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

經過20多年的快速增長,中國城鎮房地產市場已經從供給短缺轉向供給過剩,未來房地產是市場的主要發展方向將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1978年中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6。7平米,之後隨著大量“知青返城”,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進一步下降到80年代初期的4。6平米。之後隨著房地產製度的改革,迎來了20多年的中國房地產行業大發展。到2019年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9。8平米。目前,全國城鎮居民住宅總套數超過3億套。根據2019年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中國戶均人口2。92人,城鎮總人口數為84843萬人,這樣換算下來中國城鎮大致有29055萬個家庭。因此,從居民住宅供給的總量上看,套戶比已經超過了1這一臨界值。出現了供給過剩。

全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平米)

房地產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但是,居民住宅市場的總量過剩並不代表結構上實現了均衡。目前中國居民住宅市場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結構失衡。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調統司的報告《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中國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為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佔總戶數的58。4%,有兩套住房的佔總戶數的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佔總戶數的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居民住宅數量結構角度看,擁有三套及以上的那10。5%的家庭擁有全部居民住宅的20%,擁有兩套住房的那31。0%的家庭擁有全部居民住宅的40%,另外,有一套住房的那58。4%家庭擁有全部居民住宅的40%。即在居民住宅市場中,投資性購房佔比達到34%以上。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家庭沒有自己的住房。因此,結構的不均衡造成住宅市場的冷熱不均,一些人有多套住房,而有的家庭一套也沒有,處於“被平均”的狀態。解決結構失衡的問題,主要要依靠對於存量市場的調整,而不能再過度增加供給。否則,不僅解決不了現有的結構問題,反而醞釀更大的金融風險。只有堅持“房住不炒”的原則,才能逼出那些投機或者投資購房的人,順利完成房地產市場的存量結構調整。

房地產市場的存量調整也是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根據前面測算,目前這部分投資性住房的市場價值大約在10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大量依賴於房地產按揭貸款。為了化解房地產市場帶來的潛在金融風險,必須透過各種手段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存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