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本文原創,禁止搬運和抄襲,違者必究!

華為入局汽車市場人盡皆知,不過華為多次強調不會造車,僅僅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扮演智慧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角色。

儘管如此,華為的智慧汽車團隊部門也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援,可是華為頻頻傳來高管離職的訊息,如今又一位首席技術官出走了。

發生了什麼?高管紛紛離職的背後,釋放出什麼訊號?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華為智慧汽車業務又一高管離職

這幾年智慧汽車賽道變得越來越擁擠,除去老牌車企廠商之外,大部分的科技巨頭均加碼智慧汽車賽道。有的選擇造完整的汽車,比如小米。也有的選擇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比如華為。

華為智慧汽車業務的定位非常明確,聚焦ICT技術,給車企打造更好的產品優勢。目前華為已經取得了多項成功的合作案例,與合作車企聯合打造AITO品牌,併發布問界 M5,問界 M7車型。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就拿問界M7車型來說,上市72小時訂單量就突破了6萬輛,未來可期。可就在華為智慧汽車業務發展的關鍵時刻,卻傳來了高管離職的訊息。

根據傳來的訊息顯示,此次離職的是華為自動駕駛系統CTO(首席技術官)陳亦倫,這位陳亦倫幫助華為主導了第一代汽車自動駕駛的開發,是華為自動駕駛部門的中流砥柱。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這樣一位靈魂人物從華為離職了,並且該訊息得到了華為的證實,華為稱這是正常的人事變動。

任何一家公司都會出現員工離職的情況,這沒什麼奇怪的。但陳亦倫不同於一般的員工,能做到首席技術官並且又是華為智慧汽車業務部門的核心人物,離職自然會引起外界的重視。

不只是陳亦倫,在此之前華為智慧汽車業務也有多位高管離職。今年1月份,華為原智慧駕駛總裁蘇箐離職,4月份,智慧車控產品部總經理蔡建永也離職了。陳亦倫是華為今年離職的第三個智慧汽車業務高管。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如果時間再往前追溯,2021年期間,融合感測負責人彭學明,首席功能安全專家佘曉麗等等均辭去了職務。

我們無法深究這些高管離職的具體原因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作為旁觀者,更沒有理由對這些人的離職評判好與壞,只是站在華為大力發展智慧汽車業務的角度,這些高管的離職對華為來說恐怕會產生更多的變數。

業內頂級的人才可遇不可求,華為需要保障好人才,才能夯實智慧汽車業務。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高管紛紛離職的背後,釋放出什麼訊號?

華為在汽車市場沒有造整車業務,也就沒有供應鏈的壓力,而且華為對ICT技術有深厚的積累,一些軟硬體生態產品可以應用在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當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條路走得順暢。

從高管紛紛離職的背後,其實就已經透露了任重而道遠的訊號。

高管為什麼會離職?是工資不到位還是有更好的工作崗位?或許和華為選擇的路徑有一定的關係,不造車固然可以輕裝上陣,沒有過多的麻煩,可同樣的對合作車企的適配程度有非常高的要求。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成熟的車企有自己的軟硬體體系,華為如何能夠提供定製化智慧汽車方案是一個考驗。僅僅是一兩家車企合作遠遠不夠,因為華為需要面向不同廠商,提供更多元化的技術。

要想做大做強,還得根據不同車企的不同車型隨時進行調整。這背後得花費多少時間,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華為去年投入了十幾億美元到智慧汽車業務,分配的銷售額遠遠無法彌補研發投入的成本,在這樣的研發背景下,對高管的在崗要求會很大,最終選擇了離職。

有人提出了建議,既然不造車給華為帶來了這麼多問題,那如果參與了實際造車情況會不會好一些嗎?相信華為決定不造車是做了很多考慮以及評估的,得出不造車的結果獲得任正非的同意。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若華為真的投入造車市場,壓力只會更大,不僅要面對供應鏈的壓力,晶片半導體的供貨問題,還要從眾多造車的競爭對手當中脫穎而出。原本應該攜手的合作伙伴變成了競爭對手,這顯然不是華為希望看見的。

所以哪怕不造車的這條路任重道遠,華為也會堅持走下去。所幸華為已經做出了一些成績,線下實體店陸續擺放了與車企合作打造的車型,訂單量穩定增長。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釋放什麼訊號?

等將來華為把自動駕駛系統,智慧座艙作業系統以及鐳射雷達,車載智慧屏等等一系列的軟硬體生態都做起來了,再加上線下銷售渠道配合,華為一定能在智慧汽車銷售領域取得非凡的成績。

總結

多位高管離職後,華為汽車業務再失大將,這次是自動駕駛部門首席技術官陳亦倫出走了。有人離開,就會有人進來,期待華為能把握住人才,降低人才流動率。在智慧汽車市場,用自己的方式贏得未來。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瞭解我,瞭解更多科技領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