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這段時間,長城汽車的發展有些冷寂,火氣卻很大。

先是在問界M7上市後,魏牌CEO李瑞峰公開反駁華為餘承東對增程式電動車的看法,表示“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後是行業共識”,還意有所指地諷刺“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詞”。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事實上,從理想汽車將增程式電動車帶到大眾視線以來,有關增程式的議論從沒有停止。但無論爭議有多大,我們都不能否認兩個事實:一是增程式電動車的確是現階段一個比較不錯的過渡選擇,油耗比同級燃油車低,續航比同級純電長,再加上主機廠的配置堆料,在價效比上頗具競爭力,這點可以參照理想ONE、問界M5。

二是增程式的爭議雖大,但大家該買還是會買,幾個頭部品牌的增程式電動車銷量都不錯,還是可以參考理想ONE、問界M5。

而站在“先進陣營”的魏牌,自從停產VV系列後,便變身新能源品牌,可惜消費者對魏牌的“咖啡”並不感興趣,即使疊加長城目前最強大的DHT混動技術,5款車月銷量加起來還不夠3000臺,而問界M5的月銷量是7021臺,理想ONE是13024臺,高下立判。

怎麼回事?“落後技術”居然可以將“先進技術”打得毫無招架之力?這是魏牌CEO李瑞峰接受不了、也想不通的。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這場“大佬開撕”還在發酵時,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女士近日接受採訪時的一段話,又一語激起千重浪,直接將矛頭對準如日中天的比亞迪。

相比李瑞峰言辭間的簡單粗暴,王鳳英的表達更委婉一些。她承認比亞迪的股價很好,市值很高,頗受資本市場認可,但這是因為比亞迪“針對資本市場做戰略設計,產品可以不掙錢,盈利也可以沒有,要的就是科技的概念,新能源的概念”,隨後對照長城自身,她也坦言“長城汽車在資本市場這一仗打得不是太好,雖然目前盈利水平不錯,但是資本市場不只是看盈利水平,還要看未來。”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看似公允的企業分析,實則否認了比亞迪長期以來的努力。

王鳳英女士話裡話外的意思,是在說比亞迪走的路線是討好資本市場,而長城走的是產品路線,由此延伸出來的含義,便是比亞迪更為投機,而長城更為腳踏實地。突然被扣上這麼一頂帽子,對於一直秉承“技術為王 創新為本”理念的比亞迪,實在沒理由接受。

事實上,作為頭部自主車企,無論是長城還是比亞迪,都狠狠地給中國汽車工業爭過臉,兩家車企都經歷過被嘲笑、質疑,以及被讚歎、欣賞的逆襲轉變,一開始的發展路徑還很相似,後來的確背道而馳,但絕不是王鳳英女士說的那樣。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夾縫中求生存的自主力量

長城汽車早於比亞迪汽車成立,魏建軍接手的時候,還不叫長城汽車,而是長城工業公司,規模只有60人,負債超過200萬。

那時候中國汽車市場幾乎被合資品牌壟斷,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非常小。最終長城還是靠著靈敏的市場嗅覺,以皮卡發家,順利掙到第一桶金,就算到現在,長城依舊是中國皮卡領域的霸主。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隨後長城第二次踩準時間節點,大舉進攻SUV領域,吃盡市場紅利,哈弗品牌的成功有目共睹。

進入發展快車道的長城,成立數個子品牌,自研發動機、變速箱,推出了檸檬、坦克、咖啡智慧三大平臺,並在全球60多個國家佈局超500家經銷商網路。

2016年,當長城第一次年銷百萬時,比亞迪僅有48。9萬輛的體量,差距懸殊,難以望其項背。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比亞迪進入汽車市場的時間,比長城晚了13年,魏建軍是“賽車手”進圈,王傳福是“電池大佬”跨界,嚴格來說,兩人都是門外漢,但是智慧、眼界、魄力都超群。

2003年,正值合資品牌黃金年代之初。外國傳統巨頭把握著中國汽車行業的話語權,核心三大件的門檻之高,擋住了無數想進汽車製造業的人。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王傳福那時候已經將比亞迪做到“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但毅然決定跨界造車。他收購秦川汽車,獲取造車資質,走出了從無到有的第一步。和長城的開局一樣,比亞迪造的車,最初都是飽受質疑,只能靠著低價,搶奪合資品牌“瞧不上”的市場。

但比亞迪並沒有放棄自主研發這條核心路線,可它的發展高度與銷售規模,一直都沒有追上長城。

新能源風口出現後,二者的命運來了個翻轉。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面對新能源風口,一個擁抱,一個丟棄

現在大家再來看比亞迪,估計所有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讚歎一聲了不起。它率先於各大傳統車企停產燃油車,成功轉型成新能源車企。

在其他傳統車企過度依賴燃油車造血時,比亞迪憑藉插混與純電兩套產品陣容,數度月銷破十萬,長城曾經認為的“不可能”,悉數在比亞迪身上實現。

而比亞迪之所以能夠逆襲,可不是王鳳英女士輕輕鬆鬆的一句“做新能源概念”、“針對資本市場做戰略設計”。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從2001年開始,國家就陸續出臺了關於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規劃與政策。比亞迪在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二年(2004年),便在北京車展上展出了3款新能源概念車,只不過沒有引起重視,畢竟那時候,沒有人會想到,佔主流的燃油車會有被淘汰的一天。

但比亞迪並沒有放棄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研發,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行業氛圍中,它堅持新能源一定有未來。2008年,它推出了全球首個量產插電式混合動力總成系統,在不斷的嘗試與升級之後,我們見到了如今市場上炙手可熱的DM-i超級混動系統、刀片電池、e平臺3。0等一系列先進新能源技術。

與此同時,比亞迪還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時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等電動車核心技術,並提供一站式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而且擁有一條非常完善的零部件供應鏈。

不得不承認,機會真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看到新能源是汽車市場的未來後,比亞迪便一如既往地在該領域紮根、耕耘,基本上做到了萬事俱備,待風口一來,便乘風而起。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機會曾經也擺在長城面前,但是它放棄了。

早在新世紀之初,長城便在新能源領域進行相關佈局,但它的決心並不像比亞迪那麼堅定,其實這也好理解,那時候全球新能源車的銷量,僅佔全球汽車保有量的萬分之一,而當時長城首款SUV賽弗熱銷全國,在發展SUV和發展新能源之間,長城選擇了前者,並大獲成功,這是個正確的選擇。

但是在國家政策不斷給出提示後,長城一向靈敏的市場嗅覺卻失了靈。

2014年,國家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同年7月還推出新能源車免徵購置稅的政策。

長城在2015年募集168億主攻新能源車,但這似乎只停留在計劃中,它並沒有推出一款像樣的新能源產品。

甚至在2016年,魏建軍公然宣稱“長城汽車只做新能源汽車追隨者”,佈局新能源領域只是為了應對國家油耗限值。直至2018年,長城才真正重視新能源汽車,推出了純電品牌尤拉,但最好的發展時光已經被它蹉跎了。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也許,長城一生的運氣都用在了精準進攻皮卡、SUV領域上。

但該喊的口號還是要喊,長城最新的五年計劃裡明確寫道,2025年要衝刺400萬的年銷量目標,其中新能源要佔80%。

今年是長城五年計劃裡的第二年,上半年長城累計銷量380893輛,同比下跌17。5%(資料來源自乘聯會),新能源產品矩陣目前就只有尤拉好貓能打一些,魏牌前面也說了,基本上全軍覆沒,沙龍品牌毫無聲音。對於今年,乃至五年計劃,長城豈止一個“難”字?

自己遇到風口避開,後來想追追不上,就說抓住風口的人“做新能源概念”?長城的說法,實在有失體面。

到處炮轟友商,失去體面的長城,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有功夫到處開撕,不認靜下心反思自己

不過王鳳英女士有一點說對了,資本市場不只是看盈利水平,還要看未來。

長城汽車目前的產品結構與發展規劃非常混亂,哈弗品牌內卷嚴重,銷量下滑,魏牌猶如死棋,毫無生機,尤拉品牌一下子將價格拉昇至20萬級,市場接受度有待考驗,沙龍品牌雷聲大雨點小,只有坦克還算是增長極。

長期以來,長城拋棄了轎車市場,只注重SUV和其他小眾市場,同時跟不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節奏,即使DHT技術被捧得很高,依舊得不到多數人的認可。在資本市場眼裡,長城目前的確很強,但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而汽車市場最不缺的就是變化了,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當年哪一個不是百萬級車企,還不是說隕落就隕落了?強如南北大眾,現在不也頹勢盡顯?

因此長城現在有功夫到處開撕,不如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像魏建軍在2020年那樣自我叩問:長城汽車挺得過明年嗎?