都在搶滴滴生意。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高德地圖打車介面

滴滴為什麼要賣菜?除了強行跟風跨界,我們只能猜測,大概實在是找不到更好的生意了。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巨頭賣菜

低價團購是“幌子”,社群流量才是目標

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今年巨頭賣菜,喊的口號不是生鮮電商,而是社群團購。

什麼意思呢?

要知道,網上買菜並不是新鮮事,淘寶誕生於2003年,2006年,麥德龍、沃爾瑪、家樂福就開始在線上賣菜。

但那時候,大家對淘寶都還將信將疑,線上買菜,更是沒這消費習慣。

這門生意的再次冒頭,要等到2012年。那一年,褚時健的褚橙故事紅遍大江南北,褚橙在本來生活網正式開賣。只用了5分鐘,褚橙就賣出將近800箱。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在今天看來,這是一個不怎麼起眼的數字,隨便一場電商直播都能實現,但在當時,它讓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原來水果也可以在網上買。

隨後陸續有人開始盯上生鮮電商生意,畢竟在網上賣衣服是賣,在網上賣水果、賣蔬菜、賣肉類,同樣是一門市場廣闊的大生意。

於是從2012年到2019年,最高峰的時候,生鮮電商行業的品牌數量將近4000家。

但是到2019年,生鮮電商行業迎來寒冬,大批品牌相繼倒下。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最核心的一點是模式太重。

拋開生鮮本身的高損耗,門店租金、冷鏈及配送成本,99%的企業都賺不到錢。

但在眾多選手當中,有人找到了一個唯一能賺錢的模式,那就是社群團購。

生鮮電商行業,最大的成本有兩個,其一是獲客,其二是物流。社群團購完美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所謂社群團購,也就是在小區裡尋找便利店店主,讓他們當團長。瓜果蔬菜訂單,當日彙總,交給平臺,第二天一早,新鮮肉菜送到便利店,由顧客上門自提。

為了拉客,很多生鮮電商平臺,都會在小區發傳單,燒錢給補貼,但是有了駐紮小區的團長,這部分成本就可以大大縮減。十薈團的創始人曾透露,“因為社群團長的參與,我們在獲取新使用者方面的成本很低,甚至接近於零。”

平臺給團長10%左右的佣金,團長就有動力去維繫使用者關係,拉新、促活、轉化交易,堪稱一條龍服務。

與此同時,小區便利店和使用者自提的模式,也解決了物流配送行業最惱人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整體成本降低,社群團購成了生鮮電商行業的最佳模式。

把拼多多的拼團模式拿到線下社群玩,社群團購也成了巨頭眼中,未來十年最大的流量增量來源。

眾所周知,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流量已經見頂,巨頭們沒有新故事可以說了。接下來的生意怎麼做?維護存量市場。

有人提出,未來十年,得生鮮者得新零售。賣菜只是切入口,一旦社群團購買菜的習慣養成,以後巨頭就有機會透過社群團購向顧客賣一切。因此社群團購,想象空間無限。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並不這樣看。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社群生意:巨頭怎麼做才算“上流”?

網際網路的精神是什麼?解決使用者痛點。

那麼買菜是痛點嗎?在風清看來,癢點都算不上。

社群團購,只能說是大資本與大巨頭合謀,吹起來的偽風口。

資本總想不斷增殖,而企業大了,很有危機感,生怕一個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毛頭小子,會像拼多多一樣,顛覆巨頭們的生態位。

在風清看來,巨頭們其實可以更自信點,稍微放寬心。從使用者量、交易量、大資料及影響力來看,你們都已經是國民級應用,已經是網際網路基礎設施。

最近,騰訊釋出了一本叫《三觀》的企業內刊,所謂三觀,也就是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馬化騰裡面有段話說得特別好——

在這個黑天鵝滿天飛的時代,一家基業長青的企業,不應該把對手當作最終目標,而需要目光向內、自我改進,秉持“科技向善”、“一切技術最終都要服務於人”的理念,去追求更長遠的價值。

說實話,現在中國人在買菜、買衣服這些日常生活方面,需求早就飽和了。

在如今的國際環境下,國家在提國際國內雙迴圈的概念,我們的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應該去思考如何為國為民分憂,真正幫助國人解決最大的問題,比如多提供些就業機會,幫助解決托兒、養老、看病等問題。

馬雲說自己最在乎的身份是“教師”,位元組跳動也在佈局教育賽道,在風清看來,以社群為例,在社群周圍做真正惠民的托兒和養老照顧,其實就是一門不錯的生意。

我們希望人們都能安居樂業,我們也希望中國的企業能夠更加自信,以更開放的姿態,團結協作,共同去創造更有益社會的價值。

畢竟俠之大者,應當為國為民,而不是整天只考慮如何與國爭利、與民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