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99%的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讀書

“上大學後,有兩件事一定得堅持做。”

“什麼事?”

“第一,讀萬卷書;第二,行萬里路。從萬卷書中延伸自己的思想,用萬里路去了解社會。終究有一天,你能將兩者結合。那時,現在存於你心中的迷茫、困惑、憂慮以及不滿,自然就迎刃而解。”

六年前,跟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輩就“大學應該怎麼讀”這個話題,有過深入交流。當時的很多言語已被大浪淘盡,唯他告誡的兩件事,深深刻在腦海裡。

其實99%的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讀書

這就跟交友,跟讀書一個樣,遇到的很多人都會從生活裡消失,讀過的很多書也會逐漸忘記。可總有那幾個人,一輩子也忘不乾淨;總有些書的有些句子,只要讀了一遍,想忘都忘不掉。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這些忘不掉的,正是真正的自己正在尋找的“關楗”。

帶著這樣的認知,來到大學,定下兩個小目標。第一讀遍圖書館,第二窮遊全中國。循著小目標在大學裡生活了兩年,跟很多讀書人一樣,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走了那麼多路,讀了那麼多書,怎麼還是活不明白。

眾所周知,知識本是用來解惑的,可在多讀書的過程中,竟發現相悖的現象:與少知識的生活相比,多知識的體驗卻有著更多的痛苦、困惑與迷茫。為何,古人欺我?

古人誠不欺我。時至今日,發覺那時的自己只不過是處於讀書和行路的第一個階段——求多。面對浩瀚的書海,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驚歎,像飢餓的牛羊闖進菜園子一樣大口嚼。《道德經》說“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智”,沒有分辨善惡、正奇、好壞的能力,純粹的求多,很快就把自己埋葬在知識的墳墓裡。動彈不得。

其實99%的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讀書

毋庸置疑,閱讀是建構自我認同的極佳途徑。對於愛讀書的人來說,所讀書籍和書籍裡面那個人的氣韻,就是自己文化人格的基本素材。欽佩欣賞什麼人,讀他們的書,觀他們的言行,慢慢的就會構建出與之相應的人格和自我認同。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偶像力量的一種體現。

讀聖賢書的人,會正氣浩然心懷天下。讀暢銷書的人,會市儈庸俗小布爾喬亞。書都不讀,只能讀圖的人,就一直處於心智低幼的兒童狀態。沉迷奶頭樂文化的奢欲深天機淺者,肯定難逃蠅營狗苟的命運。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話折射出來的是,“非禮”的人事物,其氣機是不對的;過多的接觸那些人事物,自然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

所以,對於讀書人,尤其是初讀者而言,相比所讀之書的數量,書的質量更為關鍵。求多,不如求精。多讀書,不如讀好書。先用真正的好書,建立起錨定天地的認知,提升並固實自己的心智,使其不再被世俗所塞蔽。如果這些都能做到,再面對生活裡的人事物,就如同《三體》裡的降維攻擊一樣簡單容易。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好書?我的答案是,最偉大的文明——華夏文明數千年數萬年不曾中斷過的核心保障——聖賢典籍。先聖典籍的威力有多大?

一心要功成名就的蘇秦,前期敗光所有家財卻一事無成,導致很多親人與他斷絕關係。直至看《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這本書,才真正開竅,領會了大道,成為大賢之人。

曾為貴族子弟的張良,其國其家被大秦所滅。心有不甘的子房,暗殺嬴政未遂之後成了一名逃犯。黃石公的一本《素書》,讓他絕處逢生,習得一身帝王術,幫助劉邦建立大漢王朝。

不說遙遠的歷史,我們說說現在。前段時間,一篇六年級學生的作文《第一次奮進》成為網路熱點。其優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超正的價值觀,讓諸多80後90後的“老阿姨、老叔叔們”為之驚歎。其作者,寧波華天小學602班的小邵同學,在其父親的影響下,上四年級時就能夠背誦《道德經》。

其實99%的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讀書

其實99%的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讀書

其實99%的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讀書

在這水泥鋼筋構建的城市森林裡,在這砂石瀝青鋪就的人造沙漠裡,在這科技大爆炸帶來的資訊汪洋裡,在這別有用心之人搭建的金融牢籠裡,多少人在沉淪,在哀嘆,在尋找出處卻怎麼也找不到答案。

其實答案,就在身邊,就在我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所熟知的華夏聖賢的書籍裡。那些通透大道,周知萬物的聖人們,早已看到他們子孫後代會遭受磨難,充滿慈惠惻隱之心的祖先,早已把“開啟世界的鑰匙”明明白白,甚至有些囉嗦的寫在了書裡面。等待後來不再數典忘祖的尋寶人挖掘。

經典讀到一定程度,從先聖那裡建立起較為固實的自我認同和對世界的基本認知後,再回過頭來重讀萬卷書,重走萬里路,你會發現跟先前有截然不同的體驗。

原先需要一週才能讀完的書,現在一兩個小時就看完了,而且還能在把握作者核心思想的基礎上有所批判;原先純粹消遣般的旅行,不經意間就變成了對社會的調研,虛著的心,明亮的眼,智慧的腦,助力自己通透這個世界。

有經驗的領導,會依據現實設定崗位,再尋找任用最合適的人才;有目標的舵手,是先有了方向,才會計算距離,以及所需物資、時間;真正聰明的讀書人,是先拿到關鍵的鑰匙,再去讀書如山倒,因為這樣能少走彎路,少做無用功,少浪費時間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