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二)

我們今天繼續來看《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第二章 動機良善。

第二章闡述的是動機、願望和慾望的問題。即善意的動機和是持續成功的根本條件。而慾望雖然是人類個體生存的基礎,但如果其過度膨脹,即過於利己,個人的意志就無法實現與宇宙的意志相協調,人生就會走向衰敗。也就是利他之心和知足之心。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二)

一、利他之心

所謂“利他之心”,佛教裡是指“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基督教裡是指愛。更簡單一點說,“利他”即“有利於他人”,就是先人後己,把“為自己”放後面,優先“為他人”,就是奉獻的心。

清末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有這麼一句話:“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說的就是隻要人人都去關心社會,那麼天下也就太平了。

這便是我們說的利他之心,當人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學會去關心身邊的人,學會從利於他人的角度出發,不僅自己感到幸福,也能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最終受益的可能還是自己。

曾經讀到這樣一個故事:某寺院年輕的修行僧問長老:“聽說世界上有地獄和天堂,他們到底是什麼樣呢?”

長老說:“世界上確實有天堂和地獄,其實它們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表面上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地方,唯一不同的是那兒的人心。”

“天堂和地獄裡各有一個相同的鍋,鍋裡煮著一樣美味的麵條,但是吃麵條很辛苦,只能使用長度為1米長的筷子,麵條很難送到嘴裡。

地獄裡的人都只想著自己先吃,所以爭先恐後用筷子夾起麵條往自己嘴裡送。由於筷子太長,麵條送不進自己的嘴裡,於是爭搶對方夾住的,甚至打起架來,結果麵條四處飛濺灑了一地,誰也吃不到麵條。雖然美味的麵條就在眼前,但是一個個都餓得頭昏眼花最後都飢餓而衰。

而天堂裡的情況正好相反,人們夾住麵條都往鍋對面的人嘴裡送,讓對方先吃。吃過的人為表感謝,馬上幫對方取麵條,天堂裡的所有人都能從容地吃到美味的麵條,每個人都心滿意足”。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二)

事實上,

當你懷抱著利他之心時,發出的是善意的動機。

如果動機是善意的,事情自然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動機是利己的,或者是邪惡的,那麼不管多麼努力,事情都無法順利推進。

所謂動機,就是推動事物前進的“地基”。就像蓋房子,只有地基牢固,建設的房子才會結實,相反,如果地基不牢靠,想要建造豪華的房屋,是無法成功的。因此,如果動機不純,凡事都無法順利推進。

曾經看過一個關於無償獻血者的自述,他無償獻血了20年,最後幫助了自己。

林岸英是熱心腸,有一位朋友患了胃癌,迫切需要輸入血小板,但是當時血庫血小板告急,一時間治療無法繼續,情況很危急,唯一的途徑就是新朋好友透過捐獻來置換同等分量的血小板。

林岸英為了幫助朋友獻了血小板,那位朋友得到了繼續治療,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那件事情之後,林岸英觸動很大,他決心定期獻血,希望幫助更多像朋友一樣的人。

不曾想到的是,幾年之後噩運降臨到他的頭上,女兒妮妮被查出患有地中海貧血,需要定期輸血治療。長期的輸血治療意味著大筆的費用,一家人都不知道能堅持多久。經醫院提醒,林岸英才知道自己累積獻血1萬多毫升,按照規定,女兒可以享受超過2萬毫升的免費用血,這無疑解決了輸血費用的難題。

如今女兒已經13歲了,病情也得到了控制。

林岸英很感激自己選擇:“最開始只是想著獻血能幫助別人,沒想到最後竟然是幫了自己。”

但是也有人會想,踏入社會,接觸的人多了,總有心術不正的人來接近自己。這時,你要仔細想想,你是不是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呢。“心不喚物,物不至”,就是你身邊出現了居心叵測、欺騙別人的人,是因為自己和這種人有同樣的心靈,吸引他過來的。

但是某些時候,我們什麼也沒做,也會有心術不正的人出現,這時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他。只要在交往中對他產生了懷疑,那就找個理由不再見面。只要我們不去附和他們,也不去對抗他們,他們不久就會靜靜地離去。

因為利他之心是順應宇宙發展的。宇宙中存在兩大力量,大原則在於成長髮展,另一種力量就是保持和諧。

因為如果所有事物都只有成長髮展,就會出現太過龐大的事物,使整體的平衡無法維持。例如,地球上最初繁茂的蕨類植物,由於過於繁茂,結果衰退了。恐龍也是一樣,它們曾一度遍佈整個地球,卻由於氣候環境的變化而滅絕了。

所以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就會好轉。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二)

二、知足之心

俗話說,知足常樂。什麼是知足?漢語詞語,意為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比如,一家人有好吃的,不能一個人獨佔,而是和大家分享;遇到高興的事情,和大家分享快樂;遇到悲傷的事情,大家一起悲傷,相互安慰,相互支援。,這樣才能夠構建一個和睦的家庭。

在自然界,大家都知道生存法則是弱肉強食,但是哪怕是百獸之王獅子,在一次捕獵成功、填飽肚子後,在一週左右的時間裡,即使獵物在身旁,它們也不會發動襲擊。因為獅子本能地明白,如果貪婪,為了滿足慾望而肆意捕獵,那麼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威脅的是自己的生存。

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但人卻常因為滿足自己的慾望和貪婪而過度從自然索取。如今自然災害頻發正是人類行為的惡果。

放在個人的生活上,也是同理。

為什麼現代人很多都不開心,是因為人不懂得的節制,都有貪婪之心。

比如股票上漲了6個點,心中會想再等等,到了10個點,應該還會漲吧,再等等,總希望到最高點再賣出,獲取最大的利益,可是沒想到等下去的結果是10個點以後就跌了。這時就會很痛苦,徒留一聲嘆息,早知道,我就在10個點的時候賣了。

“愛己之心、私心、利己這些對於自我的執著才是人類慾望的真實面目。所以,能減少多少這類慾望,就能從心中減去多少自我,真我所佔比例才會擴大。”

在這裡,所謂真我,可以說就是關愛他人、為他人盡力的“利他之心”。相對於“真我”,我們可以將“利己之心”稱作“自我”。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二)

古人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善比,德比於上,物比於下。德比於上故知恥;物比於下則知足”。這是告訴人們道德操守、思想品德方面應和自己之上的比;慾望享受、生活物質應和自己之下的人比。

其實,人生,就是生老病死,吃飯幹活兒,幹活兒吃飯,這樣一輩輩地週而復始反反覆覆地輪迴。你想要的不可能全部都得到,許多東西都是無底洞,填到死,你也填不滿的。

所以你要知足感恩,如果每個人都能抱著這樣的心態對待他人,這樣社會也會變得美好很多。

比如,對待給予機會的客戶,要心懷感恩;對待給予自己幫助的人要心懷感恩;生活中的物品滿足生活需要即可,做好人生的減法,也是解放自我。

人生很多東西都是矛盾的。怎樣把握這個線,這個點,這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深思和探討的。

知足常樂,很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一切行為適中、折衷為宜,不能什麼也不追求,也不要過分追求,凡事講究個“度”。無須攀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著我們自己喜歡的工作,輕鬆愉快,笑口常開,天天都有好心情相伴,這恰恰是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

其實,人生旅途中,起起伏伏,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歸於平淡,都會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把快樂的鑰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即可。平和從容地面對一切,就會永遠心存釋然,知足常樂,快樂無限。

懂得知足的同時,我們也要懂得感恩與回饋。

比如古天樂。他雖然是明星,但做了很多的好事。他一直出於真心在堅持做慈善,不是給別人看的。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但當初他也是在捐了快一百所學校的時候,才被人發現的。古天樂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了很多貧困山區的孩子,也影響了很多娛樂圈的人,可能大家一直都把資料停留在古天樂建了一百所學校,但殊不知這已經是很早的資料了,因為現在官方資料古天樂已經建了123所了,這也證明他一直都沒有停下腳步。

基於利他之心,就是祈願他人好,就是為社會、為世人盡心盡力。作者認為,這才是做人最崇高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