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證實:“牧野之戰”並不正義,周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

出土文物證實:“牧野之戰”並不正義,周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

“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5000年曆史文明的大國,在中國古代也發生了無數奇人異事,而在一場場顛覆戰爭中也曾創下過無數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而說到中國歷史中的經典戰役,牧野之戰則是不得不提到的。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也被大家看作是順應天命的“仁義戰勝殘暴”。經歷此戰後商周鼎革正式完成,而作為戰爭中的最終勝者周武王姬發被人們推選為明君,而成為他手下敗將的商紂王,則在後世多年仍被視為暴君的典型。

出土文物證實:“牧野之戰”並不正義,周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

這只是我們所瞭解的部分歷史,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牧野之戰也並非商周產生的第1次衝突,後續根據出土的史書記載,早些年他們之間就已經產生了深厚的矛盾。

當時有一名叫做文丁的人是商紂王的祖父,而季力則是周武王的祖父,在文丁死後,紂王的父親接替了皇位,在那時周人突然發起進攻,但當時他們卻被商朝軍隊擊潰,一直到了商紂王繼位之後,雙方才再次產生矛盾。

出土文物證實:“牧野之戰”並不正義,周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

所以也透過這段簡略的記載能夠得出幾項歷史事實,商周兩朝的恩怨,絕不只侷限於周武王和商周武王這一代,他們至少已經糾纏了三代,所以也絕非僅僅是因為紂王殘暴,周人忍無可忍才發起反抗那麼簡單。

除此外曾經的商朝也擁有超出對手極多的軍事優勢,所以面對周軍的屢次來犯,他們才能一次次地將其擊潰,還囚禁了周國軍西伯侯。

出土文物證實:“牧野之戰”並不正義,周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

後續西伯侯後被放回國後,一生都沒有繼續對商朝用兵,反而是拉攏各方諸侯,也為後續的九州之侯閣於州奠定了基礎。

轉眼來到周武王9年,經過深思熟慮後,周王決定再度帶人啟動伐商計劃,不過當那些聯軍遠奔千里抵達津盟時,周武王卻又開始心思一轉決定半路撤軍,而且還給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天命之由”。

出土文物證實:“牧野之戰”並不正義,周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

那些盟軍千里迢迢的趕過來支援時,周武王一句“天命未可知”就能打發得了嗎?這顯然不是他的真實理由,後來據出土的甲骨文卜辭顯示,商紂王一輩子征戰沙場,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反倒是周武王,除了那場最經典的牧野之戰以外,沒有見他有過其他的討伐征戰記錄,所以和商紂王相比,姬發在作戰經驗方面就相差一大截。

出土文物證實:“牧野之戰”並不正義,周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

至於當時聯軍趕過來幫忙卻被周武王拒絕其實也是因為商朝那時仍然保留著對周人的絕對軍事優勢,所以周武王還是不敢冒這個險,輕舉妄動。既然如此,為什麼兩年之後紂王還捲土重來,再次開始伐商了,難道真的是因為他已經在這兩年做好了充足準備嗎?後續經考古證實,當年周武王伐商又取得勝利,其實是因為他使出了一些下三爛的手段。

出土文物證實:“牧野之戰”並不正義,周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

收買內奸

在呂氏春秋中曾記載牧野之戰開始之前,周武王曾與殷商臣子膠鬲密會,雙方當時約定以甲子為期,再結合當時周軍執意要冒雨前進,確實也在甲子日時抵達了朝野附近,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他們之間的確可能有這個約定。

而在後續史書中也曾記載過作戰之前傷軍臨陣倒戈,這既體現出了商紂王暴虐不得人心,卻也襯托了周武王出兵的正義性,可實際上這所謂的“倒戈”,並不是指商軍中的所有人,他所說的僅是膠鬲的部下,其他商軍仍然在敵軍來犯時殊死抵抗。

偷襲

曾經陝西出土的青銅器利簋上還有一段銘文也能夠證實周武王出兵不正義,當時銘文中寫道“,吳徵商為甲子朝,歲鼎克,聞夙又商”。在商周時期有一項傳統是,諸侯開戰之前,通常都會下戰書,在書中會約定好具體的時間地點。

不過當時千里迢迢而來的周軍卻選擇在剛剛抵達牧野的黎明時刻就發起進攻,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進入商朝幾百裡時都沒有遭遇任何抵抗的原因,因為那時候商紂王根本沒有想到他會遭到偷襲。

至於史記中所說的商紂王是自焚死其實也存疑,幹後續出土的另外一份史書殘卷中卻寫到,紂王其實是在前線作戰時被俘虜後又被斬首,他的頭還曾被掛在白旗之上。結語

所以這樣來看,雖然最終結果是周武王戰勝了商紂王,但其實不管是過程還是初衷都沒有他們曾經宣傳的那樣具有正義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商紂王的死就是絕對無辜的。

《新書·益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