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體驗 | 我的生活日常

沉浸式體驗 | 我的生活日常

圖片來自網路

引言: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你的殿宇,你的宗教。——紀伯倫

日常生活裡,總是會有一些事情讓我們全情投入其中,回想起來,又覺得特有意思,且深受啟發。

1。 快與慢

沉浸式體驗 | 我的生活日常

圖片來自網路

某日接戰友電話,我便借接電話之便,從27樓走下1樓、之後再爬到27樓,既為鍛鍊身體,也為保持頭腦活躍。

下樓感覺還比較輕鬆,但上樓時便開始身體發汗,待回到辦公室時,已經是大汗淋漓。

人有時很奇妙,正因為出汗了,便立刻激發了我想去跑步的衝動,因為我知道出汗的快樂。

回到家,換好衣服便輕裝出門,並乘坐公交出行;本意是為了減少停車的煩惱並儘快趕到運動場,豈料因路上接著同事電話,來車便上了,待發現乘錯車時,已經偏離路線兩站了。

好在大方向沒有錯,還是離運動場更近了,只是這輛車不路過運動場;於是乎便趕快下車,決心徒步前往。

至此,原打算快的想法,卻因坐錯車而慢下來了。

待我徒步路過北門路大橋,抵達拱震路時,前方擁堵嚴重;此刻我又慶幸自己是徒步前往了,否則還不知道要堵車多久;於是,內心又不免欣喜起來。

最終我抵達運動場門口時,也沒發現沿途過來的公交車到站,全因下班高峰而擁堵了。

本意是為了快,卻因乘車錯站而慢下來;中途選擇徒步,卻因下班堵車,我卻先抵達運動場。

慢乎?快手?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已經不記得是誰說的了,看來深有道理!

覆盤我這次乘錯車,看似慢、但最後又快了的原因,是因為我三心二意了,本該一心乘公交前往運動場,卻因為接電話而上錯了公交車。

但轉念一想,實則也是我當時太沉浸了:沉浸在和同事的溝通中,而本能地選擇了有車就上。

沉浸式溝通,有時是很難做到兼顧其他的。

2。 爸爸,你腦回路挺長的

沉浸式體驗 | 我的生活日常

圖片來自網路

因為次天要去上海做團隊共建,加上下午還要去拜訪一個重要KA客戶,所以提前一天的安排就顯得特別匆忙。

往日習慣空1小時左右的留白時間,也被佔用了;即便如此,時間依然不夠用。

但是既定的幾件事沒有停:過客戶溝通日誌、跑步、公眾號推文。但“溝通訓練營”的日更學習就有些搶了,沒有來得及好好把第3課逐字不漏地學習。

17:20離開辦公室;

18:05開始跑步,1小時10km,前後拉伸再簡單衝個涼;

19:40出發接大寶;

20:10接上大寶回家,剛停好車,便在樓下遇到娃媽,剛陪二寶彈完古箏回到家。

到家娃媽才發現我沒吃飯,我自己也發現竟然忘了做吃晚飯的計劃。

我於是馬上下廚房,簡單煮了碗麵,稍微多下了一點,給娃媽也煮了一點;二兩面、5片生菜,少許鹽……10分鐘後,起鍋、開吃。

吃的時候,娃媽才發現我沒放油;二寶一邊啃著娃媽打包回來的扇子骨和雞翅,一邊和娃媽有一句沒一句地調侃我,並聊著下午古箏匯演時的開心事。

我因為滿腦子想著還沒上傳的公眾號推文和百日精進覆盤,所以就沒有及時接茬娃媽說的麵條中放油的事。

大概過了5分鐘後,我才在她們問及N遍後,才回答她們:一碗陽春麵,不放油更香。

“爸爸,你腦回路夠長的!”二寶見我回答,便馬上送了我這句。

我一下還沒反應過來,忙問她:“啥,腦回路長什麼意思?”

“自己去問度娘吧!”二寶捂著嘴,壞壞地笑著對我說。

查完百度後,才知道,二寶是在說我“反應慢”!

好吧,今天的日更就寫這個“腦回路長吧”!

3。 小小書法老師

沉浸式體驗 | 我的生活日常

“切、崴、轉……”姐姐一筆一劃地教妹妹練習著懸針豎。

我和妻子扔完垃圾,順便在小區稍微散步一小圈;回到家時,姐姐坐在旁邊,正在教妹妹練習。

姐姐見我們回來,如遇救星,趕快喊我們前來看妹妹練習的情況;因為妹妹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是遇到了小困難,正在略有煩躁中。

為了理解姐姐教的不易和妹妹練的焦躁,我們主動地當起了另外兩名小小學員。

見又多了兩名“學員”,姐姐又重新鋪開一張新紙,分解動作重新開啟了培訓的過程:“切、轉……”,或者“切、崴、轉……”

媽媽這個學生還在質疑,確定是“崴”,不是“拐”嗎?

姐姐小老師白了一眼新學生,又補充了一句:“切、按、轉……”,這樣好理解吧;於是便繼續教學。

小小老師示範後,輪到我們兩個新學生開始練習了,結果發現,我們剛開始寫得遠沒有妹妹寫得好看,連“切”這樣一個小小動作,我們都掌握不好,硬生生把豎“|”寫成了“7”,因為切的太深、太大了。

姐姐和妹妹見狀,捧腹大笑不止;一個笑我們“孺子不可教”,一個笑我們“豎都豎不直”。

此刻,我們恍然明白了姐姐的耐心不易,理解了妹妹焦躁的原因。

“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想必陸游在八百多年前早就深解其中三昧。

練習一個多小時後,我們也沒寫出一個讓小小老師滿意的一豎,但培訓費還是照樣收了我們的;末了,還來了一句:“你們真划算,買一送二啦”。

看來為了學費付的值得,我們還要繼續好好練習;此念頭一起,我和娃媽又練習到了深夜。

寫在後面:

沉浸式體驗 | 我的生活日常

今天跑步,偶遇跑友H君,大家一起交流近期運動和工作的心得;因為有著共同的跑步愛好,又同為創業者,大家不約而同時談到了跑步給我們帶來的益處和樂趣。

H君跑步時間比我長,只是近期因為改變了運動方式,近期跑步略少些,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對長跑這項運動的理解。

我們很快就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同頻:

1、跑步或者堅持某項運動,持續訓練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幫我們抵抗了焦慮;

2、但凡有些生活或工作中的些許不快或負能量,透過跑步或運動都能有效化解;

3、長距離慢跑有利於我們集中注意力,思考某些工作或日常需要靜下來思考的問題;

4、有些時候就是純粹腦袋空白,進入發呆模式,就是為跑步而跑步,這種感覺也非常舒服。

此刻不由得讓我想起近期看到的關於“沉浸式體驗”的文章。

沉浸式體驗一詞來源於積極心理學領域,是指:當人們在進行活動時如果完全投入情境當中,注意力專注,並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即進入沉浸狀態。

覆盤上面的三個小生活日常,我們不難發現:

1。《快與慢》中,我全情投入在與同事的溝通中,而對坐幾路公交車選擇了無知覺;

2。《爸爸,你腦回路挺長的》中,我全情投入在當天的日覆盤思考中,而對孩子問我的問題選擇了無知覺;

3。《小小書法老師》中,我們全情投入在懸針豎的練習中,而對時間的流淌選擇了無知覺。

沉浸式體驗是一種正向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它會給個體參與活動時獲得很大的愉悅感,從而促使個體反覆進行同樣的活動而不會厭倦。

據文章中介紹,沉浸式體驗也叫沉浸理論,由M.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提出的,他在1988年進一步指出:人依照心理驅動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沉浸體驗即為意識動機的外顯。

他同時也認為,沉浸體驗發生於挑戰與技能平衡時;換言之,當使用者的挑戰與技能平衡之時,個人就會進入沉浸狀態。

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也會經常有沉浸式體驗的感受,歡迎文末留言交流。

沉浸式體驗 | 我的生活日常

圖片來自網路

【自我介紹】: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我們能做的,唯有用心感悟當下,探索並見證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