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智慧電動車“高算力”的神話忽悠了

文/車亮

圖/源自網路

360公司的創始人周鴻禕曾說:“從前我們衡量一輛車是不是豪車,馬力是很重要的指標,而當汽車行業被網路和數字化顛覆後,未來衡量豪車的標準不是馬力,而是算力“。

不要被智慧電動車“高算力”的神話忽悠了

蔚來的創始人李斌也說過,以後高階智慧電動車的標準,就是馬力+算力。

算力這個概念,現在正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關注和重視。譬如最近爆出的尤拉好貓的醜聞,官網上寫著用到了高通驍龍的8155晶片,但實際上用的是較老的英特爾晶片,引發了消費者的不滿。雖然官方給出了補償政策,但還是很多消費者表示寧願要高通的晶片,而不願意要補償大禮包。消費者這種心理的背後,實際上就是對高算力的一種追求和渴望。

那麼算力真的這麼神奇嗎?算力到底對一輛車意味著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算力這個話題。

算力其實就是生產力

什麼是算力?我們要從人工智慧三要素開始說起。所謂三要素,指的是資料、算力、和演算法,號稱數字時代三駕馬車。

資料可以理解為生產資料,資料是否夠海量豐富,是一切智慧化的前提。所以現在一些車企都在打鐳射雷達概念、都在瘋狂堆砌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等,就是為了採集足夠多的資料。資料是一切的源頭,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

不要被智慧電動車“高算力”的神話忽悠了

但光有資料不夠,還得有合理的演算法。演算法可以理解為生產關係,是處理資料的規則和方式。演算法的功能就是基於海量資料得出規律,然後用這個規律來對未知資料進行建模和預測。簡單說就是把車上遇到的所有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

以前的車上,各個部位控制單元ECU是分開佈局,每個部分的演算法相對簡單,類似於一個個獨立的小作坊,一旦確定了演算法的基本結構,也就是生產方式,可能就不變了。但是現在隨著車上的電子電氣架構從分散式向集中式轉變,各種控制單元被集中在一起,相當於幾百個小作坊被整合成一家大公司,生產方式和管理難度就大大提升了。再加上現在智慧座艙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大量從前從未有過的應用場景和大量隨機的、非結構化的資料,比如人臉識別、語音控制,手勢識別,這些資料該怎麼處理?譬如車上大量增加了感測器,傳進來的資料怎麼處理?這些都需要新的演算法。所以隨著汽車越來越智慧,對演算法的要求也水漲船高。譬如,在智慧駕駛部分新增加的演算法就包括,感知演算法、多感測器的融合演算法、決策演算法、控制演算法等等,在智慧座艙部分新增加的演算法就包括,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手勢識別、視線監控、場景理解等等。這麼多的演算法模型,都是以前的車上從未出現過的。

不要被智慧電動車“高算力”的神話忽悠了

演算法對應生產關係,資料對應生產資料。那麼算力對應的就是生產力。所謂算力,指的是以高效能計算機為載體的,對基礎資料處理和演算法訓練提供的計算能力。算力要解決兩個問題,除了對資料的處理,算力另一個重要作用是支援演算法的訓練和形成。就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演算法的訓練和形成,也要依託於算力的高低。打個比方,演算法好比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而算力好比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有能力,才能想出辦法。而一個人有了正確的辦法,才能充分發揮出他的能力。

所以從生產資料、生產力、生產關係三要素,我們能很容易的對應理解資料、算力、演算法的關係。

不要被智慧電動車“高算力”的神話忽悠了

理解了這層關係,對一些車企鼓吹高算力、鼓吹硬體的宣傳,我們可以看的更清楚明白。

譬如,有些車企宣傳自己的車上用了多少鐳射雷達、用了多少攝像頭。但硬體多不代表你的效果就好。你採集的資料是海量了,你的算力跟的上嗎?你的演算法模型合理嗎?後兩者其實更能決定你最終的效果如何。而且現在很多電動車是採取硬體預埋、軟體後期慢慢開發的做法。也就是說消費者買了車以後,得等不知道多長時間才可能會用到宣傳裡提到的這些功能。為什麼呢?這就是演算法沒跟上。而像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堅持用攝像頭,不用鐳射雷達,晶片的算力也不算太高,但最終效果卻不錯。這也得歸功於特斯拉自己的演算法強大。

再譬如,有些車企宣傳自己用了多少高算力晶片,基礎算力高達上千TOPS等等,最終效果就一定好嗎?不一定。就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過來也會促進或制約生產力。演算法同樣也會促進或制約算力的發揮。所以算力高,也不一定會有好的效果。還要看你的演算法模型是否精確、是否匹配。所以算力和演算法的關係,也是一個不斷互相促進、螺旋上升的過程。

不要被智慧電動車“高算力”的神話忽悠了

所以,資料是一切的來源,沒有它一切無從談起。算力是一切的基石,它決定了資料處理的效率,它也驅動了演算法模型的不斷訓練和進化。但演算法才是決定最終效果的關鍵,它決定了資料和算力能否發揮出應有作用的下限。

對車企來說,電驅動、電池、鐳射雷達、晶片都可以外採,硬體可能都沒必要自己做。但軟體演算法必須要在未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決勝的關鍵。就像大眾集團聲稱自己未來要轉型為一家“汽車軟體公司”一樣,掌握軟體才是車企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什麼水平的算力,才算真的高?

算力的高低現在成了很多車企對外宣傳的一個點。實際你會發現車企宣傳的算力高低其實非常參差不起,有隻有幾個TOPS的,也有幾百TOPS的,那目前的市場環境裡,到底怎麼樣的算力才算真的高?

算力依託的載體是晶片。其實說到車載晶片的算力,它分為智慧座艙和智慧駕駛兩個板塊。

在智慧座艙領域,國內最具統治地位的就是美國的高通。目前量產車最先進的是它的第三代智慧座艙晶片,也就是8195晶片。目前搭載這個晶片的有凱迪拉克的LYRIQ,以及即將上市的蔚來ET7。同屬高通第三代晶片的還有8155,搭載這個晶片的代表車型有小鵬P5、上汽智己L7、長城摩卡、零跑C11、威馬W6等。再往下,目前用的最多的最主流的其實是高通的820A晶片,像蔚來、小鵬P7、奧迪A4L、領克05、極氪001等等都在搭載這個晶片。此外國內廠商的智慧座艙晶片也有一些市場份額,像地平線的征程2晶片,就在長安的UNI-K上搭載。

現在已知最先進的智慧座艙晶片,是來自最近百度旗下的集度汽車,宣稱要使用高通8295晶片,號稱是高通的第四代汽車數字座艙晶片。不過它要在明年的北京車展才亮相,後年才能上市。

再看自動駕駛部分。其實座艙部分對晶片算力的要求還不算太高。真正對算力要求高的是自動駕駛部分。智慧駕駛晶片目前基本是Mobileye和英偉達二分天下,高通躍躍欲試要三分天下。同時也有華為海思、地平線、黑芝麻等自主品牌佔有一席之地。縱覽量產車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算力你會發現,其水平參差不齊,從幾個TOPS到幾百TOPS不等。像英偉達今年今年釋出了高達1000TOPS的晶片,而英偉達目前晶片的單顆算力最高已經達到254 TOPS,華為的MDC810智慧駕駛計算平臺,算力已經高達400TOPS。

不要被智慧電動車“高算力”的神話忽悠了

同時現在還有一個趨勢是,因為汽車基本上是5-8年一次徹底換代,週期很長。而晶片的迭代則是一到兩年。所以車企為了讓自己的產品具備持續的競爭力,會採用硬體預埋、軟體更迭的方式來保持競爭力。簡單說就是,我現在的晶片算力還可以,兩年以後可能就落伍了。為了保持競爭力,我多裝幾顆晶片,提高算力上限,為後續軟體最佳化和演算法升級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所以現在一些新勢力開始軍備競賽,將車上的晶片算力提高到500-1000TOPS的級別。像蔚來的ET7,裝了四顆英偉達晶片,總算力達到1016TOPS。像小鵬的G9,裝了兩顆英偉達晶片,總算力達到508TOPS。現在用得著這麼高的算力嗎?其實用不到,但是我先裝上,一方面是個宣傳的亮點,另一方面以後可能用得著。

所以對消費者來說,算力當然是越高越高。但也別神話高算力的作用,因為演算法的制約,很多算力在當下看其實是浪費的,它可能只是給未來的場景準備的,你只是在為未來買單。

駕值觀

現在晶片廠商一般不單獨賣晶片,而是賣一整套智慧平臺,也就是晶片+演算法打包賣。車企一般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演算法進行調整和修改。換句話說車企要自己具備演算法的開發能力,或者說車企至少要有提出演算法改進需求的能力。這個能力才決定了你最終的東西,呈現出來的效果如何。而這種能力,往往是在車企的宣傳裡看不到的,只能在最終的產品中被消費者感知到。

算力只是個數字,我們還是要看在有限的算力下,如何能讓演算法軟體最高效的執行,能夠完美的適配車企的需求,這對晶片廠商和車企都提出考驗。這才是終極的唯一標準。所以像英偉達、華為、地平線這樣的公司,演算法生態是開放給車企的,車企可以根據需求來改進和自定義,這樣的公司會受到越來越多主機廠的青睞。而像Mobileye這樣的公司,它的演算法生態系統是封閉的,是不能修改的,所以就越來越走下坡路。

一輛車的智慧化體驗,最終是一個數據、算力、演算法相互作用的系統工程。算力的高低並不能直接決定最終體驗的好壞。裝鐳射雷達來感知資料,用大晶片來提升算力上限,這些車企宣傳的東西,並不是核心能力,因為這些都可以花錢來買。有些車企一味強調、炫耀自己的算力有多高,鐳射雷達有多少,這其實是一種忽悠人的行為。對車企來說,什麼是核心能力?如果自己不做硬體、不開發晶片的話,演算法才是自身唯一能擁有的核心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