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跑步為例,透過場景連線功能

工作時我們刻意站在使用者角度進行設計,生活中我們本身就是使用者。真實的使用者思維也能夠為產品設計帶來很多經驗。本文以跑步這個場景為例,以真實的使用者思維總結了幾個設計觀點,一起來看看吧。

以跑步為例,透過場景連線功能

在工作中,我們是產品的設計者,即便不是真正的使用者,還要盡力以使用者視角設計產品,觀察行業趨勢,尋找場景痛點,歸類解決方案並提出創新與迭代。

而在生活中,我們是千千萬萬使用者中的一員,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不同的產品。所以當我們作為使用者在不同場景應用不同的產品時,又能夠為工作中所需的產品思維、產品思考帶來哪些積累呢?

今天我以日常跑步這個場景為例,闡述我的觀察與思考。

我們把跑步這個場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跑步前的準備、跑步過程中、跑步後的統計與休息。

不同的跑步愛好者有不同的習慣,有的喜歡用跑步機,有的喜歡在路上、公園、操場等室外場所。雖然地點和形式不同,但大多數跑友在此過程中所使用的軟體大同小異:一個聽的、一個跑的。

聽的軟體很多,聽歌、聽書、聽故事、聽新聞。當然我也遇到過有一些中老年跑友喜歡帶一個小型收音機,外放的聲音很容易吸引你的注意~

以跑步為例,透過場景連線功能

我喜歡一邊跑一邊聽歌,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大腦處於很放鬆的狀態。而我使用的聽歌軟體,也從之前的qq音樂,變成了網易雲音樂,再到今年的汽水音樂。

跑步的軟體也很多,記錄我們的路線、配速,協助我們拉伸等等。我從16年開始就一直用咕咚,並沒有使用過其他同類產品,也沒有刻意做過對比。

以跑步為例,透過場景連線功能

很多使用者就像這樣,習慣使用某個產品之後,如果沒有特別明確的動機,很少主動更換,所以這也增加了我們對新產品使用者價值的凸顯以及替換成本的考量。就像《俞軍產品方法論》中提到的:

使用者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01 跑前準備場景

1。 設定本次跑步的小目標

比如以距離為目標、以時間為目標,亦或是不設定目標隨心跑,如今的健身軟體上都有這個功能。同時還會讓我們選擇跑步裝備。因為我不是專業跑友,所以並不能get裝備對跑步過程的影響有多大,也沒有嘗試不同的裝備記錄之後,會對後續的使用、統計結果有什麼影響。

以跑步為例,透過場景連線功能

2。 拉伸

軟體會提供拉伸的各類影片教學,不過我覺得大多數跑友不會按照這些教學影片來練習吧?也許這類教學影片更適合剛入門的同學。

因為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節奏、自己的習慣,包括自己的身體狀態進行熱身。因此我可能會認為,在跑步前拉伸這個場景上,不用放太多的基礎教學影片。反而可以以年齡、身體狀況進行區分。比如膝蓋不好的,推薦做哪種;腳踝不好的,推薦做哪種。而且可以透過使用者歷史教學選擇,或者歷史跑步資料進行推薦,或者由廣大跑友自己創作、上傳相關教學,從而形成社群化場景。

02 跑步過程中

在最近的一次跑步中,我發現咕咚又進行了很多功能的升級,尤其是在設定目標後,系統會在1/4、1/3、1/2、2/3、3/4這幾個節點為使用者提示與鼓勵。

但是我覺得這個功能也需要和使用者設定的目標長短相結合,做出些許差異化。

比如我只設定了一個3km的跑步目標,就不用在每個節點都提示。因為本身系統還會在每公里播報時長、配速,如果各類提示很頻繁,也會對使用者形成打擾。如果設定的目標較長,那這個階段性提示與鼓勵也許效果會更好些。

但是這裡又會有一個問題:這個新功能真的好嗎?

正常每公里一次的播報對於很多經常跑步的使用者來說,已經比較習慣了,突然多了幾次提示,他們真的喜歡嗎?這個問題一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相信每一個功能迭代,其產品經理一定是經過了調研和評估,也許新增的這個功能只是沒有打動我罷了。

有一段時間我還很喜歡跑步中的步頻提示節奏,在想要提升跑步速率時,提前設定好每分鐘的步頻,系統會很小聲的“咚次噠次”打著節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配速。

以跑步為例,透過場景連線功能

關於在跑步過程中“聽”的訴求,幾年前我喜歡自己建立一個專屬的跑步歌單,而現在更喜歡選擇系統的隨機推薦。這也是為什麼今年從網易雲音樂換到汽水音樂的最重要原因。

因為汽水音樂的隨機推薦真的能cue中我,大概每五首中至少有四首是我喜歡的型別。這種未知的驚喜感會調動我在跑步過程中的情緒,而以前的固定歌單,則會在多次跑步之後無法產生興奮感。

當然我在平時的其他場景依然會選擇網易雲來聽歌,畢竟裡面有我收藏多年的歌單,在新的app裡維護這樣一個歌單,替換成本還是太高了。

對了,當年選擇網易雲音樂,不僅僅是因為體驗和評論中的故事,還因為那本《幕後產品》作為我轉行產品的啟蒙書,讓我擁有很多個人情愫在裡面。

03 跑完之後

跑步結束後,會生成本次跑步記錄,有路線圖的形式、還有每公里配速、步頻步幅等不同緯度的統計圖,這些都是作為使用者的我很喜歡的功能,而且咕咚在跑步記錄的詳情、列表、統計等功能設計也是很不錯的。便捷的分享也是各類C端app必不可少的功能。

但是我想和大家探討另一個問題:勳章體系的搭建。

以咕咚為例,現在幾乎我每次跑步結束,都會領取到一個勳章,而且勳章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什麼陽光普照、日月同輝、星座勳章、節日勳章等等。越來越多的勳章,讓我失去了獲取勳章、分享勳章的慾望和衝動。

以跑步為例,透過場景連線功能

勳章本應是使用者激勵體系的搭建,透過鼓勵、設定目標、激勵等方式,促活使用者,甚至讓使用者產生更多的分享動機。

比如我第一次跑完10km所獲得的勳章,或者累計跑步100km、500km等所獲得的勳章,都是很好的。都說物以稀為貴,當很多無法調動使用者獲得、分享的勳章越來越多時,也許就是平臺勳章體系崩壞的開始。不知為何,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了漫畫《七龍珠》中後期戰鬥力體系崩壞的故事。

作為對比,我非常喜歡微信讀書的勳章體系,圈內也看到有一位老師專門寫過關於微信讀書勳章體系的分析。當我的連續閱讀天數、累計閱讀天數、讀完書籍、讀書時長等相關行為獲得新勳章時,我也是非常樂於分享的。

以跑步為例,透過場景連線功能

本身運動和讀書應該一樣,都是大家對健康生活的嚮往。

04 其他思考

1。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在跑步時用到的這兩類app,軟體所提供的功能非常多。比如咕咚除了跑步,還有騎行、健走、滑冰、滑雪、健身。除了鍛鍊功能,還有運動圈、發現、鍛鍊計劃等等很多。也許我使用的功能只佔其中的1%甚至更少。

這也是我們在設計產品過程和使用者使用過程的矛盾點。我們提供了產品經理認為的全方位功能,但使用者可能只需要其中一個功能。也許這一個功能就讓他成為忠實使用者。

我們以為這個功能可以給使用者解決A問題,但使用者反而用它來解決B問題,很有意思。就像作業本是用來寫字的,我卻撕下一張疊了個飛機和小朋友比誰飛得遠。

2。 使用者喚醒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能持續堅持的跑友,這麼多年一直處於跑幾個月歇一年的狀態裡。所以我在想,咕咚app是否可以嘗試喚醒我們這些在慵懶的生活中仍然懷揣健康慾望的使用者呢?

同時,在我的產品工作中,一直想要增加產品的溫度。何為溫度?可能很多定義都無法寫完整。但在實際應用中,比如更友好的喚醒使用者,在喚醒過程中增加能夠激發共鳴的文案,在喚醒的頻次上又不讓使用者反感,這不就是有溫度的表達嗎?

3。 有時,也不要太在意“專家型使用者”的建議

別看我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我的想法對於這些app來說,真的合理嗎?同時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在使用一些軟體時,也經常能洞察到功能上的問題或不足。但我們的建議真的適合大多數使用者嗎?

其實產品團隊在收集到使用者反饋時,面對一些“專家型使用者”的建議,一定要謹慎採納。因為也許90%的使用者不會這樣想,或者沒有覺察到這個問題。雖然對方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我們真的要改嗎?

4。 場景整合

在跑步的場景中,我需要至少兩個app之間來回切換,那有沒有一種可能一個app全部搞定?這不就是現在常說的“降低割裂感”嗎?

關於這個思路的嘗試,咕咚也在進行。幾個月前我發現咕咚現在也有聽歌的入口了,但是我只點過一次,上面展示的歌單應該是預製的推薦,沒有一個我熟悉的名字,所以也沒有真正使用過,不知道現在改版成了什麼樣子。也許是缺少信任感,也許是習慣了曾經的聽歌軟體,也許只是懶得嘗試。所以場景整合的這條路漫漫而修遠,不僅咕咚在走,很多大廠app也在走,包括我所做的產品也在這條路上。

05 寫在最後

今天以一個普通使用者視角探討了一個很小的場景,也許很多同類使用者會有不同的見解,這也是我們在產品設計中一定會面臨的難題。

如何進行使用者分類、分層,如何針對不同的使用者設計出大家都喜歡的功能。甚至是如何在使用者訴求有偏差時進行優先順序排序,如何在使用者訴求相矛盾時進行決策,都是我們要持續探索的路。

但一個基礎是,無論我們是使用者還是產品設計者,都不要停止觀察和思考。因為很多靈感都是從中不經意出現的。

希望我們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也能用到更好的產品~

作者:不想延期,公眾號:不想延期

本文由 @不想延期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