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商業化猜想

撰文 | 泰伯網 楊文斐

編輯 | 鹿野

儘管美國同行流年不利,Robotaxi在國內的發展卻是如火如荼。

12月8日,上汽集團旗下L4自動駕駛運營平臺——享道Robotaxi正式啟動運營。當天,享道Robotaxi於上海嘉定正式上線,首批部署20臺運營車輛。

11月23日,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2022年下半年小鵬汽車將開始探索Robotaxi業務。兩天後,北京正式開放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並宣佈了配套管理政策,國內的Robotaxi正式從技術常態化測試邁入商業化模式驗證階段。

Robotaxi這條賽道,為什麼當年的行業領跑者處於一地雞毛之時,後繼者依舊勇往直前?

前景巨大,應運而生

年下,城市出行需求不斷增加。

據機構預測,2050年我國城市人口出行將達到25億人次每天。2050年,計程車、網約車等共享出行將佔我國城鎮人口整體出行方式的1/3左右。無疑,城市公共出行服務的市場前景巨大。

Robotaxi即自動駕駛出租車應運而生。

2009年,Google X實驗室成立無人駕駛汽車計劃,經過7年研發,2018年底,Waymo正式推出面向自動駕駛網約車的Waymo One應用。

我國企業的無人駕駛探索以百度為最先,2013年啟動百度無人車專案,今年正式落地應用。

文遠知行、小馬智行、AutoX、滴滴和元戎啟行後又相繼成立,這5家被業界稱為駕駛後浪的代表,都在不斷髮力,追趕前浪。

Robotaxi商業化猜想

自動駕駛大致分兩條路線落地。

一條開門見山,研發、路測直接L4落地,以Waymo、百度為代表;另一條則曲徑通幽,透過量產、上路後迭代,從L2到L4,特斯拉、還未開始發力的小鵬可為代表。

Waymo、百度自不必說,路線就是不斷擴充車隊規模,直接推出終極形態的Robotaxi產品。特斯拉則是希望在足夠多量產車上路後,可以讓“閒置”的車輛上路“賺錢”。

這兩條落地路線,最終目標都是Robotaxi。

2020年,AutoX和滴滴先後在上海嘉定推出無人駕駛打車業務,大眾汽車集團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試點正式落地合肥,並獲得了合肥市首張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牌照;2021年以來,無論是初創企業還是車企,角逐更加激烈。

早在2018年底,小馬智行就在廣州南沙率先試點城區公開道路的Robotaxi常態化運營;今年5月,又宣佈將在北京擴大服務範圍和車隊規模,新增服務範圍覆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150平方公里核心運營區域;7月,上海的Robotaxi業務全面啟動,並覆蓋了嘉定區主要城區路段。

今年11月,文遠知行與廣汽集團及旗下移動出行平臺“如祺出行”達成戰略合作,宣佈基於廣汽集團的整車研發和全冗餘平臺,文遠知行的自動駕駛軟硬體解決方案,如祺出行的智慧出行平臺,三方共同打造具備一流全無人駕駛能力的Robotaxi產品,並全力推進未來幾年的Robotaxi規模化落地運營。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國內已經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蘇州、武漢、長沙、滄州、杭州、合肥等27座城市釋出自動駕駛測試政策,開放測試道路里程超3000公里。

落地依舊艱難

尚缺乏造血能力的Robotaxi,只能透過不斷燒錢來續命。Robotaxi在自動駕駛界就有了另一個名字——燒錢機器。

Robotaxi的外觀和正常網約車、計程車相差無幾,但乘客很難忽略它頭頂的“大鍋蓋”。

Robotaxi商業化猜想

這個“鍋蓋”主要是雷達和攝像頭等感測器,儘管在國產雷達公司的努力下成本規模有了極大壓縮,然而早期,一顆進口鐳射雷達價值可達80萬元。

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OO孟醒曾介紹,滴滴的自動駕駛車輛安裝了近20個感測器,其中包括1個64線鐳射雷達、2個16線鐳射雷達、7個攝像頭以及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一輛車的造價在100萬以上。

某國外市場研究公司也曾指出,美國以Waymo為代表的自動駕駛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改裝成本基本在20萬美元上下。

“即便谷歌有不計成本投資的決心,2009年來連續12年的連續燒錢,也讓谷歌高層感到頭痛”,曾有人這樣評價。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捷菲指出:“目前Robotaxi大多集中在一線城市,不管是人力還是場地租用的成本都很高,車輛的採購還有保險、申請牌照的成本超過百萬,所以很難去拓展這種車隊的規模。企業沒有運營服務的資質,沒有辦法開展試運營實現營收。”前陣子,Waymo甚至經歷了一次尷尬透頂的遭遇。

5月3日,一位乘客爆料稱,他乘坐的一輛Waymo Robotaxi,在需要右轉進入一條多車道的主幹道時,發現最右邊的車道被橙色的工程錐桶封閉。

這打亂了Waymo Robotaxi的路線規劃,這輛車瞬間陷入“迷茫”。而在救援人員趕到之前,這輛車又行動起來,並停到馬路中央,徹底造成交通擁堵。

事後,Waymo迴應,Robotaxi此次表現差強人意。“我們已經對事件進行了評估,並改進了操作流程”。

有資料顯示, 2015年到2019年,Waymo的運營虧損已超過了200億美元。直到今年4月,Waymo的無人駕駛車隊規模大概還是700輛,距其2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

Robotaxi商業化猜想

△waymo創始人

一直是自動駕駛行業燈塔的Waymo,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敢聲稱在技術維度上已經超越它。領頭羊尚且艱難前行,後來者們更是狀況百出。

在文遠知行Robotaxi的一次試乘中曾出現了這一狀況:中途汽車遭遇前後同時有車輛切入變道,突然停止,重啟自動駕駛功能前安全員短暫接管方向盤;後來,汽車發現路障後多次嘗試變道未遂,直接停下來,安全員再次接管方向盤。

Robotaxi商業化落地之路暗礁不斷。

國內外發展階段不同,國外Robotaxi已經到了出清階段,實力不足的玩家必然面臨退場。國內市場則還處於群雄逐鹿階段,這一階段企業要大量的融資才有可能在後面幾年活下來,當務之急是積累足夠的糧草。

Robotaxi商業化過程中,克服了成本這一最容易的障礙後,更難啃的環節仍不斷增多。

Robotaxi時速過低、無法摘除“安全員”等質疑聲一直存在,技術能否同時滿足乘客對安全性和體驗感的需求?政府部門能否在政策法規、基建支援、示範性道路規劃、車聯網輔助服務、交通法規的制定等方面推動更多的開放空間?

華為原智慧駕駛產品部部長蘇箐此前表示:打死都不會做Robotaxi。

“現階段做Robotaxi的企業都得完蛋,Robotaxi是結果而不是商業目標,中國市場打車體驗已經很好,自動駕駛並不會讓這個體驗更好。”

然而,更多玩家還在踏上這條賽道。自動駕駛公司蘑菇車聯正在基於車路協同技術佈局Robotaxi業務;車企小鵬汽車、現代汽車也在相繼宣佈將進軍Robotaxi業務。

剛剛入局的上汽也信心十足。集團副總裁陳德美表示,Robotaxi運營模式的落地,將反哺上汽高階輔助駕駛方案的不斷最佳化。到2025年,上汽集團將組建商業化Robotaxi車隊,定義共享出行新業態,實現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

人人都知道,這條賽道背後藏著巨大曙光,何時能看到,沒人敢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