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隨著智慧駕駛科技不斷升級,汽車內外飾件發生了很多變化。把這些變化的影響做一個形象總結,像是智慧家居給家裝帶來的質變。

特斯拉Model 3、蔚來ET7、威馬EX5等一眾新勢力品牌,幾乎將物理按鍵清零,取而代之的是超大中控顯示屏。小鵬P7的卡片鑰匙、奧迪e-tron Sportback的電子外後視鏡、特斯拉的Yoke方向盤等也都天馬行空,和傳統模式差別巨大。

智慧家居還只是針對裝修改變細節,未上升到房屋結構改造。最新進展顯示,智慧駕駛科技不僅在改變內外飾件,還在改變汽車結構,更大的顛覆發生了。

潰縮吸能結構被改變

應對碰撞危險,被動安全技術是盾,主動安全技術是矛。

所謂被動安全技術,潰縮吸能結構極為關鍵,它能在碰撞後犧牲自己保護車內安全。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潰縮吸能結構又分為很多級。應對低速碰撞,吸能盒很關鍵,它就像海綿吸水一樣,能吸收低速碰撞能量。如下圖,受主要撞擊的左側,吸能盒已經被完全壓癟,其後的結構得以保全。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這麼好的設計,為啥要變呢?

這是因為AEB主動剎車功能與吸能盒作用有重疊。單是入門級產品工作上限就達到了40km/h,所以只要產品過硬,應對低速碰撞有它就行。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不就像戰士丟盔卸甲,即便是拿了把MP5衝鋒槍,那也是簡配呀。

其實不然。下圖是潰縮吸能區的責任劃分。可見有了主動出擊的“矛”,原本給吸能盒的空間就可以騰給更強壯的前縱梁,以此來應對碰撞能量更高的中高速碰撞,升級車身的抗撞能力。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現在這種結構已經在凱迪拉克最新推出的LYRIQ上出現,它的前防撞梁是直接螺接在前縱梁,取消吸能盒,前縱梁因此變得更長。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傳統底盤結構被改變

汽車底盤關係到一款車的操控性、舒適性、安全性。智慧駕駛技術已經在切實影響汽車底盤,比如智慧空氣懸架之於普通空氣懸架的優勢,就好比相機使用了自動對焦功能,可以針對懸架高度進行自動調節。怎麼抓住時機,各家方式有所不同,比如賓士是利用搭載於前檔攝像頭實時掃描道路顛簸起伏,小鵬G9則是基於感測器+高精度地圖。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這種改變還只是細節層面的變化,全線控滑板底盤(後簡稱滑板底盤)更是實現了對傳統思維的顛覆。對於傳統汽車,脫離了車身、沒人會單獨買一塊底盤,但滑板底盤不一樣,它已經很接近一輛完成的汽車。

比如優跑“UP超級底盤”滑板底盤,像不像不帶外殼的“GP晶片迷你四驅車”?即便沒有了“車殼”,全線控底盤一樣能跑。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全線控底盤將控制系統的驅動、轉向、制動和其它車載模組都整合在底盤上,並且突破了機械結構,就像之前是連著網線才能打電話、看電視,現在智慧手機就能完成所有工作。

未來一塊底盤也能對接很多車身,優跑推出的三款UP SAPCE概念車就是採用了這種概念。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德國U-Shift滑板底盤的玩法更大膽,它允許使用者根據使用需求實時更換車身,可以成為一個移動巴士,也可以作為貨車,非常適合商用領域。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看到這些車型,思緒很快把我拉回本世紀初,當年我也是一套S1底盤走天下,工具盒裡常年帶著蜘蛛王、魔鬼司令、勝利衝鋒、戰勝六百。。。的車殼。。。沒想到未來汽車也可以這麼幹。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軸距與車身可變

智慧駕駛如果只是替代手腳,顯得太小兒科,它的目標是破除傳統汽車的侷限。比如想要操控好,以前的思路是優先選擇短軸距,想要大空間則優先選擇長軸距。

魯迅說,我們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那還不是世代被逼無奈刻在骨頭裡的基因使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奧迪skysphere使用了一套伸縮機構來改變軸距,Grand Touring模式下車長5190mm,躺著旅行都夠;切換到Sports模式後,車長縮短至4940mm,運動能力被打雞血。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雷諾也推出了一款Morphoz車型,它的主動車身技術可對車輛A柱後部進行拉伸。作為一款純電車型,Morphoz還能根據需求調整電池容量。

城市模式下,軸距為2730mm,整車長度為4400mm,並使用一塊40kWh電池組,續航里程約400km。長軸距模式下,軸距擴充套件至2930mm,除升級乘坐空間外,還能給汽車補充一塊50kWh電池組,將續航里程提升至700km。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車頂結構被改變

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史堪稱是汽車造型的發展史,雖然造型設計千變萬化,原理卻是相通。為了極致的流線型設計,汽車要儘可能做成水滴的模樣。

基於實驗資料分析,瑞士空氣動力學專家P。Jaray提出了流線短尾的J形車身造型。30年代初,德國Kamm教授又根據原有的車身造型,提出了風阻係數更低的K形車身。可以看到,不管怎麼升級,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特點——圓潤的車頂。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然而現在,為了追求更高級別,更強的智慧輔助駕駛,蔚來ET7、理想L9、智己L7等車型選擇將鐳射雷達放在車頂上。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車頂有一塊凸出物,就形成了一個“尖劈”,就像大壩開閘,閘口會將氣流割開,造成紊亂,甚至出現噪音。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為什麼明知道有弊端,還這麼選擇呢?從功能使用來說,鐳射雷達就像人的眼睛,站得高看得遠,且不容易受到泥水等遮擋,而車頭又是碰撞的重災區,萬一撞壞了賊心疼,放在車頂更合適。

既然方案有其合理性,那就老老實實攻克風阻係數吧。蔚來ET7能將風阻係數壓到這麼低,頭頂的鐳射雷達和攝像頭顯然最佳化的不錯。仔細看它的造型設計,第一感受是比較圓潤,使用了大量圓倒角來讓氣流盡快透過。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鐳射雷達和兩顆攝像頭的造型比較考究,還呈現出“頭圓挺翹、尾部走低聚攏”的水滴型造型特徵,又或者說很像一隻魔鬼魚帶著兩隻小鯊,好處是能讓氣流流暢透過凸起點,減少風噪和風阻。

智慧駕駛科技不止改變內外飾,還在改變汽車結構

雅斯頓小結

汽車結構如此變化會增加智慧駕駛技術的壓力,以前智慧駕駛技術充當打輔助的射手,發揮出色自然好,掉鏈子也能理解,未來當它取代更多的傳統機械結構,就沒有如此寬鬆的環境了。

當然,我們也要對車企有信心,以前像傻瓜一樣的車機,現在不也是打遊戲都沒問題嗎?汽車結構設計思路在上世紀80年代後,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很高興隨著智慧駕駛技術興起,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技術變革。今天介紹的幾個改變,有關係到安全的,有關係到空間體驗的,甚至有關係到駕駛體驗的,車企的思路真的被打開了。

圖 | 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